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国色-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夜僧房的油灯之下,灯火星星。
  李重九盘膝而坐,将觉远所赠的布包裹打开,包裹正中方方正正叠着四本薄薄的经书。其一本上书《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下附一行蝇头小子,弟子觉远谨录。
  
  第四十二章三箭之威
  
  李重九并没有急忙翻开这楞伽经。
  他先起身去净手,拭脸,再点一根檀香。
  见檀香之烟气缭绕,李重九一整头巾,将衣袍上每一寸褶皱扯平,如此方才盘膝坐下。
  看似装作其事,但读书首在正心诚意,对于觉远赠给自己的经书,李重九自当郑重待之,如此才不辜负了他的一番相赠之意。
  李重九这才恭敬地翻开这楞伽经。
  先不谈内容,仅此字就乃当浮一大白的好字,方方正正,如刀刻一般,好似达摩洞之中的摩崖刻石。
  只见卷首是一行觉远自述。
  此经初祖达摩授予慧可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固慧可弟子持此经以修持者,以“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为念,固而世称楞伽师。
  这段意思李重九有所了解,说得是禅宗初传时,自达摩,慧可以来一直以楞伽经印心,当时以楞伽经为传授经典的僧侣被称为楞伽师。楞伽师之中多乃是头陀行,乃禅宗发端,到了禅宗五祖之后,禅宗则改以金刚经印心,终而发扬光大。
  跳过卷首之后,即楞伽经之正文。
  如是我闻,开篇四字即规模宏大之意,如是我闻乃是佛祖亲自说法,特正经以此四字区别于外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
  李重九虽对佛经不甚了解,但是一旁的眉页上,皆有觉远以蝇头小字所书的注批,显然是之后填补上,所以亦是看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已将第一卷看完。
  待要看到第二卷时,油灯已快燃尽,李重九不舍弃之此好书,添了些许油,又重新点上一支檀香,继续阅读。
  待翻开第二卷时,李重九却轻轻地咦了一声,原来卷中所书的已并非佛经了,而乃是觉远自述之词。
  吾年少时为黄冠后见战乱分离遂以济世活人天下太平仍见民生疾苦老读佛经乃生济世渡人之念入佛门修行……
  这一段长长的话,令李重九看得颇为头疼,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只能靠自己来断句。
  李重九见觉远自述其经历,觉远少年时为道士,后见战乱,乃是行医济世,年老之后则遁入空门。虽是几百字,亦可感受其当年饱受乱世,颠沛流离之苦。
  觉远入空门之后,研习摩崖石刻上的佛经,与少年读之道藏相合,创出一套养生功来。
  这套养生功据觉远所述,自己自六十岁以后修行,乃强身健体,耳聪目明,可御百病。不过当觉远修这一套养生功有所成之后,已是七十多岁。
  以觉远的自述,他创出这套养生功的目的,乃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绝非杀戮逞强,所以他之一生绝不与人动武。
  李重九见之大生感慨之意,不过他自不会在此纠结下去,他眼下倒是想看看觉远这篇养生功,到底有何玄妙。
  当下李重九又翻开一页……
  大业八年壬申年正月时,当今的重瞳天子,下诏攻打高句丽。陆路左右各十二军,共一百一十三万横铺而攻之,大军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亘九百六十里。
  而水路之上,则由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江淮水军,出东莱浮海前进,船舰首尾相接数百里。
  临战之前,兵部尚书段文振,身染重病,临终前上书天子,应出其不意,速克平壤,若迟疑不决非上策,三月段文振病死军中。
  但是隋炀帝却未听从段文振之言,以耀国威于域外,以威降伏异邦之略,反而告之众将,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众将不敢违令,公文一来一往,往往战机已失。
  而高句丽重镇辽东城,城池将陷,城中人即请降,等驰奏批复,则已丧失战机,城中又固守拒战,如此再三,辽东城久攻不下。
  上百万大军空悬于外,每日所费米粮,片刻可堆积成大山,顷时间填塞湖泊,而为了运输此米粮,民夫转于道路,其馈运者更倍于百万之数,一时农耕荒废,又兼之重役,死于道上不计其数,其余之人,更是纷纷逃亡。
  当越来越多的流民出现在崇阳县时,少室山上亦不安稳了。
