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看到这些礼物,神色间未见喜怒之色,当看到玛瑙灯树时,倒是勾起了心事,转向唐俭道:“魏征的《十渐疏》中,说朕近年来不如贞观之初,‘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这是其疏中原话。吐蕃贡来的玛瑙灯树,大约亦能列入奇异之品了。”

唐俭不知所对,尉迟敬德接口道:“魏征最好危言耸听,遵皇上之命,臣将《十渐疏》仔细读了几遍,总觉得魏征善于吹毛求疵。像外邦贡来之物,非是我国指名索要,人家送来了,总不至于将其再退回去吧。”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说道:“敬德,你到今天尚不能理解魏征之心啊。”

尉迟敬德一听李世民的话音,知道自己所言不对其口味,顿时吓得缄口不言。

李世民不愿意再对尉迟敬德徒费口舌,继续说道:“唐卿,这些日子,疏勒、朱俱波、甘棠、日南诸国遣使贡献方物,朕一直在想啊,若中国不安,这些国家的贡使能来吗?”

“若中国不安,这些国家断不会遣使贡物。”唐俭答道。

“朕因思中国有史以来,能平定天下且安定边关者,唯秦始皇和汉武帝二人。秦始皇暴虐无道,至其子则国亡。汉武帝骄奢,国祚几乎断送。朕提三尺剑以定四海,远夷率服,国内安定,自认为不次于这二人。”

禄东赞低头听通译转述李世民之语,他听到这里,还以为李世民自鸣得意。

然李世民话锋一转,说道:“然这二人的末途,皆不能自保,朕每思此节,常常恐惧危亡之事,不敢懈怠一分。像吐蕃贡来的玛瑙灯树,何等灿烂,人见之若不生出欣赏之心,非人之常情。人是爱享受的,这等唾手可得之物非是诱惑,它就结结实实摆在你的面前,你将如何取之呢?”说到这里,李世民斜视了尉迟敬德一眼,接着道,“朕今日睹物而发感言,还是希望众卿如魏征那样直言正谏,以相匡弼。若唯扬美隐恶,共进谀言,则国之危亡,指日可待。”

禄东赞边听边点头,他想不到李世民在赐宴之时还能如此从容谈论国事,更想不到大唐在如此繁荣之时,其君臣犹能如此心怀警惕之心。他起身拱手道:“鄙人听陛下刚才一席话,忽然想起一个小故事,想说给陛下及众位大人听,不知能言否?”

李世民说道:“好呀,你敢在朕面前讲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定然不同寻常。说吧。”

“我们高原之上,有一种岩鹰,以山中小兽为食,其惯在山岩中穿行,一日它见一兀鹰在高空中翱翔,岩鹰不解仰头问道:‘你飞得如此高,何以为食?’兀鹰答道:‘吾巡视天上,百里以内,尽收眼底,何患无物为食?’岩鹰哂道:‘山中美食已多,何必要飞得如此高,空耗力气?’”

李世民等人听了这个故事,觉得没有新鲜之处。庄周之《逍遥游》中,鲲鹏徙南冥而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达九万里,而蜩与学鸠却在蓬间笑之。禄东赞所言,还没有庄周说得精彩。

禄东赞见他们听后没有什么动静,遂接着说道:“吐火罗国曾派来一名使者,此人足迹甚广,竟然西行远达大秦国(古罗马帝国),此人也曾到过大唐京城。他对鄙人说,其未到大唐京城之前,一直以为大秦最为繁华和强大,谁知其与大唐相比,竟然差距甚大。举例来说,大秦元老院里的贵族们,其生活起居所享用的东西,连长安城里一个赶马车的都不如。鄙人当时很不相信,然这些日子亲眼所观,方信其言非虚。由此来看,鄙人不能像兀鹰那样飞得高,看得远,只能像岩鹰那样畏缩山中了。”

李世民方悟禄东赞拐着弯儿来夸大唐,遂笑道:“朕刚才说不可隐恶扬美,你如此夸赞,让朕如何说好呢?”

禄东赞再拱手道:“鄙人刚才听了陛下的一席话,深悟大唐所以兴盛,果然有因。陛下处庙堂之高,常怀谨慎之心,外邦贡来方物,实属平常,犹能举一反三,提示警惕。陛下,诸国不畏险远,万里来朝,其实皆为渴慕唐风而至。正像陛下所言,若一味以威武胁迫他国,所换来的仅是短暂的逢迎,而非心悦诚服。鄙国自赞普以下,众心渴慕唐风,盖为此也。”

李世民凝视禄东赞片刻,再次觉得吐蕃有如此之人为相,实属难得,遂示意他坐下,说道:“你说得不错,邦交之事非以胁迫他国为主要手段,须以德化为主。好了,让这些捧贡献之人都退下去,该开席了。”

因今日有尉迟敬德等人在场,宴席上摆的是“土窖春”酒,李世民举盏示意,让大家端盏饮酒。李世民不善饮,仅浅斟数小口。那禄东赞心怀感激,捧起盏来一饮而尽,他不胜酒力,脸很快变成通红,还猛咳了数声。

李世民问道:“高原之上寒冷应饮烈酒,你难道不善饮吗?”

