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汉发家史-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默然微微眯起眼,盯得祝融有点浑身发毛,良久,才好一笑,说道:“我汉人向来仁厚,自太祖起,就几欲教化你们,还在南中设立郡县,如今你们既然诚心归顺,我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只要你们以后严守我朝律法,我自然愿意接纳你们,当然,若是有其他部族也愿意一同归附,我自然欢迎之至!不过,”说到这,李默然盯着孟获说道:“我把丑话说在前头,若是让我发现你们胆敢作奸犯科,结交外敌,也休怪我手下无情!”
祝融看着眼前的男子,心里暗暗叹息,不愧是掌管汉荆益三州的枭雄,自己此番的这些小动作,怕是从一开始就在人家的眼皮子底下吧!
不过,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而且自己也确实早就想融入汉人了,山里没药没粮,每年都有一大批人死在各种各样的疾病,饥饿,或是战乱,部族火拼,能够在汉人的地盘也未尝不好。
想到这,祝融眯起双眼,朗声说道:“大人只管放心,祝融晓得!我祝融,向来说话算数,大人只管放心!”
“哼,既然这样,这朱提郡就作为你们的聚居地吧!若是有蛮人来犯,还望祝融族长好生与城中汉人相处!”
 
第四十九回 藤甲蛮兵
对于这个结果,无论是祝融还是李默然,都算得上满意了,当然,李默然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没有像诸葛亮一样七擒孟获。
不过,李默然不知道的是,就算是诸葛亮,也未必真的抓了孟获七次,那只是演义中的剧情,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亮抓了孟获很多次约莫是有的,可是未必是七次。
不过,孟获的无耻程度也再次刷新了李默然的认知,连带他对整个南中蛮人都没什么好感。
朱提郡早年就因为蛮人几次出来劫掠,有能力的百姓早就搬走了,如今整个城市虽然算不上空城,却也差不了多少。
孟获借来的近三万的藤甲兵,剩下的也全部落入了李默然的手里,虽然这种藤甲有诸多缺点,可是偶尔拿来一用还是不错的,更主要的是,这种东西放在祝融手里他不放心。
祝融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也没有讨价还价,任由李默然带走了剩下不到一万的藤甲兵。
孟获的事情已经解决了,剩下就没李默然什么事了,无论是参与作乱的刘璋旧部,还是即将在朱提定居的蛮人,李默然相信法正和严颜会处理的妥妥当当的。
而他自己,则是去了一个地方峨眉山。
在后世,峨眉山可是旅游胜地,李默然也正是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女友又和自己分手,一气之下,才跑到峨眉山上散心,结果在山脚下一家农户家里买了一个据说是乾隆时期的座钟,因此而穿越的。
自从在汉中定下来之后,自己还没来过峨眉山,也不知道原来的那些景物还在不在。
来到峨眉山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去拜访一下三个大神棍,许久未见,也不知道他们还好不好···
慢慢悠悠的来到了峨眉山脚,李默然找了两天,也没找到让自己感到熟悉的景物,不由得泄了口气,果然,几百年的时间,景物的变化太大了。
搜索无果,李默然带着郁闷的心情来到了峨眉山上,找到了张鲁,却从自家师兄口中得知,三个老头子还没出关,估计一时半会也出不来。
郁闷到极点的李默然一气之下就在峨眉山上住了下来,而且一呆就是十天。
这十天来,李默然每日里除了吃饭睡觉,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站在峨眉金顶看风景,细细的梳理了一下这些年的心得。
自己来到这个世界许多年,连大女儿都已经六岁了,虽然自己如今坐拥三州,一声令下,可取千万人性命,可是,这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还记得自己当年最大的理想就是呆着貂蝉和红玉找到一个安稳的地方,安安稳稳度过下半辈子。
虽然这几年自己总会挤出时间陪陪家人,可是,终究还是和家人聚少离多。
想着想着,李默然长长的叹了口气。
“不知大人因何叹气?”一个好听的女声从身后传了过来。
李默然回头看了看,发现是张鲁的大姐张云,也是个修道之人,常年练气,让她看起来只有二十几岁,虽然今年她已经三十五岁了。
“没什么,只是偶有所感!”李默然淡淡笑道。
“李大人可曾听过‘沧海桑田’的故事?”张云笑道。
沧海桑田的故事李默然自然是听过,当下不明所以的点了点头。
“那,大人觉得,是做一个看惯沧海桑田的神仙好,还是做一个普通的凡人更好?”
李默然沉吟了一下,这才说道:“我还是觉得做个凡人更好,人生匆匆几十年,也好过日复一日的看沧海桑田!”
“既然如此,大人何不怜惜眼前人?”张云嘴角含笑。
李默然却有些好笑,一个修仙问道的人,竟然来劝自己珍惜当下?
于是,李默然没好气的问道:“既然如此,师姐干嘛要求仙问道?”
