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雪耻-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对“父女”的表现大家伙都看到了,这个时候谁都知道韩云华是铁了心要收养这个小女孩了,别人说什么也没用,所以左政委最后拍板决定就由韩云华和李雨涵收养这个小女孩,并且立即报备八路军总部和延安党中央。
既然困扰在大家心头的一个小难题解决了,那饭桌上的气氛不知不觉中有高涨了起来,此时杨瑞华打趣道:“司令员,你现在怎么说也是有身份的人了,这夫人有了,现在连女儿也有了,是不是应该请客呀!”
“对,对,司令员这次可是把大同矿区清空了,这是发了洋财了,用以前的话说,司令员现在可是地主老财了,我们这些贫下中农那还不打土豪分田地啊,所以这顿饭司令员还是得请的,大家伙说是不是啊。”升任军工部主任的郭卫东是军区领导干部里面仅次于左政委的老资格了,也只有他们几个敢这样取笑韩云华。
“停,停,停,别人让我请客还像回事,我韩云华忍忍也就算了,你杨瑞华也让我请客这就不厚道了,要知道我就是一个出苦力的,每次打完仗缴获多少都一个子也不差的交到我们的这位杨大部长手里。所以说我们这里是有地主老财,但是绝对不是我韩云华,你们看看我和雨涵现在可是家徒四壁屋无余粮,现在又加了这么一小口子,以后的生活就更没有找落了,到时候还得去和你杨大部长打秋风去,到时候你可不能翻脸不认人啊。”韩云华这番连珠炮将杨瑞华轰了个哑口无言,谁让人家说的都是实情,为了杜绝贪污,每次大战完后,韩云华都要亲自将缴获的物品清单交给杨瑞华,再由杨瑞华核对数量是否正确,正如韩云华说的那样,他就是一个干苦力的。
众人见韩云华说的可怜,都是忍俊不禁。只有杨瑞华苦笑道:“司令员,我服了,您老这张嘴就是铁打的,我是说不过你。不过司令员,难道你不准备给你家那位小公主起一名字,我们可不想和你一起叫小家伙。”
韩云华一听这倒是个问题,看到这几个家伙蠢蠢欲动的样子,韩云华怒目一瞪,大声说道:“你们都给我打住,给孩子起名字那是做父亲最幸福的事情了,你们谁都不能跟我抢。”
看到韩云华这幅模样,雨涵都觉得自己的脸都红了,心里暗暗欢喜,这才是她的云华哥哥。虽然云华哥哥这一年多对她也很好,照顾的无微不至,让她很是感动。但是云华哥哥表现出的那种超乎寻常的稳重和老成都让她感到不真实,她的云华哥哥可是那个一怒为红颜,敢同红军团长顶牛的愣头青,是一位为了母亲的一句话而上战场的莽张飞。但是今天为了这个小女孩,让她再一次找到了那种熟悉的感觉,这感觉真好。不知不觉中,雨涵看向这个小女孩的目光变得更加柔和了。
“云华哥哥,你就快点起吧,没人和你抢,你想叫什么就叫什么,大家都没意见。”李雨涵笑着说道,她真没想到一向稳重的云华哥哥竟然会表现得这样孩子气。

第二百三十二章 :冀南反扫荡(一)

给女儿起名字这种事情韩云华是绝不会假手他人的,不过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还真把韩云华难住了,打仗他拿手,但是起名字却是一个细致的活,真不是他这样的大老爷们能干得了的。
“叫和平吧大名韩和平,小名思涵。她因为战争而离开亲生父母,又因为战争而与我结缘。希望以后她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平平安安的,对于她我没什么要求,只是希望她一生过得平安幸福就可以了。”韩云华想了半天也只想出这几句话,并不是他的文化水平差,而是这个年代人们给子女起名字都独具特色,不管韩云华回避与否,名字总会有意无意地刻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农村直接就丫蛋、狗剩、小狗子、二葫芦之类的。就算一些八路军领导的子女也不过是太行、太北、晋中之类的。
姓名与其说反映了老百姓的心理诉求,不如说折射了不同时代文化心态的演变,名字总会有意无意地刻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历次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革都能在名字中显示出来,这体现了当时的老百姓对于时代文化的认同和对于时代变化的最直接的反应。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名字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一批与共和国同名的人起名为“建国。”、“建华”等,到了抗美援朝时期,“保家卫国。”成了那个年代的最强音,那个时候取名“保国、卫国、援朝、抗美”的就非常集中。大跃进时期,有些人提出了钢产量要超过英国,赶上美国,因此有些人就给孩子起名叫超英。由此,陈超英、范超英、韩超英,便应运而生。还有人叫跃进,张跃进、李跃进,生怕别人不知道她们是1958年出生的。建国前,不少人祈盼富裕的生活,就给孩子起名来福、发财、宝富之类的,所以导致现在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多数是叫这个发财那个进宝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少新生儿起名文革。与此同时,在那个时代红色时髦,一些群众组织取名都带红色,如红卫兵、红小兵、红色尖兵、红色造反者等等。有些人禁不住红字的诱惑,也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带红字的名字,一时张红、李红、王红诸如此类是红色遍天下。文革后期拥军时髦,参军光荣,有些人就给孩子取名军,以至张军、李军、王军成了重名最多的名字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国门重开,受新思潮影响,单名取“莉、娜”之类的也非常多。
