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第3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东北而掩泣,抱枯骨而摧心,实天下最惨痛之事。房仆射刚才说兵者凶器,战者危事,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斥道:“胡说!此战尚未开启,你就在这里故作危言,实为不祥。朕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兵士不到战场上搏击,还是兵士吗?难道让他们整日里悠闲地吃着白食,才遂其父母妻子之愿吗?还有,高丽、百济、新罗早在汉时即为中国郡县,其一样说汉语,用汉字,岂是边夷贱类?刘卿,你想做诤臣,这第一件事,即是说话前要深思熟虑,把要说的话盘算清楚,否则即是妄语。”

李世民今日逐个驳斥群臣之谏,且越说越火,群臣都感到有些异样,遂不敢再谏。

李世民环视群臣,说道:“征伐高丽、百济之事,朕意已决,你们不用再说。朕征伐高丽、百济之前,还是要给盖苏文一个机会。唐卿,那司农丞相里玄奖原为高丽人,朕见他应对从容,可堪为使。可让相里玄奖持玺书出使,让他告诉此二国,若不罢兵休战,明年朕会亲率大军击之。”

唐俭躬身领旨。

李世民目视着房玄龄等人,说道:“今日除了李卿同意出征以外,你们皆出言反对,看来朕真成了孤家寡人!朕让相里玄奖出使,实际上还是采纳了你们的谏言,若高丽、百济识趣,赶快罢兵,就免了朕的一番手脚,即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若其不听,则是他们自绝于朕。阎卿呢?让他速来见朕。”李世民与重臣议事,阎立德当然不在场。

阎立德闻听传唤,小跑着进入殿内,就见李世民正在对众人说道:“一场战事拼的不是勇力,而是粮草和器械的接续。隋炀帝数次征高丽无功而返,皆因他不识高丽之地理气候。朕既然征伐高丽,非有一年的准备不可。”他抬眼见阎立德进殿,即转向阎立德道:“阎卿,朕前些日子吩咐你营造玉华宫之事,你可转交他人来办。朕现在另有一件大事,须你前去主持。”

阎立德躬身道:“臣奉旨。”

李世民接着道:“朕欲伐高丽,须用船转运粮草。你即日动身,前往洪、饶、江三州,让他们一年内建造海船四百艘,攻坚船二百艘,于明年七月前集于莱州。”

阎立德领旨而行。

李世民又问唐俭道:“唐卿,近来四夷之事还算安定否?”

唐俭答道:“除了高丽、百济攻伐新罗以外,周边都很安静。”

“都很安静?西域那里呢?”

“焉耆王突骑支惯好阴持两端,其近来与西突厥肆叶护可汗联络甚多,臣已经向陛下禀报过。”

李世奏道:“臣亦非常关注西域形势,焉耆王突骑支惯好左右逢源以谋其利。臣已向安西都护郭孝恪交代过,若突骑支有妄动之兆,可以当即解决之!”

“郭孝恪能左右那里的局势吗?”

“请陛下放心。郭孝恪领兵有方,且惯会屯田养战,可保西域无事。”

“嗯,你们还要多关注西域之事。若辽东战事一开,西域再有变故,朕就要陷入首尾皆战的境地。不过,以我国现有国势,同时在两地开战,亦有十足胜算,不足为虑。”李世民非常自信,似自言自语说道。





第十八回 郭孝恪击破焉耆 李世民出征辽东


相里玄奖奉旨出使辽东,其出使的第一站为高丽。

高丽人为古时扶余后人,高丽国东与新罗接壤,南与百济相邻,西北隔辽水与大唐营州相接,北邻靺鞨。其都城平壤,为汉朝乐浪郡之治所。

相里玄奖辗转来到平壤,其时,盖苏文已亲自参战,拿下了新罗的两座城池。他闻听唐使到来,知道又是大唐皇帝劝谕自己勿相攻伐,心中着实不屑,然他还不敢与大唐公然撕破脸皮,遂以礼相待,与相里玄奖会面。

相里玄奖取出玺书,当堂念道:“百济、高丽,恃其僻远,每动兵甲,侵逼新罗。新罗日蹙,百姓涂炭,遣使请援,道路相望。朕情深愍,爰命使者,诏彼两蕃,戢兵敦好……”其将玺书读完,再将玺书交给盖苏文,说道:“皇上的意思很明白,即让你们睦邻友好,勿相攻伐。”

高丽人此时说汉话,写汉字。盖苏文将玺书再观一遍,非常明白李世民的心意。他沉吟片刻,反问相里玄奖道:“我知道贵使本为高丽人,当知高丽的历史。我刚刚夺回的两座新罗城池,本来就是高丽的土地。我听说,大唐新近灭掉高昌国,将其改为州县,难道皇上可以自己随意攻伐,独不许我吗?”

