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第2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看到褚遂良在那里侃侃而谈,想起他持书来首告张亮的事,心中忽然一动:若张亮之死有诸子相争的背景,褚遂良定是归入仇视泰儿的一流。他又想起自己当初兄弟相争的情景,那时的朝中大臣也或明或暗分成了两派,若现在再重复当时的情势,于国于己皆不是好事。看到眼前的群臣一面倒反对自己宠爱李泰,他顿时明白了众人的公心,即是不愿意因皇子相争而祸乱朝廷,是为大节所在。

群臣依次启奏了一番,然后静静地看着李世民,听其示下。

李世民环视一圈,见高士廉和长孙无忌没有发言,遂说道:“高卿,无忌,你们为承乾和泰儿的至亲,对此事有何想法?”

高士廉此时任尚书右仆射,其为长孙嘉敏的舅舅,又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其身份相当尊崇。他闻听李世民召唤,轻咳一声立起身来,禀道:“承乾和泰儿都是不错的孩子,陛下既立承乾为太子,其固然有荒唐之行,终无大恶。臣以为,朝中多忠直博学之臣,请陛下为太子多觅良师,以辅佐其行,是为正途。若陛下厚此薄彼,遂使下人妄自猜测,如此即是祸乱渊薮,臣不愿看到此局面。”

长孙无忌的态度很坚决:“自古以来立嫡长为储君,泰儿与承乾相比,并无特异的贤良之处。臣以为,陛下若不更换太子,须树立承乾的威望,不让他人胡乱猜测。”

房玄龄见长孙无忌说得过于露白,打圆场道:“陛下,无忌的意思,是说诸皇子忠孝,才能相差不多,若如是,太子已立多年,不能轻废。陛下方当壮年,假以时日,若诸皇子有才智卓异堪当大任者,可以另议。臣听太子说过,若皇弟中有堪当大任者,他会主动让贤。”

魏征等人一直坚持立嫡长者为储君,固然合乎礼法,然他们也应当知道李世民是以嫡次子的身份夺嗣继位的。李世民曾经说过:“国家立太子者,拟以为君。人之修短,不在老幼。”由于承乾的荒唐之行,他对之深深失望,于是想另立贤者。

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圆场之言,哼了一声,说道:“国之储君,岂是承乾想让就让的?玄龄,你为太子师,听了他这混账之语,为何不当场呵斥他几句?”其脸色现出厌恶的神色,可知他难释对李承乾的失望。

其实李世民欲易储,其根源还在于其内心的偏爱。李世民断定李承乾难成大国贤君,必然移爱到其他儿子身上。李治此时年幼,生性又有些懦弱,不合李世民的脾胃。这样,嫡子中只剩下一个李泰。此时,魏王府属苏勖等人察知了皇上的心迹,遂劝说李泰在府中学诗弄文,与名士交往,并让李泰向李世民奏请撰著《括地志》,如此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对李泰宠爱有加。李泰因腰腹较大,趋拜时不太方便,李世民遂令他上朝时可以乘舆入宫,此等恩遇以往仅有李靖等重臣才能享受,李泰小小年龄有此待遇,更令他人侧目。由此可见李世民对李泰之爱。

群臣现在呈一面倒,激烈反对李世民欲立李泰的想法,坚持要立嫡长,其理由是以息皇位争夺的弊端。李世民有心想立李泰,其理由是立贤不立长。然李承乾为太子多年终无大恶,李泰不过领人撰著了一部《括地志》,其也有邀宠争位、恃宠骄奢等毛病,说其超越李承乾而称其贤,实在勉强,由此看来,李世民欲立李泰名为立贤,其实是立其所爱。

李世民静听群臣迭奏的时候,心里已经盘算明白。若身边重臣一致反对立李泰,则李泰并没有过人的贤能。毕竟,这帮臣子对己忠心耿耿,又博闻能谋,李泰与其相比,分量要轻许多。

群臣此时皆静静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闭目养神,似入定了一般。他知道,定立太子事关祚运,非同儿戏。眼前之势,非给群臣一个交代不可。可李承乾难当大任,而李泰又难负众望。自己想立李泰,奈何群臣反对,这使他颇为作难。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微微张开眼睛,向魏征点头道:“魏卿,你说得对。周幽王与晋献公废嫡立庶,毕竟危乱国家;而汉高祖欲废太子,最后赖四皓之力使国运长久。朕若执意易储,是忘了众卿的一片忠心。”李世民所说的四皓,即是汉时隐居商山的四老人: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

李世民的话,摆明了要继续让李承乾当太子,群臣听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然朕一直立承乾为太子,从未说过废承乾而立泰儿的话,如此却引来群言汹汹,好像朕执意要易储似的。魏卿,朕今日说继续让承乾当太子,可如何让天下人相信呢?”李世民将了魏征一军,由此轻轻摆脱了自己的责任。要说也是,这些年来,他从未说过要易储的话。

魏征不与李世民转弯儿,直言说道:“陛下只要言行一致,天下人不敢再妄加猜测。高仆射刚才说,朝中有许多正直博学之臣,可授其为太子良师,如此就堵了那些流言泛滥。”

