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国色-第5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重九摆了摆手道:“这是哪里话,不过是两京制罢了,当年武王灭商,为了控制东方而设立了雒邑。而前朝,不是也是实行东都西京二都制,所以朕准备在洛阳设陪都。”
  李重九要建立中央集权帝国,必须要强干弱枝,选择有草原骑兵,以及幽燕精锐的幽京作为都城,虽说地利上不如洛阳,但却是将这股最强大的力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七百五十章问话
  
  长安宫城的校场上。
  李渊负手而立,双目打量着面前三名赵军俘虏。
  在李渊一旁则是裴寂,李建成,而三名赵军俘虏身旁则是站着几十名大唐的宫廷侍卫。这些宫廷侍卫,几名伺候者一人,以防止他们暴起伤人,伤及李渊和李建成等人。
  李渊,李建成来到第一名赵军俘虏前,眉头一皱对一旁的裴寂道:“这个是奚人?”
  裴寂点点头,随即向这赵军俘虏旁的唐军侍卫使了眼色,这名唐军侍卫会意当下,用刀背朝他腿弯上重重一击道:“陛下问你话呢,刚才教你的规矩呢?还站着手滑。”
  见这名唐军侍卫把手放在腰刀,这名奚人面上泛过一抹怒色,不过只能向李渊半膝跪下道:“回禀陛下,我是室得奚部额托统军麾下,名叫库拔奚。”
  李渊道:“库拔奚,你的汉话说得不错。”
  那库拔奚抬起头看见李渊,心底一凛,心道此人真是有威势啊,似乎比额托统军还厉害一些。库拔奚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是的,我们室得奚人年轻人,都会一些简单汉话,我以前去过怀荒镇卖过马,与汉人打过交道,所以汉话说得更好一些。”
  “卖过马?卖的几何?”李渊停下脚步问道。
  库拔奚当下侃侃而谈道:“好一点的战马可以卖的两三万钱都行,若是一般驮马一万钱,每次到怀荒镇都能卖得掉,除了交给幢主的钱外。自己一家过个冬天不成问题。”
  “好,好。”李渊似与库拔奚兴聊着他的生意经。但突然随意道,“既是你衣食不愁。为何要帮赵国侵我大唐?”
  库拔奚见李渊话锋一转,不由身子一颤,看向左右威武的大唐侍卫,他虽担心一言不合被唐军士卒砍头,但他仍是昂然道:“因为赵国皇帝,也是我们室得奚人的可汗,若是没有他,我们室得奚人早就被契丹人吞并了,我们室得奚部知恩图报。人人愿为他效力,为他流血!”
  库拔奚说完也是一番豁出去了。
  仿佛时间停滞了一会,李渊竟不怒反笑,李建成当下向左右使了个眼色,一旁的几名唐军侍卫同时拔出腰刀。
  明亮的刀子一晃,库拔奚吓得道不要,但是已迟了,几人将库拔奚砍翻在地。
  滋滋!
  就和剁肉一般,鲜血撒了满地都是。还飞溅到一旁几人身上。一旁其余两名俘虏都是吓了一跳,脸色都白了。
  李渊拿过巾帕抹了抹手,点向一名赵军俘虏温和地问道:“不要害怕。”
  “是,是。陛下。”
  “你是作什么的?”
  这是一名魁梧大汉。当下跪下回答道:“回禀陛下,某乃是单雄信麾下踏白军队正柯有弟。某加入赵军不到一年,之前为郑军的旅率。”
  “踏白军的斥候。这么说你很有几分胆识了?”
  那柯有弟看了一眼地上的尸首,回答道:“不敢。在陛下虎威面前,某不敢放肆。”
  李渊的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道:“那好。你是汉人,自是比番人明白道理的。看你懂得几分礼数,读过书吗?”
  那魁梧大汉道:“赵军的规矩是,队正以上要想升迁,就必须能识字一千以上,看得懂调令。某之前在郑军为旅率,所以到赵军才降为队正,所以某要想升迁就必须识字,所以也请人教了半年书,本来今年九月某就要考核的,通过了考核,某就可以升迁了。”
  “哦?”李渊来了兴趣问道,“这是你单将军的规矩,还是赵军的规矩?”
  柯有弟道:“是赵军的规矩,从怀荒镇以来就如此了。”
  李渊点点头道:“料想来也是如此,这单雄信自己也是粗人,怎么会让部下识字。”
  柯有弟连连称是。李渊随即对身旁的裴寂道:“赵军教番人汉话,让低级将官识字,你说这李重九意欲何为?”
  裴寂道:“陛下,我关中府兵,不少子弟都是门阀,豪强家中子弟,自幼不仅习得弓马,还能读书识字,所以我军不缺乏有勇有谋的旅率,队正的将领。而赵军不一样,他们的兵源,多是苍头庶民,故而李重九想让士卒识字,是想将来栽培他们吧。”
  李渊点点头道:“裴卿的话,朕深以为然,李重九这厮果真眼光长远,你说如刘黑闼,窦建德,杜伏威之流几人能想到这一层,为将有勇无谋是莽夫,有谋无勇是懦夫。”
  说到这里,李渊看向最后一人问道:“你是何职?”
  那人看见李渊畏畏缩缩地道:“回禀陛下,某是屯卫军步弓手。”
  李渊问道:“弓手?可以开几石弓?”
  那弓手道:“差不多两石!”
  李渊脸色变了下来道:“两石?”
  那弓手当下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道:“回禀陛下,确实是两石。”
  “取两石弓来给此人,让他在校场上射之!”
  “诺。”
  当下就有唐军侍卫将弓取给这名赵军弓手。这名赵军弓手吓得不行,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唐军侍卫恐吓道:“射不中,就砍你脑袋。”
  听了这话,这赵军弓手这才明白,当下手持弓对着校场上五十步外的靶子,连射三矢,竟是皆中靶心。
  一旁旁观唐军将领都是神色肃然,李渊上前道:“你平日也是射得如此的?”
  那赵军弓手道:“是的,不过某平日练得都是七十步外的靶子,三矢能中两矢!这五十步的靶子,简单多了。”
  “你伙中如你这般弓手有几人?”
  “比某射得好的,有三五个吧!”
  “他们都用两石弓?”
  “是啊,某的伙长还用三石弓呢。”
  李渊对一旁裴寂道:“区区一名普通赵军弓手,竟是堪比我北衙禁军的精锐,恐怕有的将领都不如他吧。”
  那名士卒听李渊夸他,当下害怕之情去了一点,露出几分得意,竟主动说起话来道:“陛下,某从军三年,每日不需干其他事,不是打熬气力,就是在靶场射箭,才有这功夫的。”
  “放肆,叫你说话了吗?”一旁侍卫一声怒喝。
  这名士卒当下又吓得将头埋在地上,李渊摆了摆手道:“不要吓他,此人说的话,大为有用。”
  
