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清-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督师之下。

巫山县本来是刘体纯驻守,但随着李定国被从湖南击退,清军在湖北方向上的实力明显增强,刘体纯就放弃这里去下游巴东驻扎,只在巫山县留下少量驻军。刘体纯的部下竭力劝说邓名继续沿着长江向东,刘体纯正在巴东翘首盼望邓名的驾临,巫山这里也已经为邓名准备好了换乘的江船。

不过虽然刘体纯如此热情,邓名却只能婉言谢绝,因为他已经订好计划要先去大宁河流域的大昌,也就是袁宗第的基地。无论如何,袁宗第是这个世界第一个向邓名伸出援助之手的人,邓名不可能过其门而不入。

第三十五节 表态

大宁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河床虽然宽阔水流也很急,但水面并没有覆盖住整个河床,水面只有数米宽,最狭的地方看上去也就一两米宽,只能行驶较小的船只,和邓名见到它之前的想像相去甚远。河两侧都是高不可攀的陡峭岩壁,行走在峡谷底部时,邓名仰头只能看见头顶上的天空,两边的崖顶都被直上直下的岩壁遮蔽无法看到。

这样的景观给邓名的感觉是雄伟并不逊色于巫峡,乘船在巫峡江中行驶,头顶上的天空更加辽阔一些,而现在则是在谷底行走。这种雄伟景致是如何形成的现在大概只有邓名一个人清楚,如同长江劈开了西部高原的群山一般,大宁河这条宽度不过几米的激流,经过亿万年的不懈冲击,硬是在巫山北部的山岭里切割出一道深数百米的峡谷。不过看着河两岸那仰首不见其顶的连绵黑色岩壁,邓名很怀疑这里能种植得了大量的作物。

给邓名带路的向导是大昌人,早早就在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处等待邓名,原来乘坐的船进不来,邓名一行换成小船划了一段路,最后就由向导带路步行向大昌前进。

“这里能种田吗?”

听到邓名的问题后,向导立刻答道:“本来大昌就没有种田的习惯,我们这里从来都是不用种地的。”

“那大昌人的生活怎么维持呢?”观察着周围的地理形势,邓名想到大宁河上有两座县城,分别是大宁和大昌,可能附近还是有能够种植粮食的地方,不然如何维持两个县的日常生活?

“大宁那边耕地还有些,不过也很有限,我们大昌人从古至今就不种地,最近几年种庄稼都是才学的,”向导一边说,一边向岩壁上指去:“我们大昌有盐啊。”

邓名顺着向导的手臂看去,高耸的岩壁上,隐约可以看到许多岩洞。据向导介绍,这些岩洞都是千百年来大昌人从岩壁上凿出来的,洞中会不断地流出盐水,经过烧煮就可以得到优质雪白的石盐,大昌人就是用这些盐从川东和湖北换到粮食和布匹。这几年因为战乱,销路受到影响,大昌人也不得不自己种上一点庄稼和蔬菜。

这个消息让邓名对袁宗第的战争潜力更加不看好。凡是不适合种植的地区一般都难以养活大量的人口,现在大昌的盐还可以去周围的明军控制区换生活必需的东西,而且还可以向清军控制区走私,但将来清军全力围剿三峡时,袁宗第手中的盐就是再多也无法当粮食吃。

那些岩洞都在刀削一般的峭壁之上,邓名看了半天,真不知道当初是如何开凿出来的。在这些岩洞下方还有些栈道,和长江上其他地方见到的一样,这些栈道都悬在岩壁上,它们所处的位置在邓名看来就连飞鸟都无处落脚。

当邓名说出他的疑问后,向导笑道:“邓先生小瞧我们大昌人了,这山壁看上去没路,但对我们大昌人来说却是通途。”

有些大昌人在两边的崖顶上搭盖了临时住处,他们要到岩洞采盐,就从崖顶顺着悬崖而下,背着盐水再从光秃秃的岩壁上爬回去。如果想要去巫山卖盐,也都是背着盐从山上直接下到谷底走河边这条路,根本不会舍近求远从山区里绕。邓名听得暗暗咂舌,这在他看来完全就是无保护攀岩冒险,似乎只有特种兵或是电影里的小汤哥才有这种本事,但大昌人却是经年累月地这么干,已经完全不当一回事了。

经过一番跋涉,邓名总算赶在日落前抵达大昌县城。相比前面的峡谷,这里的地势稍微平坦一些,县城就见缝插针地修在了此处。城池的规模之小也有些出乎邓名的意料,比万县还要小上很多。他们快到大昌的时候有人就先行一步飞报袁宗第,邓名抵达城门前时,袁宗第已经站在那里等待他。

此番相见袁宗第更加彬彬有礼,邓名虽然坚持要所有人都继续称呼他为“邓先生”,但对他们的误会也不再努力去解释,而是采取模糊不清的“不承认、不否认”态度。大昌县城虽小,但是里面的设施相当齐全,一点不比万县的繁荣程度低,邓名不但看见各种店铺,还有一间酒肆——酒在这种时候绝对属于奢侈品。

