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雪耻-第3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何梅协定》的一些列规定,取消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撤换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等等。这个协定实际上放弃了华北主权,为两年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同时日本人还要求国民政府划定停火线,承认日本人占领的合法性。中央军,中央在华北地区的派出机构,退出华北,宪兵三团退出北平,禁止蓝衣社在平津地区活动。惩罚宪兵三团长蒋孝先,蓝衣社骨干,郑介民,曾扩清,余乐醒。另外还有旅长赵登禹,师长佟麟阁。
《何梅协定》的签订实际上已经在形式上国民政府放弃了河北的统治权,将诺大的一个大河北拱手让给了日本人,更是造就了殷汝耕等一大批无耻的汉奸。一时间整个河北是乌烟瘴气,日本人横行,百姓遭殃。
抗日战争爆发后,整个大河北迅速被日军攻陷。平津、保定、秦皇岛、正定邢台、邯郸等一大批城市沦入敌手。同时整个河北竟然成了日军的后勤基地,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等地的日军几乎所有的物资粮饷甚至是武器弹药也是从河北运过去的。
要是韩云华这次能够打破河北中日双方的态势的话,那么整个华北地区的一大盘棋就全活了。河北省一丢,平津同山西首尾不能相顾,再加上冀东大半的地盘现在已经被韩云华所部占据了,甚至于连冀东的军事重镇承德也在韩云华所部的控制之中,因此这一战对于已经有了一定准备的韩云华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难度也是相当的,不说数量巨大的日伪军,就算是防守那么多的县城乡镇也是一个重大的负担。八路军现在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却还不具备大规模占据重点区域的实力。不说日军了,就连国民政府那一关也过不了。
近两年来随着八路军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浪潮也是一浪接着一浪,抗战期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规律,每当八路军打一场出色的仗,老蒋那里边就开始坐不住了。这次韩云华也预料到国民政府肯定不会甘于人后,不过对于河北地区韩云华也清楚这么大的一块地盘八路军也吃不下,既然吃不下那么还不如打下来作为同国民政府交涉的筹码,反正内蒙古军区的油料也已经不多了,国民政府先前提供给的已经用了一大半了。
想通了这一点,大战的最终命令也就随之下达了。首先遭殃的便是锡林郭勒的德王所部,自从被韩云华所部赶出归绥之后,德王所部就一直呆在老家锡林郭勒。不过由于韩云华所部的打击,德王倒是变得乖了不少,和日军的来往也没有以前那样频繁了。
想来也是,倒向日本人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原因吗就不必再说了,现在日本人这个主子在韩云华手里连连吃瘪,连自己好不容易谋图到手的圣城也丢了,这让德王很不满意。不满意一方面是对李守信手下的部队不满意,另一方面是针对日本人的。
经过韩云华所部的这么一折腾,德王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来日本人也不是战无不胜的。所以德王这么长时间以来虽然还是在和日本人来往,但是双方的关系已经淡了不少。日本人对此也是无能为力,他们也不是没有想过“换人。”,将李守信换成他们在塞北草原的代言人,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实施“换人。”大计。一方面是由于德王在蒙古族人民心中还是有一定的威望的,这不是李守信所能取代的。同时德王的本身的实力也是很重要的,手中数万精锐骑兵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眼下南方战事正紧,塞北也是风云变幻,一个不好很可能将德王推向韩云华所部,这当然不是日军想要看到的。为了稳妥,日军还是硬着鼻子同德王接触,并且还给德王送去了大批的援助。不过尽然如此,德王这次也比以往小心的多了,荣华富贵固然重要,但是那也得有命去享受才行。保不准哪一天那个杀神就会突然而降,就像上一次那样,他在睡梦中就被喊了起来,要不是李守信还算有良心,没有偏下他不管,否则的话还真不好说现在的他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当然德王的“表现”韩云华也是看在眼里的,不过打铁的趁热,既然德王有悔改的意思,那么韩云华不介意再给他一点压力。这次攻打锡林郭勒,韩云华的意思很明确,他要将塞北草原上所有的日本势力全部清除出去。但是要是让韩云华所部派大军驻守锡林郭勒大草原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说到底大草原还是需要一个真正的蒙古人来管理的,只要是德王表现的还算利索,那么韩云华不介意将锡林郭勒交给他管理。

第三百四十五章 :战冀南(五)