相里玄奖知道,盖苏文现在攻破的这两座城池,原来确实由高丽国管辖。隋炀帝大举征战高丽时,高丽人全力应对隋朝军队,无力东顾,此二城遂被新罗乘机夺取。

盖苏文又说道:“听说皇上取高昌,其理由为高昌原为汉时故地,所以取之有理。我取此二城,亦为高丽故地,皇上为何不替高丽着想,反替新罗撑腰呢?当时新罗取高丽土地并非仅此二城,约有五百里之广,我若不能尽复旧地,难以遵旨。”看得出来,盖苏文语气强硬,志在必得。

相里玄奖针锋相对道:“不错,此二城确实为高丽故地。然时至今日,往事何足论?若依大王道理,高丽原为中国郡县,我皇亦可以发兵取之。”

盖苏文冷笑道:“我知道你要这样说话。好嘛,就请皇上随时来取吧,我在这里候着。”

相里玄奖道:“皇上如今仁爱治国,对四境绥之以德,不会动辄兴兵。皇上尚且如此,你何必还要大动干戈呢?”

盖苏文摇头道:“皇上胸怀博大,且疆域广大,没有必要为此丁点土地上心。我却不同,若被四邻东取一点,西取一点,高丽还能立国吗?贵使本为高丽人,国内定然还有你的不少亲戚故旧,你难道不能替高丽人着想吗?”

相里玄奖道:“大王,我这样做正是为高丽人着想!皇上的玺书说得很明白,若谁不听旨妄自兴兵,皇上定会遣天兵前来问罪。若天兵到此,高丽如何是对手?且开战后,定会血溅战场,耗费钱粮,非是高丽人之福。”

盖苏文压根儿听不进去,冷笑道:“高丽为防中国相侵,已准备多日。西面有数百里长城相抗,国内城池坚固,大可与唐军一搏。你回去告诉皇上,我盖苏文想干的事,任十头牛的气力也拉不转去。若唐军来此,我盖苏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怕任何人的虚言吓唬。哼,隋炀帝当时自恃中国强盛,倾全国之力来攻,最后不是也闹了个灰头土脸!”

两人说话如此不投机,相里玄奖遂起身告辞。他见盖苏文如此态度,知道再去百济也是枉然。果然,他到了百济国见到百济王义慈,是时,高丽使者早一日来此转述盖苏文之意,义慈自然听命于盖苏文,拒绝相里玄奖的劝和。

相里玄奖怏怏而归。

李治自贞观十七年四月被立为太子,在重臣辅佐下,他潜心于学问,专注于政事,李世民对其还算满意。为了加强两宫力量,李世民又诏李大亮为左卫将军、工部尚书,这样,加上此前授其为太子左卫率,李大亮身兼三职。李大亮宿卫两宫,非常尽心,其当值的时候,必坐寐达旦,可谓恭俭忠谨。李世民让李大亮负责宿卫之事,不久即让李治负责左右屯营兵马事,其大将军以下并受处分,可见李世民对李治还算信任。

时间进入冬月,李世民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李治以年龄尚小为由,遣于志宁向李世民推辞。李世民当时答应罢选,然心中疑惑,这日独对长孙无忌道:“无忌呀,我当时从你的意见立治儿为太子。我这一段时间留心观察,觉得他还是过于懦弱。为君者若性格懦弱,恐怕难守社稷。”

长孙无忌当然不同意李世民的说法,辩解道:“晋王自被立为太子,恭谨好学,陛下也曾多次夸赞过。其年龄尚小,相信其在众臣的辅助下,学识及理事能耐定能提高许多。”

“人之性格,发乎天成,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对治儿非常忧心。”

“陛下,我认为人若好学,即是成才之道。假以时日,随着太子年龄渐长,其定然能御政从容。”

李世民摇摇头,说道:“我遍视诸子中,觉得恪儿英果类我,不如立恪儿为储,长远来讲定优于治儿。”

长孙无忌听见李世民这样说,知道他又动了易储的心思,心中大急,坚决反对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昔承乾与魏王泰争位,朝臣因之分成两派。如今新太子已立,使朝中势力渐趋一统。若陛下欲立吴王,定会引起大乱。”

李世民观其情状,知道其内心万分焦急,遂微笑说道:“无忌,你反对立恪儿为储,莫非因为治儿是你的亲外甥,而恪儿不是吗?”

长孙无忌见李世民露出微笑,明白李世民如此说并非认真,遂认真禀道:“陛下所言太子懦弱,其实为仁厚。陛下百年之后,太子继统,臣保证其至少为守成之主。臣刚才说了,储位废立关系国家大运,不可动辄废立,愿陛下三思。”

李世民今日单独与长孙无忌谈论此事,显然是想试探长孙无忌的口气。长孙无忌态度坚决,他也不好再往深里谈,遂说道:“罢了,此事到此为止。无忌,你既然坚决拥立治儿,治儿今后就由你多上心了。他若难成大器,其储位难保。”

长孙无忌躬身答道:“陛下,臣竭尽全力,不让治儿坠了陛下的志气。”

李恪为杨琼所生,排为李世民的第三子。论智识才干,确实在李治之上。李世民坚定不再易储,是不想其他儿子再生异心。后几日,他见到李恪,戒之曰:“我们父子虽为至亲,然你若有罪,我不能违天下大法徇私。昔汉时武帝已立昭帝,而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被霍光诛之。你为臣子,不可不戒。”

诸皇子皆知李世民重贤,现在懦弱的李治被立为太子,其兄弟有不服者,自然以吴王李恪为首。李世民现在说出此语,眼见再想图太子之位是不可能了,李恪因之心灰,躬身答应。然李恪毕竟贤名远播,深孚众望,长孙无忌心内始终放不下。后来李治继位,长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