“大昌虽然地处偏僻,但是有产盐之利,所以一直生活富足,百姓有余钱饮酒。”袁宗第注意到邓名的目光,就解释道。不但以前,就是现在大昌的盐走私到湖北,也可以从清军控制区换到很好的酒类。

不过邓名注意的不仅仅是这家酒肆,而是门口的一副对联:

胜不管、败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吧。

闯营余部已经在巫山山区坚持了十余年,邓名看着这幅对联,想到这些年来战局不但没有起色而且不断恶化,闯营内部的悲观气氛恐怕也是一日甚于一日。

见邓名没有说话,袁宗第又顺着他的目光看了看,马上暗叹自己糊涂,忘记让酒家把这幅对联换下去了。眼下袁宗第只能宽慰邓名道:“大昌兵都是原来的盐民,祖祖辈辈视跋山涉水为等闲,在悬崖峭壁上攀爬时生死就在呼吸一线间,他们也都当作平日里的寻常事。大昌人心性极为坚韧,就是在三峡这一带的山民里,也是数得上第一的好兵。这副对联不过是戏言而已,当不得真的。”

(笔者按:在我们的历史上,上下游的大宁、巫山向清廷投降后,大昌继续坚持抵抗到康熙三年,满清任命的川督李国英在破城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笔者到大昌时看到一则介绍,所有现在的大昌人都是从湖广移居来的,没有一户是原来的住民。)

邓名轻轻叹了口气,他想起此行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了解一下袁宗第等人对未来战略的看法,于是邓名就询问袁宗第觉得眼下形势如何,是不是不应该在这一隅之地坚守,而是转移到清廷控制能力薄弱的地方去。

但袁宗第听到这个问题后,第一个念头不是该如何向邓名分析战略形势,而是邓名这个问题似乎是在暗指他以前的闯营身份,邓名提出的的转移流动设想怎么听都有些昔日闯营的影子在里面,因此袁宗第马上表明反对态度:“官兵应该守土不失,意图恢复,岂能不战而退?”

这慷慨激昂的表态让邓名颇感意外,在他听来这根本不是表达军事意见而是在表明政治态度……好吧,邓名之所以向袁宗第询问这个问题当然也是考虑到他曾经是闯营的大将,更是商洛山十八骑之一,商洛山时闯营的形势要比南明现在的形势还要险恶十倍、百倍。不知道当时李自成是如何考虑化解这种险恶局面的,袁宗第毫无疑问应该很精通流动作战,邓名很想知道目前的局面和崇祯末年有什么异同,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参考。

“避实击虚不也是兵法么?而且以卵击石有什么好处?”邓名也猜到了袁宗第的一些想法,就向对方表明这是不带政治意味的纯军事问题:“眼下十分天下,八、九分都沦陷了,的确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但我并不觉得绝望,因为当年闯王的形势……嗯,就是如果靖国公知道有什么好办法的话,最好不要再藏着掖着,赶快拿出来吧。”

邓名的言语显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听他明确提到闯王两个字后,袁宗第的脸色变得苍白,片刻后艰难地说道:“邓先生,甲申年的时候,末将正在追击左良玉……不,末将正在向左宁南(左良玉封宁南伯)靠拢。”

虽然文安之判断邓名有可能是唐王,但除了赵天霸以外他还没有向别人说过这个想法,此时袁宗第依然认为邓名是崇祯三太子的可能性最大。他试图撇清自己和李自成甲申年攻破北京逼死崇祯这件事之间的关系,今天并不是第一次了,在重庆城下的时候袁宗第就已经进行过这样的尝试。

不过在邓名看来这是种很可笑的辩护词,就类似于被告在法官面前为自己辩护说:法官大人,我肯定不是杀人凶手,因为案发时我正在另一个地方抢x劫银行。

或许更贴切的说法是:法庭上的主审法官就是被害人的儿子,而被告的辩护词是——凶手在卧室枪杀法官大人您的父亲时,我正在后院殴打你们家的保安。

邓名自问若是自己是这个被告,那肯定不愿意看到法官的位置上坐着自己的仇人,更不能想象自己会拥护仇人掌握大权,获得对自己生杀予夺的权利——从这个角度看,永历朝廷不信任闯营是自然合理的,因为闯营余部有太充足的理由背叛明廷,南明的君臣甚至不知道有什么理由能阻止他们背叛。

可是闯营余部一直坚持抗清,到最后也没有背叛,大部分闯营将领都有一个底线,即使形势彻底绝望也不向鞑子投降,正因为有这样的底线,所以闯营余部也只能选择支持明廷到底。永历不知道这个底线,但邓名知道闯营大部分将领都是可以完全信任的。

“李国英也是左良玉的旧部,对吧?”邓名这些日子了解了不少对面的敌人的底细,这个问题他是明知故问。

“不错。”袁宗第一脸戒备的表情,轻轻点头应是。

“当初靖国公追击左良玉的时候,左良玉决定放弃襄阳,离开襄阳以前,他把城中的百姓洗劫一空,把男丁全都杀死,把女人掠走统统贩卖到江西去。我说的没错吧?”

袁宗第不由得一声长叹。袁宗第抵达襄阳城后,见到的是堆积如山的骸骨,河面上全是被左良玉屠杀的百姓的浮尸,连孩童也百无余一。

“妇女假如是敢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