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4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年后,杨鹤向崇祯呈交了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有这样十几个名字:

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红狼、小红狼、点灯子、过天星、独头虎…(以下略去XX字)

以上人等,全部归降。

这些人是干嘛地,看名字就能猜到,但这些人什么分量,估计你就不知道了。

在当时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就是神一魁。此人具体情况不详,但应该受过军事训练,作战十分强悍,属于带头大哥级人物。

王左桂、王嘉胤,如果你不知道,那不怪你。对这二位兄弟,只提几句话就够了:当时,在王左桂的手下,有个小头目,叫做李自成。王嘉胤营门口站岗的,叫做张献忠。

至于后面那几位,就不说了,说了也没人知道,你只要明白,他们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牛人,随便一个摆出来,都能搅得天翻地覆。

都投降了。

除这些人之外,当时陕西、甘肃境内几乎所有的农民军,都投降了。

他们投降的对象,就是那个一脑袋浆糊,啥也不懂,不会打仗的杨鹤。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所有人的眼前。

杨鹤不懂兵法,不熟军事,但他有一样别人没有的武器——诚意。

 16711680

'1671'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杨先生很有诚意地寻找叛军,很有诚意地进行谈判,很有诚意地劝说投降,最后,他的诚意得到了回报。

事实证明,农民军之所以造反,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只是因为吃不饱。现在既然朝廷肯原谅他们,给他们饭吃,自然愿意投降,毕竟造反这事,要经常出差,东跑西跑风险太大。

而对于杨总督,他们也是很客气的,很有点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约好地点,杨鹤打开城门,派出群众代表,热烈欢迎。众多民军头目大部到场,在杨总督的率领下,前往关帝庙,在关老爷面前,宣誓投降(关老爷靠得住)。

虽然此前双方素未谋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时看过几眼),但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特别是杨总督,获得了民军的一致推崇,他们赶走了杨鹤的轿夫,坚持一定要亲自把他抬到总督府,并以此为荣。

一时间,西北喜讯接连,朝廷奔走相告,杨鹤跟各民军领袖的关系也相当好,逢年过节,还互相送礼,致以节日的问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杨鹤同志读过很多书,干过许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从招抚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因为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没弄明白。

正是这个问题,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答案是:为了活下去。

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有钱,有粮食。

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三段论:

造反,是因为没钱、没粮食;投降,是因为有钱,有粮食。

杨鹤有钱,有粮食吗?

没有。

所以停止投降,继续造反。

在招降之前,杨鹤曾经认为,只要民军肯投降,事情就结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刚开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

'1672'

他先找了几万两银子,安排发放。然后又从自己的私房钱(内库)里,拿出了十万两,交给杨鹤,让他拿去花。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是多长呢?

我前面说过了,半年。

半年,把钱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反!

为了活下去。

猛人出场

崇祯四年(1631),领了半年工资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响应,而且这次阵势更大,合计有三十多万人。

搞到这个地步,朝廷极为不满,许多大臣纷纷上告。

杨鹤很委屈,他本来就不是武将。之所以跑来办这事,实在是被人弄来的,原来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认真。来了之后,都没闲着,天天忙活这事,钱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么办法?

崇祯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觉得你能办事,才把你派过去。这么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马就给你十几万两银子,连老子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十万两都打了水飘,你干什么吃的?

杨鹤委屈,就写信给崇祯,说我本不想干,你硬要我干,我要招抚,也是没有办法。

崇祯委屈,就写了封命令:锦衣卫,把杨鹤抓起来。

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

鉴于杨鹤的黑锅实在太重,由始至终,朝廷没人替他说话。

例外总是有的。

命令传出后,一个山海关的参政主动上书,要求替杨鹤承担处罚。

如此黑锅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这个人帮杨鹤背锅,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位参政,是杨鹤的儿子,叫做杨嗣昌。

崇祯没有理睬,杨鹤先生的命运未能改变,依然去了袁州。

帮父亲背锅,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导致了两个重大后果。

从这份奏疏上,崇祯看到了一个忠于父亲的人。按照当时的逻辑,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记住了杨嗣昌的名字。他认定,此人将来必可大用。

