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国色-第5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见武士彟可以逃走,这时候湖边马蹄声响起,一行轻骑沿着湖边杀散唐军后,直冲武士彟的小舟而来。
  “唐将休走!”
  轻骑为首之人。乃是尉迟恭的长子尉迟宝琳,只见他拍马而至,抬手张弓射箭,一箭将撑船的唐军亲卫射落水中。
  少了撑船之人,船顿时在湖边打转。
  一人又要站起拿船篙,只要再推开数丈,就能划入湖中,逃开赵军的追击。但这人只是刚起身又是被尉迟宝琳一箭射杀。
  武士彟见此一幕不由惊道:“好箭法!”
  在昭馀祁的对岸,鼓声已是渐渐停止。
  襄武王李琛听着鼓声停歇,目光泛出了泪水,良久之后一口鲜血从口中喷了出来。
  “将军!”
  “大帅!”
  一旁士卒纷纷上前,紧张地道。
  李琛转过头问:“三千将士救回来几人?”
  “不足百人。”唐军士卒垂下头。
  “武将军呢?”
  “陷在对岸,应该是殉国了。”
  李琛仰天道:“此战之失,罪责在吾啊。是我对不住三千将士。”
  “大帅切莫自责,实在是赵军太狡猾……”
  “前军虽败,但主力尚在,大帅我们可以整兵再战。”
  李琛摇了摇头道:“不可。我上表向陛下请罪,请他再派援军,全军先在此扎营!”
  湖畔。
  唐军降卒一队一队地被押入祁县之中。
  尉迟恭高坐马上,满意点了点头,一旁士卒道:“大帅,唐军几乎全部被歼,只有几十人漏网的,我军在岸边捡到铠甲五百多具,刀枪剑槊尚未不及清点。这战虽说不上大捷,也可以小挫唐军士气了,可以向陛下报捷了。”
  “不必麻烦,等抓到李琛,就一并送去就是。”一旁尉迟宝琳接过话去,哈哈大笑道。
  尉迟恭看了儿子一眼,没说什么,他对这儿子十分宠爱,虽在军中也没有太约束他。何况这一次他立下大功,将唐军大将武士彟生擒了。
  尉迟恭道:“李琛还有近三万人马,主力未损,岂是那么容易消灭的,你先率士卒押着武士彟赶往太原,并告之你苏叔叔获胜之事,他知道高兴了,必定会向陛下替你请功。”
  “是,父帅。”
  “慢着,武士彟此人乃是李渊心腹,必可以从他口中知道李唐内部军情,你要好好看着,不可让他自杀,懂了吗?”
  “是,我又不是三岁小孩。父帅告辞。”
  说完尉迟宝琳拨马而去,尉迟恭见了不由摇了摇头。
  在祁县这一场遭遇战,揭开了唐赵大战的序幕,这惨烈的湖边激战,不过此后大战的序幕。
  长安东郊,唐军的大旗,鲜艳夺目。
  千军万马汇聚于此。
  关中府军,李唐最精锐十万人马聚集于此,士卒鲜衣怒马,精神饱满。
  李渊见此一幕,不由满意一笑,拿起玉壶于一身戎装的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杯中斟酒。
  “满饮此酒,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谢父皇!”
  李建成,李元吉振声言道,说完将酒杯一揽大口喝下。
  饮毕,二人向李渊一抱拳道:“父皇请回,待儿臣得胜的消息传来!”
  李渊微微笑着点点头道:“好,不愧是我李渊的儿子,父皇在长安等着你们得胜的消息。”
  “必不会令父皇失望!”
  言罢之后。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并翻身上马。
  轰!
  大鼓擂动。
  三军士卒顿时一振。
  李建成策马来到三军之前,高呼道:“唐军万胜!”
  “万胜!”
  十万唐军声浪此起彼伏,咆哮之声如同惊雷。
  李渊看着这一幕,不由欣然地点了点头。
  然后幡动旗行,三军人马行进,漫道之上。烟尘滚滚!
  李渊负手立于将台之上,踌躇满志。
  一旁大臣陈叔达上前道:“陛下放心,太子,齐王殿下此次东出关中,必能破洛阳得胜而归。”
  李渊看向陈叔达笑了笑道:“破洛阳得胜而归是必然的,但谁说朕的大军要东出关中了?”