  第七百五十一章以本伤人
  
  洛阳宫里。
  李重九正审视着薛万述呈上的奏折,向薛万述问道:“你这份奏折得到的消息确实详实无误吗?”
  薛万述当下十分有自信地对李重九道:“回禀陛下,这消息是我们在长安的三家倾向我军的粮商给的,还有风闻司的曹纹也是确认过的。”
  李重九又认真看了一遍奏折道:“既然如此,这份奏折对我们十分有意义。”
  薛万述垂下头道:“是的,陛下,李渊这一次动用京师常平仓,用给李唐北路大军补粮,常平仓内已是空了一半。另外从报告来看,今年关中歉收已是基本可以确定,关中有二十三个县县令向中书省上奏章,说无法交纳平时一半的税赋。李渊发文申斥,其奏折已被我们细作抄录了一份。”
  “另外据风闻司的人调查,因为唐人不喜欢食麦,故而李渊开国之后,虽是大力鼓励民间耕战,但没有像我们大赵这般,在民间大力推广小麦,以获得春秋两季收获。李唐田间种植是多数仍是粟,梁,小麦只是部分,所以今年关中本就是灾情,加上粟米歉收导致在民间粮价大幅上升。”
  李重九心底有数,粟米在这个时候仍是主流种植产品,不过粟米的缺点在于不仅不耐寒,而且产量低。这产量低是和小麦相较的,粟米的产量实低得可怜,古代关中百姓一般是不种小麦的,到了西汉时董仲舒曾上表劝汉武帝广泛种植小麦,关中百姓这才稍微种植一些小麦。
  不过关中人还是喜欢种植粟米。原因无他,就是爱吃两个字。在当时人眼底。高粱为上食,粟米为中食。而小麦以及其他粮食也是下等食物,统一都称为杂粮。李渊在这一点上,也表现的爱憎分明,唐律上就写,征税以粟米为主,而粟米不足,则以杂粮辅之。
  历史上小麦是到唐中后期大幅推行,那时候才改为两税法,朝廷允许征收小麦作为田赋。
  而赵国就不一样。李重九就走在时代的前一步,在怀荒,御夷二镇时,就大力推广春冬小麦的种植,当地的高句丽,契丹军户努力开垦麦田种植。
  而今年,李重九就准备听取林当锋,姬川的意见,鼓励河北。山东的百姓采用大豆,小麦轮作的方式种田,朝廷愿意以市价七成的价格,供给百姓麦种。至于新占据的江淮和长江流域一地。李重九的中书省也在商议,要用何种优惠方式推广当地百姓,进行稻麦二熟复种。而此事也是势在必行。
  这一点上李重九与中书省的官员看法十分一致,民以食为天。虽说赵国有洛口仓,黎阳仓。源源不绝的军粮供给,但是对于农业国而言,种田永远才是王道。
  为了应对今年这样不太好的年景,李唐无疑是很辛苦的,江淮的粮米无法供给关中。关中的粮食现在只能跋山涉水,从河南运输入关中,起到一点杯水车薪的效果。
  对于本就粮草不足的关中而言,自己田亩的产出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长期的战乱,导致关中破坏严重,李唐又立长安为京都,导致关中人口上升,昔日的八百里秦川,远远无法供给关中百姓的食用,现在秋粮歉收已是成为定局。
  再加上李唐又是粟米,高粱这样的单一经济,相对而言,赵国今年收成也是不景气,山东大旱,河北还闹了一点蝗灾,但是百姓日子却相对好过,因为李重九免了河北山东今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