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第3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驻跸之战后,高丽举国大骇,其后黄城、银城等城军民皆逃亡一空,纷纷逃往平壤。此去平壤数百里间,无复人烟,仅剩下乌骨一座孤城。

众将纷纷向李世民称贺。

李世民转对长孙无忌道:“无忌,朕二十余年未曾率兵出征,现在年近五十来征高丽,看来锐气尚未失去。”

长孙无忌颂扬道:“陛下正当壮年,既有少壮时的锐气,又添深思熟虑之老到,可以无坚不摧,所向披靡。”

李世在侧默默无语,他跟随李世民多年,深知李世民为人谨慎,不肯轻易出言,何况是自诩之语。大凡一个人自己称赞自己,或由骄心所致,或由不自信所致。李世民有如此心情,许是战前许多朝臣反对,现在看到胜利在望,不免生出骄傲之心了。

大军行至高丽境内后,每遇战事,许敬宗皆拟成战报让李世民过目后发往定州。此次战报拟出后,李世民在其上增删不少,另作书一封发给高士廉等人。书中无非是些让他们精心辅佐太子之类的话,最后又简述驻跸大捷的过程,结尾写道:“朕为将如此,何如?”其兴致勃勃之心情,跃然纸上。

后数日,李世民带领大军扎营于安市城南,与一直围困安市的李道宗所部会合。

李道宗这些日子围困安市城,主要目的是不让城中之人与高丽援军相会。安市城坚,城内粮草充足,安市城主下令手下固守待援,不得与唐兵交战。这样,唐兵不攻,高丽人不出城,双方相安无事,场面显得非常平静。其时七月将尽,艳阳如火,将大地晒得有些发烫。李世民决意攻城,遂带领众将抵安市城前就近观察。城中人看到李世民头顶的旗盖,明白大唐皇帝到此,顿时在城中鼓噪起来,明显是向李世民示威。

李世民大怒,骂道:“困兽犹斗!这帮人见朕来此,不来乞降,反而鼓噪,以为安市能守几日?”

李世趋前奏道:“城中之人如此无礼,臣请克城之日,可将城中男子尽数坑杀,以示惩戒。”

李世民点头答应,并让李道宗选派数十名大嗓门之人将此旨意喊给安市人听。

须臾,安市城四门处皆有声音响起:“大唐皇帝谕旨,安市人无礼,待克城之日,必悉数坑杀城中男子。”

安市人闻之,反而绝了投降之意。安市城主也遣出数十人在城墙上喊话,表示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定与唐军周旋到底。

李世民大怒,手指城墙对众将说道:“从明日开始,你们将所有器械用上,用力攻打,朕难道奈何不了一个小小的安市城?”

第二日,李世、长孙无忌、李道宗、执失思力各带一队唐兵攻打安市城门,高延寿、高惠真、阿史那社尔等人带领队伍以为后援,开始全力攻打安市城。唐军将携来的所有抛石车、撞车推到阵前,一齐向城墙进攻。抛石车的巨锤撞飞楼堞,城中人早有准备,他们运来木栅堵住缺口;圆石如雨点般撒向城墙,高丽人皆缩入石屋中躲避。这种石屋可以抵挡抛石,又可透过石窗观察墙外动静。一日间,唐兵进行了六七番的进攻,奈何城墙坚固,高丽人又倍添其勇,唐军攻势皆被打退。

如此进攻持续了三日,唐兵无法突破城墙,难以前进一步。

李世民一直在阵前观战,这日黄昏,双方罢战,李世民忽闻城内有鸡和猪的惨叫声,遂对众将说道:“我们围城日久,城内烟火日微,现在城内鸡猪叫声甚厉,此必是安市城主杀猪宰鸡以飨将士,欲夜来袭营,宜严兵整备。”

众将领命而行,在各自防地里严加戒备。是夜子时过后,近千高丽兵果然沿着绳索悄悄溜下城来,欲偷袭唐营。他们摸着黑泅过护城河,身穿紧身衣,一步步地逼近唐营。蓦地,只听一声梆子响,四周火把齐出,将周围照得亮如白昼,无数的弩箭如雨点般射了过来,百余名高丽兵顿时被射倒在地。余下之人发了一声喊,仓皇退过护城河,被人接应回城中。从此以后,高丽人再不敢轻易下城来偷营。

经历了偷营事件,李世民觉得事态严重。事情很明显,若在此长期与其相持,夏日将尽,短促的秋风过后,即是寒冷的冬天,如此气候对唐军十分不利,须另觅对策。第二日,李世民将众将召入中军帐,商议下步作战方针。

李世民说道:“朕早就听说安市城险而兵精,其城主多才,看来所言非虚。我们重兵围困之下,他们竟然敢出城偷营,我们不可轻视啊。朕今日召你们来,即是要商议下步行军大计,若与此城相持日久,对我军极为不利。”

在座众将近日吃了不少苦头,对李世民所言深以为然。

李道宗是时负责攻打安市西南门,其率先说道:“安市城坚壁厚,抛石车、撞车一时难以攻破。臣想了一个笨法子,不如在城外开始筑土,这样逐步将土埂延伸到城墙上去,如此成为坦途,可以越过城墙攻入城内。”

李世民摇摇头,说道:“如此筑土,费时费工,实在是一个笨法子。”

高延寿、高惠真对望了一眼,高延寿起身道:“臣等归降后,曾经商量一计,望陛下能够采纳。”

李世民道:“你们久在高丽,深识地理风俗,既然有计,定然不错,可快快说来。”

高延寿道:“此去平壤,仅有一个乌骨城,其余当道小城,诚不足谓。臣等以为,可留下一些人继续围困安市,大军挥师东进,直取乌骨城,则可快速抵达平壤。”

李世民点点头道:“是了,朕听说盖苏文为人多疑,开战之前将你等妻子皆拘于平壤,以为牵制,是吗?”