内蒙古军区进攻锡林郭勒的战斗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不过作为这场战役最前线的指挥官万国权一点都不担心此战的结果。当然韩云华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次万国权率领的部队可都是机械化水平极高的快速反应部队,对付德王所部的那些装备虽然还不错,但是战术落后、战斗意志薄弱的骑兵那真是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了。
骑兵对付坦克结果那是注定了的,韩云华本人对此深有感触,作为骑兵时代落幕的标志,二战时期波兰骑兵的悲剧告诉韩云华也告诉每一个军事指挥官,骑兵这种早已经不适合热兵器时代的兵种是时候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波兰也因此成为了希特勒眼中觊觎的“肥肉”,必欲占领之而后快。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军集中优势兵力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对波兰进行合围,并首次使用了威力巨大的“闪电战。”作战思想,在战争一开始就以绝对优势兵力将波军打的晕头转向。
位于欧洲东部的波兰,东接苏联,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波兰也因此成为了希特勒眼中觊觎的“肥肉”,必欲占领之而后快。而当时的波兰虽然不是军事强国,但是也不是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卢登堡这些小国所能比的。不过相对于强大的德国,波兰还是很弱小的。当然这只是指二战即将爆发的那几年,至于小胡子希特勒为什么不去收拾其他国家,非要瞅着波兰不放,最后还在波兰境内修筑了那么多的集中营,屠杀了那么多的波兰犹太人。这里面除了波兰的地理位置各方面的因素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德国在一战战败以后,波兰希望德国从此一蹶不振,所以想方设法削弱德国,并且在德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十几年中,波兰可是对德国没少“照顾”,所以有了以前埋下的祸根,在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军集中优势兵力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对波兰进行合围,并首次使用了威力巨大的“闪电战。”作战思想,在战争一开始就以绝对优势兵力将波军打的晕头转向。
当时,落后保守的波兰军队几乎不知道外界军事的巨大变迁,更不知道德军所用坦克的强大威力,而是依然故我的停留在骑兵无所不能的时代。波兰的骑兵不得不说是勇敢的1939年9月他们曾用长矛和马刀去面对德国的坦克和装甲车他们用生命捍卫了自己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这是德国战地记者刻意夸大的,“普遍的骑兵打坦克”是波德双方都愿意接受的谎言。当时是波兰骑兵看到侧翼出现德军步兵,然后便组织冲锋,但是之后德军装甲部队出现,出现混战,波兰骑兵边撤退边开枪,之后就慢慢演变成波兰骑兵砍坦克的神话了。当时波兰骑兵装备的是较为先进的武器,不弱于德军和苏军的骑兵)却依旧没有换回国家的安全和自由。在战场上,波兰以为德军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坦克发起猛攻。波兰的骑兵部队十分勇敢,他们狂风般席卷而来,马蹄声、喊杀声响成一片。但是,德军坦克部队的枪炮威力远远超过骑兵。骑兵们一排一排地倒下去,几乎没有能接近坦克的。波兰人的确是英勇的,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又补上来,坦克里的德国人觉得这已不是战场,而是靶场甚至屠场。看到波兰人没有打算投降的,甚至没有后退的,德国人很开心地一个接一个、一排接一排地去杀。
在德军的强大攻击下,波兰军队迅速溃败。9月28日,波兰首都华沙守军12万人投降。10月6日,波军全军覆没,德波战争结束。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破灭了。随后,英法等国对德宣战,正式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其实这一次大战也是韩云华将德国闪电战在中国的一次预演,尽管韩云华手里没有德国那样庞大的装甲集群,但是对付的敌人也是没有多少装甲部队的日本人。况且日本人在绥远地区的势力也不算太强,再加上日本人不认为韩云华所部有进军东北的实力,所以在东北、尤其绥远地区驻防的力量并不算太强。正好作为韩云华试验闪电战威力的磨刀石,而且还不会引起日军的多方关注。
也许是老天对于坦克部队的考验吧,当时德古里安利用闪电战收拾法国的时候要经过阿登山区的考验,而韩云华所部的坦克部队则是要经受浑善达克沙地的磨练,经过三天多的急行军,在付出了十三辆坦克抛锚,四十九轻战车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耗后,万国权率领机械化旅终于赶到了锡林浩特一百五十余公里的桑根达来。
这个时候万国权发现蒙古族的牧民们开始多了起来,想要保密已经是不可能了,所以万国权只好命令骑兵部队尽量将侦查范围扩大,将那些蒙古族的大小部落避开,毕竟他们这次是去攻打人家的老巢,轻易马虎不得。
与此同时,在南线作战的整编第300师也在政治委员杨成武的率领下向蔚县、张家口、万全、怀安等县市的日伪军发起了进攻。作为韩云华这次大战的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