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国色-第6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褚遂良听了道:“不出太史公,孔子吧!”
  许敬宗点点头。笑着道:“太史公著史记,讲求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但孔子写春秋,史为皮,礼为骨血,为得是扶礼,定名分,寓褒贬,惩恶而劝善,使乱臣贼子惧,这也就是微言大义。你说二人修史最后,太史公得罪天子,遭得腐刑,而孔子却名扬千古,春秋一经为后世所颂。”
  褚遂良摇了摇头道:“许兄,你有什么所指,我不明白。”
  许敬宗冷笑道:“魏惠王曾问周武王讨伐商纣之事,臣弑其君可乎?孟子答日:损害仁义之人,只不过是个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此就是春秋笔法。”
  褚遂良也是聪明人当下道:“我懂了,许兄的意思,陛下所言的改削浮词,直书其事,我们可以将玄武门之事,如实写出,但是笔法上,却寓以褒贬。”
  许敬宗点点头道:“所言极是。褚兄下面的话,只能入得你我之耳,不可入得他人之耳,否则你我二人将身败名裂。”
  褚遂良郑重地道:“我明白,绝不外传就是。”
  许敬宗道:“陛下对这本武德实录十分看重,那么我们在玄武门之事上,可以写实,但是其余有褒有贬。如当年晋阳起兵之举,我们可以说是由陛下力主起兵,而太上皇当时颇多犹豫,甚至全是陛下与刘文静所迫,不得不举事,从而将这首谋之功推给陛下。”
  褚遂良道:“此太虚假了吧,晋阳起兵时,陛下不过十六岁,如何能推动此事,此事谁都知道是太上皇拿得主意啊。”
  许敬宗道:“正所谓知者不便谈,谈者不必知。只要我们知道的几个闭口,待年代既久,不便谈的知者死完,只余下史书遗世即可。想想孔子著春秋,可有人说孔子说得不是吗?”
  褚遂良犹豫道:“就算你将晋阳起兵的首谋之功推给陛下,于褒贬之事有何用?”
  许敬宗道:“当然有用,不仅是晋阳起兵的首谋之功,西进夺取长安的功劳,也需在陛下之身上,然后加上破薛举,平李轨,退李重九,灭王世充,都必须着在陛下身上,至于此中太上皇,平阳公主,李孝恭,刘弘基,柴绍等人的功绩,一笔带过,不过夺过陛下之光芒。特别是平阳公主之事,不可详录,只说暴卒即可,甚至连平定关中的功绩,也不可写得太多。”
  褚遂良道:“许兄,我还是不懂。给陛下如此多功劳的意思何在?”
  许敬宗得意得笑着道:“你看陛下立下如此多大功,太上皇当然是有意将皇位传给陛下,太子和齐王得知消息后着实忌惮,正所谓功高震主,而太子,齐王二人未立下分寸之功,故而勾结在太上皇面前排挤和陷害陛下。此事当然是虚虚实实,太子和齐王多次谋害陛下后,陛下为求自保,终于忍无可忍在玄武门杀太子,逐齐王。就如同周公诛管叔鲜、蔡叔度;季友鸩叔牙,人们只会说周公和季友安邦社稷,谁会非议他们杀了自己兄弟呢?”
  “但是周公和季友,杀了管叔鲜、蔡叔度和叔牙之后,却没有自己当天子啊!”褚遂良忍不住言道。
  许敬宗强笑一声道:“那又没有什么,功高震主嘛。你看陛下立下如此多大功,但太上皇当初没有立陛下为太子,这就是不对,而太子这么不贤德,却能克承大统,也是太子的不对。陛下得众臣工敬仰当然就自然而然成为天子了。”
  “这不过是王莽,杨坚之言罢了,按照你这么说,史书修成,那么后来人就可以认为,只要为社稷立下足够的功劳,就可以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让权势凌驾于礼制之上。若是我大唐每个子孙都可以这么认为,那么国家还有一日安宁吗?你这么做是在篡改史书,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皇帝敢于如此的,你是千古第一罪人!”
  “孔子当年著春秋,是为了惩恶而劝善,使乱臣贼子惧,而你著武德实录,却是在曲笔,是在隐恶,让作恶者反得美誉,你这修史若流传后世,是要遗祸千年的!”
  褚遂良说得慷慨陈词,口中唾沫直飞到许敬宗脸上。
  许敬宗笑了笑,没有去举袖擦拭,而是任其‘唾面自干’。
  许敬宗慢慢地道:“那你要我怎么办,陛下已是继承皇位了,这已是事实了,你要让天下人怎么看陛下,你要让后世人怎么看陛下。陛下今日亲自来国史馆,就是为过问此事。你说我是千古第一罪人,我不作这个罪人,那么你我还能活命吗?千古不千古不重要,能够活着才是我们二人要的。相反若是我们这武德实录修得好,陛下看了大喜,我们将荣华富贵。”
  “怎么样褚兄?两条路你选,一是作司马迁,一是作孔子,你选哪一个?”
  褚遂良听了冷笑道:“不要污蔑孔子好吗?至少他所作之事,比我们现在作的好上千百倍!”