而杨嗣昌背黑锅不成,父亲被发配了,对他而言,莫过于奇耻。从此,他牢牢记住了那些降而复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杨鹤离开了,但这场大戏刚刚开幕,真正的猛人,即将出场。

'1673'

一年前,招抚失败后,民军首领王左桂派出起义军,进攻军事重镇韩城,韩城派人去找杨鹤,告急。

杨鹤很急,因为他的政策是招抚,手中实在没有兵,但到这节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刀,也不能不去了。

但他终究没有掌握菜刀技术,无奈,他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手上也没有兵,但杨鹤相信,这个人是有办法的。

第一个猛人登场,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畴。

洪承畴接到了求援的命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个相当扯淡的命令,你是总督都没办法,我怎么办?

但他并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亲兵,并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韩城的道路。

这是文官、陕西参政洪承畴的第一次出征,这年,他三十七岁。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

根据记载,此人的家世,可谓显赫一时:

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中宪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

曾祖母林氏、一品夫人。

祖父洪有秩,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祖母戴氏,夫人。

有这么一份简历,基本就可以吃闲饭了。

可惜,洪承畴没能吃闲饭,事实上,他连饭都吃不上。

因为所有的这些简历,都是后来封的,换句话说,是他挣回来的。

洪承畴出生时,他的父亲因为家境贫寒,外出打工去了,他的母亲虽然穷,却比较有文化,从小就教他读书写字。

洪承畴很聪明,据说7岁就能背三字经,这是很了不起的。比如说我,27的时候,还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洪承畴23岁,参加全省统考(乡试),他的成绩很好,全省第19名。

第二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统考,成绩更好,全国第17名,二甲。

然后分配工作,他被分配到刑部。

这个结果对他而言,是比较倒霉的。

原因我说过,在明代,要想将来入阁当大学士,必须当庶吉士,进翰林院。以洪承畴的成绩,应该能进,可是偏就没进。

此后的十几年,洪承畴混得还可以,当上了刑部郎中,又被外放地方,当了参政。

参政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通常是混到最后,光荣地退休。

'1674'

没考上翰林的进士,混饭吃的小参政,到历史留名,骂声不绝,余音绕柱的大人物,只是因为,他外放的地方,是陕西。

刚去陕西的时候,洪承畴带了很多书,

所以洪承畴带兵去救韩城的时候,只是一个书生,他没有打过仗,也没有杀过人。

据说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天生就会打仗,天生就会杀人。

这是事实,不是据说。

洪承畴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军事天才,他带着临时拼起来的家丁、仆人、伙夫,就这么上了战场,却没有丝毫的胆怯。

面对优势敌军,他凭借卓越的指挥,轻易击败了起义军,斩杀五百余人,解围韩城。

在洪承畴人生中,有过无数次战役,有过无数个强大的对手,最重要的,是这一次。

这个微不足道的胜利,让洪承畴明白,他是多么的强大,强大到可以力挽狂澜,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他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挽救这个末落的王朝,创造太平的盛世。

讽刺的是,他最终做到了,却是以一种他做梦也未曾想到的方式。

洪承畴是一个务实的人,具体表现在,他正确地意识到,杨鹤是一个蠢货。

招抚是没有用的,钱是不够用的,唯一有用的方式,是镇压。

来陕西上任之前,洪承畴带来了很多书。三十年以来,书,是他仅有的寄托。

战后,他丢掉了书,做出了一个新的抉择——开战。

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此后的两个月里,洪承畴率领这支纯粹的杂牌部队,连战连胜,民军闻之色变,望风而逃。

在历史上,他的这支军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洪兵”。

洪承畴是文官,杨鹤也是文官,这是两个人的共同点,也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

对待民军,杨鹤是很客气的,投降前,他好言好语招抚,投降后,他好吃好喝招待。

而洪承畴的态度有点差别。投降前,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