高惠真起身答道:“臣等委身大国,不敢不献其诚,助天子早成大功,能与妻子早日相见,此为臣等的一点私心。陛下,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不易猝拔。我们率高丽兵十余万被陛下所败,国人已经胆破,正是进兵的时机。乌骨城耨萨年纪老迈,其难以坚守城池,若大军兵临城下,朝至夕克。其余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大军可以沿途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

高延寿、高惠真又对望一眼,齐声说道:“乞陛下采纳此计。”

李世民挥挥手,让二人坐下,又转问众人道:“留兵围困安市,然后挥师东进直取平壤,你们以为可行吗?”

李世道:“我军入高丽以来,与高丽人交手数次,重创其主力。此去平壤,沿途定然空虚,臣以为如此布置实为一条奇计,望陛下纳之。”

李道宗以前一直囿于如何攻破坚城,未想到尚有如此妙计,他兴奋地起身言道:“不错,此为一条奇计。陛下,李大亮、程名振此时屯兵于沙城,召之一宿可至。我们并行攻击,可以力拔乌骨城,然后渡过鸭绿水,直取平壤,此战即可全胜。”

众将纷纷点头,认为此计甚妙。

李世民当年为秦王统一全国时,多采用这种出奇制胜的招法。高延寿、高惠真所献计策,实与当初分兵赴虎牢关有相似之处,具有出奇制胜的特点。李世民闻之,默默思索了一阵子,觉得此法并无不妥当之处,心中意欲相许。

长孙无忌不赞成采用此计,其言道:“所谓奇计,即是行凶险之事。今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人之危行侥幸之事。陛下,现在说尽歼高丽主力,其言尚早。安市城内,其精兵毫发未损,再加上北方的新城等地高丽兵,还有十余万人。我们若挥师直取乌骨,安市、新城之敌定会合兵一处,尾随而至。那平壤为高丽的都城,盖苏文定布下重兵防守,届时其领兵出平壤,对我军形成夹击之势,则我军实属危矣。”

李世民一直踌躇不答,也是因为忧虑此节。他思索片刻,点头说道:“无忌说得有理,我们深入高丽境内,须谨慎为要。大军挥师东进,万一被敌军断了粮道,我军自乱。无忌,你以为如何来定下步行止?”

“陛下,臣以为要继续全力攻打安市,然后再取新城,如此就没有后顾之忧。拿下此二城后,再引大军长驱东进,此万全之策也。”

李世民显然赞成长孙无忌的意见,然不忘征询众将:“无忌说攻打安市为万全之策,你们以为如何?”

其时,长孙无忌权倾朝野,很多人不愿与其明争,与其意见不同时,往往将自己的主张憋在肚子里,不再明言。围困安市、奇袭平壤本为一条绝好妙计,现在独长孙无忌反对,皇上看来也倾向于此,众将纵有想法,皆不敢出声反对。

李世民见众人无言,遂说道:“如此,大家就全力攻打安市吧。道宗,你那个笨法儿也不妨试一试,那些归降的高丽兵士可归你节制,以使你早日筑土成山。”

李道宗起身谢恩。

李世民采纳了长孙无忌保守的计策,实在是失去了一次重大的战机。李世等人虽未明言,心里也非常明白如此攻城,定会旷日持久,纵然将城攻下,时辰也就到了秋天,又哪儿有时间再去攻打平壤呢?李世民前些日子还评价长孙无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缘何今日不听众将之奇计,独采纳长孙无忌之策呢?追根溯源,还是缘于长孙无忌的话合其心意。李世民此战多次向高士廉等人吹嘘自己不减当年之勇,然其用兵战略已失却了早年的锐气、魄力、勇决和果断,变得保守起来,奈何他本身并未觉察。

唐军随后强力攻打安市城,抛石车、撞车轮番发力,唐兵一拨拨地攻向城墙,终无功而返。西南门处,李道宗指挥人筑土为山,已经垒高有丈余,负土的兵士来往穿梭,渐渐开始掩埋护城河。

李世民得知抛石车攻击无功,非常关心李道宗这里的筑土之事。他这日来到西南门前,观看兵士筑土的进展,对随侍身侧的李道宗说道:“道宗,当初说你筑土为笨法子,现在来看,也许此笨法子为唯一攻破此城的妙法子。”

李道宗答道:“陛下这些日子累累为臣加派人手,使得筑土进度日益加快。依臣估计,不出十日,此土山可垒成与城墙一样高。”

此时已为八月上旬,骄阳依旧强烈,然风儿少了以往的炎热,微微有些凉意。李世民仰头叹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