“好,魏卿,你与朕想到一起了!方今群臣,忠直者没有超过你的,朕现在授你为太子太师,你可与玄龄一起辅佐承乾。如此,就绝了天下人之疑。”

魏征张大了嘴巴,想不到李世民竟然让自己成为太子的师傅。他迟疑了一下,奏道:“陛下信任有加,臣心怀感激。只是臣已年逾六十,近来感到气息短促,老病复发。如此身体,臣恐怕难以教授太子,更怕辜负了皇上的心意。”

李世民让魏征为太子太师,确实是明确李承乾为太子的最好说辞。群臣听闻,皆以为然,长孙无忌着急地嚷道:“魏特进,国家大治之后,为保祚运长久,以择定储君为要。举目朝中,能为太子之师,以你与玄龄为首,你就不要推辞了。”

长孙无忌说完,其他大臣也纷纷劝魏征不可推托皇命。

魏征那一时刻,热血忽然涌上头顶,其起身向李世民一拜,又向群臣团团一揖,说道:“陛下,为辅太子,臣愿从命。”

李世民也起身走到魏征面前,执其手曰:“每每关键之时,皆赖你来砥柱中流。魏卿,你不惧老病,愿为朕分心担忧,朕代天下苍生谢你。”李世民近视魏征的脸庞,见上面皱纹横生,皮肤松弛,观其开口说话,可见其门牙也少了一颗,心里不由得暗自叹息道:“果然是老了。”

因为群臣的坚持,李世民决定继续明确李承乾为太子。如此,李承乾与李泰的明争暗斗,以魏征出任太子太师为标志而告一段落。

李承乾因此而相对稳定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群臣辞出后,李世民独自在殿内呆呆地坐了半天。他知道,人之禀性为天成,靠后天的努力,靠他人的辅佐,终无大用。承乾已经形成的性儿,靠魏征的谏说能改变吗?李世民摇摇头,自己的儿子,还是他自己心里最有数。

总而言之,承乾为太子,殊非李世民之愿。然群臣坚持,李泰又无超人的才具,他也无法可想。

李世民怏怏地起身,提步迈向后宫,可想而知,他今日决定了一件违心之事。





第十回 置三州安定西域 定天下免谈封禅


侯君集被削职后赋闲在家,心里怨气难消。他天天在想,自己此次率兵出征高昌,一举荡平该国,功劳是第一的。谁知因为自己取了些珍宝,竟然被皇上问罪下狱,凭魏征谏言才被释放,最终还丢了尚书之位。思来想去,他觉得李世民待自己实在不公,心头的怒火越来越大。

他想起了自己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情景。

他想起了自己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立下的大功。

他想起了自己深入沙碛追击伏允,想起挥师独挡吐蕃兵的场面,以及刚刚经历过的高昌之战。

放眼国内,能有几人如自己这般为李世民拼死效命?

侯君集生性高傲,他想起这些往事,更感到李世民赏罚不公,因此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便由怨怒而转为仇恨了。

那些天,侯君集躲在宅中不出门,在堂中摔盏掷物,恼怒非常,下人们稍有过错,他亲执皮鞭紧打,吓得他们等闲不敢挨近他身。

侯君集势落之后,昔日车水马龙的府前,如今顿时变得车马稀少起来,等闲难有人入府与其攀谈。侯君集在对李世民切齿痛恨之余,又骂世人太势利。这日,其府中来了一位稀客,即是昔日的疆场挚友史大柰。侯君集听说他来访,喜出望外,急忙迎出府来。

史大柰当初被授为定襄都督府之都督,在此任上一呆就是多年。他本身为突厥人,与其治下的突厥部众相处得很融洽。他又禀承李世民的意旨,忠心守卫边疆,将其治下整治得井井有条,每年吏部考绩,对其评语皆为上上。他在任上一晃多年,勤勤恳恳分外忙碌,回京的次数很少。他这次回京,得知侯君集因私获罪,就动了恻隐之心,选带一些礼物登门探望。

侯君集看到史大柰还携带礼物,感叹道:“大柰,我势落之时,你能来府探望,我已感盛情。你又带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心里更加不是滋味。”

史大柰携来的是塞上所产毛皮等物。史大柰答道:“塞上苦寒,仅有这些陋物,何须挂齿?我入京甚少,仅带了这些物件来登府门,心里感觉不成敬意,你何必如此认真呢?”

侯君集将史大柰迎入中堂坐定。

史大柰环视其堂中的摆设,见其家具、挂件、器皿等物都很精致,有心想赞叹一番,又想他此次因私取珍宝而获罪,此时夸赞,甚为不宜,遂住口不说。于是,他将话题引在塞上风物上,侯君集听来也觉得新鲜。

史大柰说起在塞上刚刚兴起的马舞之戏。

塞上之人以马为伴,一些人挑选一些精良之马进行训练,逐渐练成马舞。表演之时,舞马身披五色彩丝的衣装,金鞍上装有麟首凤翅。在其旁,有数名年轻貌美的乐工,他们身穿彩衣,手持乐器,开始演奏乐曲。乐曲响起,舞马就会昂首翘尾,随着节奏蹀足而舞。它们骧首奋鬣,举趾翘尾,变态动容之间,皆中音律。到了最后,这些马口中皆衔着酒杯,卧而复起,就像是向观者敬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