  此言一出众臣都是讶然。按照计划。不是李唐大军从北中南三路同时出兵,攻打洛阳吗?而十万唐军主力作为中路军主力,出潼关,一如当初李世民讨伐王世充那般。
  李渊自信地道:“兵法有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朕用兵谋划岂非他人所能够意料。众人都以为朕要三路齐攻洛阳,但朕却自有定计。”
  众臣听了虽是不解李渊之意,但一并道:“陛下运筹帷幄,微臣等远不能及。”
  李渊微微笑着,却没有没有说话。
  长安以北,蒲津渡。
  这蒲津渡对于立都于关中的李唐而言,至关重要。当年李渊晋阳起兵入关中,走得是蒲津渡。李世民出兵河东,反击攻打太原的赵军,也是走得蒲津渡。
  而今日唐军主力将再踏此路。
  二月之后,春暖花开,蒲津渡的黄河半月前,还是浮冰顺水而下,相互碰撞。轰隆作声的场面,而现在已是不见。
  黄河上水流翻滚,浪涛之声澎湃于耳。
  三座浮桥横跨河面,唐军士卒登桥行马。急急过河,战马嘶嘶而鸣,河岸两边聚集唐军士卒是人声鼎沸。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穿着甲胄,目望这十万大军横渡河面景象。
  李元吉道:“父皇之谋略,果真是我等兄弟不能企及,先前放出风声,说我军十万主力要东出关中,竟连满朝文武都瞒住了。而今我们不是东进,而是北渡黄河吧,必是出乎所有人之意料吧。”
  说到这里李元吉不由得意的哈哈大笑。
  李建成笑着道:“是啊,连我们都以为如此了,赵军也必然料定,我军会三路攻打洛阳,故而重兵都布置在河南,最后却没有料到我们虚晃一枪,大军北上渡过黄河,与淮安王的河内军会师。这一下赵军上下是要手忙脚乱了。”
  “这也是父皇料事如神,赵军细作自以为刺探得我军机要,却没有想到是我们给他故意放出的假消息。”
  说到这里,兄弟二人齐声大笑,在他们眼中此战已是胜算已是有五成了。
  在洛阳以北,河阳的黄河渡口上,浊浪滔滔,从南至北望去,河阳三城依次雄伟挺立,扼守住这南北要冲之地。
  眼下正是黄河解冻之后,浮桥通行之时,无数南来北往的商旅正从河面上急行过河。
  他们尚不知唐赵大战的消息,对于他们而言,囤积了一个冬天,手中的货物必是十分紧俏,要在这时将货物卖去,必是能大赚一笔。
  浮桥之上一片车水马龙的景象。
  
  第七百章秦下轵道则南阳动
  
  河阳桥飞渡黄河之上,此浮桥乃是西晋杜预所建,历经无数风风雨雨,距今已是几百年了。
  河阳桥共分两段,分别连着三城。
  在南桥两头铁狮子镇桥之处,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十分拥挤。赵军守桥的士卒,扛着长枪在那边维护秩序,但南面仍是人头攒动,大多数都是要往北去的商人,急忙过河。
  现在河阳桥南,风闻司别将曹纹,也是因为公务在身,正骑马于南岸正要过河,见到商人争着过桥的一幕不由笑着,拿起马鞭豪兴大发吟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旁的人听曹纹这么说,不由不快道:“这些先生说得好轻巧,有谁不为利往,好似人活着不为五谷杂粮一般。”
  曹纹没穿官服旁人不知他身份,所以被人讽刺,他也不与对方计较只是笑笑地道:“小哥说的是。”
  “有关中传来急报。”一名穿着下属急匆匆赶来。
  曹纹见是风闻司十万火急的信件,拆信一看后,突然色变。
  唐军居然没有按照预料中三路进发的态势出兵,而是李建成,李元吉率关中十万大军的主力,北渡蒲津。李渊居然推翻原先计划,不,他原先的计划根本就是欺瞒外人的。
  他所属的风闻司,千辛万苦刺探来的军情,居然是假情报,还被李渊玩了这一手。
  想到这里曹纹不由痛恨自己的麻痹大意,为什么当初先入为主就这么判定了,待看到河阳桥时,曹纹一惊猛拍大腿心道,不好。
  曹纹当下骑马前行,直奔桥头守军。守军见有人插队怒喝:“怎么不排……”
  守军待见了曹纹手中的令牌后一时失语,曹纹道:“吾有重要军情要见河阳守将苏将军,你速速给我带路。”
  “诺!”
  当下几名赵军士卒在前领路,让出道经过河桥。直奔北城而去。
  要知道河阳三城,分别为北中城、中潭城和南城。
  北中城在黄河以北,于北魏太和二十年所筑,那时候魏孝文帝刚刚迁都至洛阳不久,就下令修筑此城,守护从洛阳至旧都平城联系通道。现在北中城,也是河阳县县治。北魏北周一直将此城视作洛阳北面重镇。
  要从南岸去北城,就必须经过南城和中城。
  而相对于北中城,中潭城和南城建得稍晚,是元象元年,那时候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为了巩固洛阳局势,又在其后修筑了中潭城。南城。
  现在北中城、中潭城和南城,一并扼守了洛阳北方要道。三城之间有浮桥相连。杜甫有一首征诗,朝出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见从河阳至洛阳,只需一日的时间。
  曹纹大步行于浮桥上,经过中城后。再经过一段浮桥,由北城南门入城。赵军河阳守将行营就在北城之中。三城之中,北城修筑最早,最为坚固,除了主城外还有辅城,互为犄角,同时南面城门还开有一道水门,可容舟舰入城。
  进入北城郎将府后。曹纹见到北城守将苏定方。
  苏定方确认过曹纹的身份后道:“风闻司一向隐蔽,从不以身份示人,为何今日却公然出现在本将面前。”
  曹纹道:“我本也不想亲自来见将军,本因公务过河一趟,但没想到在桥南收到部下急报,言唐军十万主力已是北渡黄河。”
  苏定方听闻这消息,双目一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