韩云华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起上个这个太行那个五台的,干脆就起一个即有象征意义又有男子风范的名字吧。和平是这个时代人们最渴望的东西之一,而这一代老革命家奋斗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和平虽然听起来有点男性化,但是它既没有超越这个时代,却又不是溟然众人。
“是啊,战争在铸造生死与共的热情和献身精神的同时,也在铸造冷漠、残酷和野性。虽然二者是统一的,统一于战胜敌人的最终目的。但是我们又何尝想要这样的精神呢,我们最大的愿望不就是打败侵略者,赢得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我赞成这个名字。”左政委是内蒙古军区的资格最老的领导了,他这一发话还真没有人敢唱反调。再加上给女儿起名字可是他们司令员的专利,别人说什么他们的司令员也不会听得,所以都一致认可和平这个名字。
“这个和平的象征意义我们倒是能理解,但是还希望我们的司令员同志能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思涵是啥意思了,老刘我文化程度地,还不大理解这个小名有啥子的象征意义。”军区教育部长刘明远打趣道。
刘明远是一个老红军了,以前老刘一直都是燕京大学的文学教授,同时还担任着燕京大学的教务处长,对于教育教学很是擅长,长征结束后,老刘一直在抗大工作。前不久才被八路军总部从延安调到了内蒙古军区,主要是抓内蒙古军区的教育工作。
就如同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人一样,老刘也觉得教育是和平环境下的奢侈品,在这个年代人们最多的出路便是上战场,战争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但是至从他来到内蒙古军区以后,他便发现在这个地方人们的思想认识确实不一般,不管是城市还是最广大的农村,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读书受教育是最崇高的事情。而只要家里能掀的开锅的人家,绝对会把自家的孩子送到学校来。
经过一番调查,刘明远发觉这都是源于这位年轻的司令员在塞北地区巨大的威望所致,而这位年轻的首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让人心惊。为了建立内蒙古军区的教育体系,这位首长不顾军区其他领导的反对,执意将教育部门升格为军区最高的几个部门之一。同时还下拨一千万大洋的巨款修建各式学校,让他这个教育部长真正成为了军区的核心领导之一。
“去,去,老刘这是叫为老不尊,思涵的意思难道你不明白吗?喔我倒是忘了,这里除了我和雨涵以外,剩下的都是清一色的光棍,怪不得你们不了解个中趣味。”韩云华也不甘落后,很快就组织起了反击。
“云华哥哥,我们医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所以我和静雅姐姐就先走了,你们慢慢吃。”倒是雨涵面子薄,有些受不了这些大老爷们这样毫无顾忌地开玩笑,拉着何静雅的手,从韩云华怀里接过有些困了的小思涵先回后总医院去了。
接下来这段时间内蒙古军区倒是很平静,由于韩云华所部主动出击,将日军大同至天镇一段的防线打的濒临崩溃,所以彬山元大将不得不改变作战计划。三路大军围攻内蒙古军区的作战计划尚未实施便胎死腹中,这也给内蒙古军区一个难得的休整机会。
鉴于这次同日军作战中暴露出的一点问题,韩云华同军区的主要领导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内蒙古军区虽然有将近九万部队,但是实际上除了整编300师外,内蒙古军区真正打起仗来能动用的部队实在有限。九万人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但是相对于韩云华所部现在所管辖的地盘,这点兵力还是有一点捉襟见肘。一旦大战爆发,军区必须要留一支部队在根据地,真正能同日军死磕的也就这两个师一个旅,至于军区的那些直属部队就不要指望了。六个步兵团的直属部队满打满算也就一万七千多人,根本就看不过这么大一片区域,而且军区的直属部队都是由原来的主力部队整编成的,所以将后方交给这些直属部队他还是很放心的。
韩云华考虑到军区除了留守的部队外,用于进攻的部队已经很少了,而军区的三大主力两师一旅还不到日军三个甲等师团,所以韩云华建议军区尽快地建立地方自卫部队。
虽然现在各个县也有自己的县大队和区小队以及各村的民兵组织,但是这些部队的力量实在有限,在韩云华的大部队走后根本无法同强大的日军抗衡,所以韩云华希望重建县级保安团。他初步拟定内蒙古军区辖下的32个县每个县都要建立自己的保安团,这个任务务必要在半年内完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