“鄙人量浅,不胜酒力。”

“如此,你就像朕一样,慢慢饮吧,且让敬德、志玄他们开怀畅饮。”李世民说话柔和,充满了关切之意,让禄东赞更为感动。

因为是皇帝赐宴,尉迟敬德和段志玄不能像在私宅中聚饮那样随便,他们在李世民面前显得小心翼翼。场面上,人们夹菜、饮酒,皆依序进行,按照规制,酒过三巡之后,李世民就要起身退席。

李世民的兴致颇高,主动与禄东赞说话:“你们高原之上,可有如此宴饮?”

“高原之上气候高寒,果蔬难以生长,若论食物的丰富,万万不及中土。”

“吐蕃王在贞观三年即位之时,年仅十三岁,他有何能耐一统高原?又如将国都迁于逻些,须有非凡的胆略。吐蕃国有如此成就,大约与你等精心辅佐大有干系吧?”

“陛下,吐蕃能有今日成就,皆是赞普之功。”禄东赞边说边立起身来,又拱手对李世民道:“陛下,鄙人以为,人年龄老幼与成就大小干系不大。庸人空费时日,到老也是默默无闻;而有大成就者,其年幼之时即显端倪。鄙国赞普即位之时,年仅十三岁,他却能集合万余人马,一统高原。鄙人心悦诚服,跟随赞普以尽绵薄之力——可见赞普之能,如此情形,在陛下身上亦有体现。鄙人听说,陛下十八岁时能解隋炀帝之围,救高祖于万军丛中,又助高祖取得天下,遂使天下英雄来归,像程将军、尉迟将军皆从敌营中来投陛下,可见英雄出少年。”禄东赞这番话,既谦虚而推崇弃宗弄赞之能,又颂扬了李世民一番,使得李世民龙心大悦。

马周见禄东赞微有得意之色,忍不住揶揄了一句:“吐蕃一统高原之后,禄相定是日理万机。我有一事不明,吐蕃至今未有文字,不知禄相传令之时,仅以口授即可吗?”

禄东赞明白马周的心意,知道他在讥笑吐蕃没有文字以为野蛮之人,遂从容答道:“马大夫所言有理,吐蕃至今没有文字,确实带来诸多不便,赞普也多次说过要创制。不过天下之事,说简亦简,说繁亦繁,盖在人心也。大唐自陛下主政以来,推行清明政治,其实就是化繁为简。吐蕃没有文字,实因鄙人理政之时无须麻烦,口授即可,各人心中自有体会。”禄东赞本意想再捧李世民一句,但经此一对比,似乎吐蕃的政治比大唐还要清明,有些太过了。

李世民未往深里想,哈哈一笑道:“禄东赞,真好口才,你们赞普未白派你来。”

李世民今日的心情甚好,还缘于禄东赞那日的一番话。

禄东赞提起弃宗弄赞通过与泥婆罗国和大唐联姻。如此自长安至泥婆罗成为通途,显然勾起了李世民的兴趣,他对唐俭与马周说道:“唐卿,马卿,禄东赞刚才所言,其中大有深意。我国现在与西域诸国通使,仅有西去一途。若唐蕃和亲,则从长安至逻些六千余里皆成通途,进而越过山脊,到达泥婆罗,可与南边的天竺诸国及西面的大食、波斯相连。如此一来,我国北有‘参天可汗道’,西有‘丝绸之路’,东有舟楫之便,再加上南向的‘唐蕃之道’,即可四面通畅,道路无阻。”

唐俭与马周未想到此节,经李世民一提醒,顿时明白。唐俭说道:“陛下高屋建瓴,凡人难及。如此通路一开,又可增加一条朝贡的道路,若此路早开,麴文泰也不能奇货可居,动辄拿阻塞道路来威胁我国。”

禄东赞一心请婚,未想到唐蕃和亲之后尚有如此妙处。他不禁对李世民更加佩服,方悟大国君主眼光长远,自己的赞普在此点上就被比下去了。他诚心说道:“陛下眼光深远,能知长久之事,此为大唐之福,亦为吐蕃百姓之幸。陛下,鄙人来京之时,赞普言若和亲事成,吐蕃世世代代以婿礼待大唐。若‘唐蕃之道’开辟之后,鄙国定会在沿途设立驿站,派人长年维护驿道。通路开辟非仅使大唐蒙利,鄙国亦能获益匪浅。鄙人前些日子见侯尚书出征高昌,内心非常赞成皇上此举。那麴文泰累受大唐之恩,借助西域通路获益无限,他不该自恃地域优势,借阻隔道路来威胁大唐。侯尚书带领天兵去出征,定然能一举荡平高昌,鄙人心里实在为麴文泰感到不值。”

李世民听明白了禄东赞的意思,心想此人能够敏捷应答也就罢了,难得的是其眼光长远,思虑缜密,吐蕃有此人为相国,实为幸甚。因思许多年来入京的各国使臣中,以此人才思为首,他不由得赞道:“禄东赞,你以外邦之身能识征讨高昌之举,委实不容易。但愿唐蕃和亲以后,果如你言。”

“鄙人回国之后,定将陛下这番博仁之心,说给赞普听。终鄙人一生,定当维护唐蕃友好周全。”禄东赞如此说,果然是真心诚意,终弃宗弄赞及禄东赞一生,皆努力保持唐蕃友好关系,始终以大唐属国自居。

李世民点点头,转向唐俭道:“唐卿,你向有司转达朕的旨意,授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册命成后,可在朝堂之上当庭加封。”

外邦使者入京城朝贺之时,唐朝往往给来使加封本朝官职。所加官职往往视该国大小及使者在本国的地位而定。像李世民今日授禄东赞为右卫大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