  天下如沸,流民四起。这些流民居无定所,衣食无着落,一受蛊惑,即可成了暴民。对于这群大股大股经过的流民,新上任崇阳县县令只知紧守县城,不敢进行缉捕。
  而城外的大户们,亦是纷纷蓄养家丁,在庄园附近筑起高墙,依为自保,亦有人出头组织粥铺,来缓解此火烧眉毛的危境,但是去年郭三斤的流贼袭扰地方,令不少人失去了家产,加之崇阳县米粮又不充裕,故而仅有几个粥铺,亦只是杯水车薪。
  而少室山下,已到了春耕时候,隋朝时佛教大兴,寺庙不用缴税,田产又多,香火鼎盛,故而乃是净土一般的存在。
  但眼下少林寺的好日子却过去了,因为山下流民的增多,山下的春耕亦进行的倍加小心。
  为了保护寺庙佃户顺利春耕,方丈商议之后,派李重九,昙宗率领率着武僧团下山驻扎,以监视涌来流民。
  “总教头,这山下流民又聚集了不少人,你说该如何是好?”一名僧兵向李重九禀报言道。
  李重九往山坡下看了一眼,只见数百名衣衫褴褛的流民,或坐或卧,聚拢对面的林子里。他们眼巴巴地望着远方炊烟袅袅的村子,还有那一片葱绿的田地,脸上皆是露出渴望的神色。
  “阿弥陀佛,这些人真是太可怜了。”不少持棍棒的武僧皆是摇了摇头。
  “不如施舍一些米粥给他们吧!”一名年轻武僧开口言道。
  “不行,”一名年老的僧人,乃是普胜派来的寺中长老,他开口言道,“若是施粥,只会让山下的流民越聚越多,本寺到时又没有那么多米粮,这些流民待到无米可食的时候,就会激起民变。”
  “不如放一把火烧了林子,将他们驱走好了。”昙宗当下献计言道。
  “不可,不可。阿弥陀佛,我等见之流民受难,而无法助之已是不得已了,还动手驱逐,实有违我等出家人慈悲之心啊。”马上那长老开口言道。
  “又不能施粥,又不能动手驱逐这些流民,难道我们就这样与这些流民,相互眼瞪着眼睛,一直候到天黑。”昙宗不免抱怨起来。
  “不知重九,有何主意?”
  当下那长老看向李重九问道,相对于粗莽的昙宗,少林寺阖寺僧众,只有对李重九时才是信任有加,对方可是凭一己之力,挽救了少林寺的人。
  这时李重九笑着言道:“这并非是难事,请大家稍待,流民片刻可去。”
  李重九说完,即翻身上马,此马乃是那日射杀流贼,救下那袁氏女子时所得。
  当下李重九手持三石弓,双腿一夹,策马缓缓自山坡而下。李重九的出现自是吸引了,流民们的目光,他们见一名少年手持长弓下山,却不知所谓何事。
  “莫要伤人!”
  那少林寺长老以为李重九对流民动手,当下喝止,但是晚了一步。
  李重九来到山下距流民不过三四十米之处,见之右手侧百步之外,有一颗枯死的大树,树上光秃秃的,叶子早就掉光,但是其树干却有三人合抱那么粗。
  李重九当下张弓引箭,瞄准了那颗枯树。
  李重九自修行觉远所传授的养生功已有两个月,眼下他亦借助着此次拉弓,一试自己这两个月来之修行如何。
  只听三石弓在李重九双臂硬开之后,发出咯咯作响之声。
  李重九臂似铁铸,以往皆开不满的三石强弓,这一次居然被他拉得直如满月。
  喝!
  李重九低吼一声,弓弦崩动,箭若流星,破空而出。
  只听咻地一声,箭矢破空之声,哗得一声疾响,居然震的耳膜微微疼痛,百步开外,瞬息而至,箭矢直奔那颗枯树树干而去。
  只听一声实响,箭中枯木,入三尺深!
  故人云王羲之书法入木三分,而李重九百步之外,一箭入树三尺。
  箭羽犹自嗡嗡地晃动,而林中的流民皆是作色,不可思议般地看向那树干。
  而李重九手中不停,弓弦再响。
  第二箭,第三箭,居然是一口气连珠三箭。
  这一刻连少林寺的武僧们,看得亦是目瞪口呆,张大了嘴巴无法合拢。
  嘣!嘣!嘣!
  接连三响,三箭皆中,如摧枯拉朽一般,箭矢竟牢牢定在的树干之上,并且从左到右一字平开。
  林中的流民见此神射之箭术,哪里还敢再坐下去,当下皆是连忙起身,仓皇地朝北而去。
  数百名流民片刻是卷尘而去。
  而山上的武僧们皆是快步奔下山来,聚拢在李重九身边,口中皆是惊叹佩服之词。
  不过武僧们皆是出家人,词藻一般,说来说去亦是那么几句,倒是令李重九听得有些腻味。
  当下有一名僧人奔到那树干之处,要将李重九箭矢拔出,只见对方憋得满脸通红,亦无法将任何一箭拔出。
  一时之间,众僧对李重九亦是钦佩不已。
  
  第四十三章寺内修行
  
  少室山之上,夜空晴朗,星汉倒挂长空,繁星参斗。
  此刻正是夜深人静之时,四下无人,院落之中,草木送香。
  渐渐到了月上中天之时,屋中灯花轻爆,李重九在这时候缓缓睁开闭合之双目,气息加沉,重新吐纳呼吸十几次后,方有平静下来。
  李重九拿着一根草灯棍轻拨了一下灯芯,让屋内昏暗的灯光更明亮一些,之后拿起了觉远所赠的四卷楞伽经于膝头上,熟练地又重新看了一遍。
  合上书卷,李重九再细想一阵后,这才从茵褥缓缓起身,稍稍活动拳脚,将衣角扎进腰带。
  李重九走出门外,院落之上繁星满天,头顶星宿横古而悠远。
  李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