张云不以为意的说道:“我求仙问道,求的是天地真理,求的是世间变幻的规律,又非是长生不死!”
虽然张云的劝慰很老套,不过,李默然还是欣然接受了,张云说的没错,就算沧海桑田,和我又有什么关系?还不如怜惜眼前。
想到眼前人,李默然不由的回忆起貂蝉,红玉,甄宓,文姬,还有自家一儿一女,直到最后,眼前出现了一张宜嗔宜喜的面容,那是姜雅的俏脸。
想起姜雅,李默然就觉得一阵气闷,轻声哼唱了一曲《月光》,终究觉得实在是无所事事,索性站起身啦,对着大山大喊了几嗓子。
“李索!给我滚出来!走,回家!”
李索不知道从哪钻了出来,哈巴狗一样的抬出来一杆滑竿,抬着李默然下山去了···
回到了南郑后,看到了家人,李默然顿时感觉干劲又回来了,当下召集文武,把自己很久之前的想法付诸实现。
汉代其实已经有了府衙的概念,但是却没有后世捕快,大理寺,而且汉代地方上的管理也极其混乱,很多时候,百姓想要求助都找不到门。
自从隋唐就开始逐渐完善的捕快,这就是李默然要搬出来的东西,不仅要搬出来捕快,他还要细化行政机构,这个事情是很久之前就交给石广元的任务,如今已经整理的差不多了。
这件事,事先就和贾老爷子在几人打过招呼,几人也觉得这个办法十分完善,因此,召集文武之后,李默然直奔主题:“各位,自从黄巾之乱以来,地方吏治混乱,我欲在汉中,荆州,益州三州实行新的制度,这是具体的内容,各位且来看看吧!”
众人接过来一看,看得懂的,纷纷叫好,看不懂的在那干瞪眼,也跟着叫了几声好。
“大家觉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李默然问道。
诸葛亮想了想,站出来说道:“主公,地方上革新了制度,我们这里,是不是也简化一下机构,明确一下分工?”
李默然咂咂嘴巴,自己似乎确实忘记了这件事,自己的一众文臣全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每一个拿出来,都是多面小能手,以至于李默然一直忽视了这个问题。
听到诸葛亮这么一说,李默然干脆把三省六部制给搬了出来,反正也不是第一次照抄前人了。
想了想,觉得三省六部制没什么触犯忌讳的地方,当下说道:“孔明言之有理,既然这样,我倒是有一个想法,不妨将我们现有的机构分为三省六部,如何?”
诸葛亮满头雾水,听名字,他大概知道了这个三省六部是干什么的,但还是觉得新鲜。
李默然当下介绍了起来:“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共六部。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
这个主意一出,满室哗然,所有人都惊讶的看着李默然。
李默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当下怯怯的问道:“怎么了?这个主意不好?”
贾诩激动的说道:“好!怎会不好!这简直就是绝妙啊!我等怎么没有想到呢?”
不过诸葛亮却是很在意另一个名词,当下问道:“主公,敢问,何为科举?”
李默一时语塞,自己一时痛快,竟然把科举顺嘴说了出来,想了想,一咬牙,干脆把科举也搬出来,若是在其他地方,李默然或许不敢这么做,不过汉,荆,益三州已经被自己经营的如铁桶一般,根本没有挑刺的世家,当下说道:“所谓科举,就是在全州张贴告示,设立考场,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此语一出,举座皆惊!
贾诩徐庶等一众寒门出身的人,当场浑身瑟瑟发抖,眼中含泪,诸葛亮紧皱眉头,良久才缓缓的吐出一口气!
这个举动,不可谓不惊世骇俗,要知道,现在可不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大肆盛行,现在的书籍,多是家传,而且多在世家手中,寒门士子想看书都没有地方看,而且,就算是在李世民在位期间,科举也多掌握在世家手中,这也是李世民最无奈的地方,由此可见,豪门世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多久的主导地位!
诸葛亮想通了这其中的奥秘,不由得喃喃自语道:“天下英杰,尽入吾毂!”
其他人心有戚戚焉的点头附和。
只有周仓管亥这样没读过书,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家伙不明所以,大声喊道:“你们这是疯了么?
诸葛亮和贾诩对视一眼,相视大笑道:“没错!我们都疯了!”
李志本是个寒门士子,家中几代经营,只留下了一册论语。
李志有心读书,可是自己一介寒门,注定要沦为草芥,最后老死田地间。
可是谁知道李大将军入蜀之后,大肆鼓励农桑,还建立起了一个书院,李志本着试一试的想法去考了一次,竟然被书院录取了!
从那以后,自己就过上了梦中才有的生活,生活无忧,每日都有大儒授课,有数不尽的书供人研读···
何其幸哉!这是李志唯一的想法。
正在李志仔细研读春秋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