  
  第八百三十二章伐唐决策
  
  听褚遂良这么说,许敬宗冷笑两声,不再说什么了。但是他知道褚遂良的最后选择只有和自己一样。
  褚遂良虽有着理想的一面,但是也是个入世的人,就算他不为了自己考虑,也要为了他父亲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褚亮,以及他迁入关中的褚氏一族考量。
  于是二人就开始了修史工作,用所谓褒贬之意,春秋笔法,在武德实录里将李渊写成好色,怯弱之人,在晋阳时,李渊本不欲起兵,但为李世民裴寂设计夜宿晋阳宫,宫女,最后不得已起兵。
  如此晋阳起兵的首谋之功就到了李世民身上,除了李渊外,其余如平阳公主李唐起兵的功臣,都为贬低。功劳都加诸于李世民之身,为了突显其之能。
  之后莫须有的编造出,李渊曾多次想要让李世民取代李建成为太子的念头,但是都被李建成破坏。为了最后玄武门之变,名正言顺,许敬宗为还编造了许多太子失德之事,如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并与张婕妤,尹德妃勾结后宫,又秘密厮养死士,不顾兄弟情义,多次谋害秦王。
  最后李世民不得已为之在玄武门起兵杀了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之事,也是一笔带过,说是李渊悔悟过往之错,认识到受李建成,李元吉蒙蔽,主动将皇位传给李世民。
  国史馆内,褚遂良写了一半对许敬宗冷笑道:“此书出后,后世子孙,都会认为只要有了权势和功绩。就可以成为天子,谋反也可名正言顺。从此天下之人皆慕权势。而礼制衰矣。”
  许敬宗将手一摊道:“这也没什么不好,只要陛下足够圣明。能让百姓安康,那么不一切都解决了。按照你这么说曹操,司马炎都做得不对了?”
  褚遂良摇摇头道:“对于社稷而言,稳定的制度远远胜过一个圣明的君主。至少曹操,司马炎篡位,却没有修改史书,为己粉饰。而今日陛下这等所作所为,堪称千古第一人。”
  许敬宗道:“好了,好了。不与你说了,该如何就如何了。”
  当下许敬宗不理会褚遂良继续编书。褚遂良看了许敬宗一眼,一面冷笑一面自言自语道:“若是李唐得了天下,那么一切真相自是埋没,天下再无知者,幸好,还有赵国。若是将来大唐为赵国所灭,那此书就是当今天下的罪证,足以令他遗臭万年。”
  河北。黎阳城。
  对于赵国而言,黎阳城是一个福地,夺取黎阳仓后,李重九获得了支持对中原战事的足够军粮。从而横扫河南。而现在李重九将这一次伐唐的大本营,从幽京秘密迁至了黎阳城。
  二月李重九秘密立储之后,就坐船轻装简从地抵达黎阳城。在这里李重九与众幕僚们一并运筹帷幄。谋划对李唐的最后决战。
  大本营内,现在赵军众将是吵作一团。这已不是第一争吵。在场的河南,河东。河西几员重将,都是名动天下的人物,但是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时,却是毫无风度可言。他们争论的是决战之时,进攻关中,到底是以河东,河西,还是河南,哪一路为主?
  下面的各方面行军道都督尉迟恭,徐世绩,薛万彻,王马汉,王君廓,英贺弗,都是要将主攻的任务,揽到自己身上。
  王君廓,英贺弗主张从河西进攻的声音最大,因为这里方便草原骑兵军团的进攻,河套丢失后,对于河西李唐也没有什么地利可以扼守。何况段德操已是自立,赵军从这里进攻,可以先迫降段德操后,再顺势进攻攻打关中。
  至于河东,则是尉迟恭,薛万均主张的,从河东进攻关中,庐江王李瑗投降后,尉迟恭又攻下李唐河东三郡,令李唐河东防线几乎瓦解。有了河东三郡赵军对长安的攻击距离大大缩短。从河东出兵是三路之中进军路线最短的,补给线也是最短,若是一路顺利,赵军五日之内就可以打到长安城下。这也是李渊当初晋阳起兵的路线。若是攻破了蒲津关,那么一河之隔就是长安。
  最后则是洛阳,是由河南道行台,薛万均,王马汉,徐世绩等人一并建议的。河南道行台的理由很充分,赵军府军兵团几乎云集于此,这里是赵军军力最强大的地方。从河南进攻洛阳,虽正面面临潼关天险,但是河南赵军大可以不直接攻打潼关,而是绕过这里,攻打武关入关中。从武关入关中,也是走刘邦当年灭秦的线路。
  唯一没有吭声的,就是宋金刚,萧铣两位江南道行台的重将,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如何,主攻的方向是关中,不会轮到荆襄,巴蜀,到时候决战他们最多是牵制李靖的人马,让他们不能回援关中。所以他们也就无事一身轻,就坐在一旁,无比羡慕地看着几位大将争抢主攻。
  他们也都知道,为何几员大将争执了这么激烈,因为平唐一战乃是赵国规模最大的战役,灭唐之后,很可能以后赵国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就算有大规模战事,也无法及得上这一战了。
  所以伐唐之战对于诸将而言都是志在必得,谁在这一战中表现出色,将来不仅载入史册,而且自己封官加爵位,子孙后代繁华不尽。眼见机会就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