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雪耻-第4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蔽纪律,敌机连红军的影子也没发现。难熬的白天过去以后,我军突然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4天之内三战皆捷,共歼敌两个师又两个团。我军这种高度自觉的纪律,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怎样加强部队的纪律建设?我认为加强部队的纪律建设就要做到经常性的提示,纪律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军事素质,贵在“经常”,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中,将经常性思想工作贯穿于执勤训练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战士们的日常养成,一是不断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有效性。要把灌输教育着力点放在解决执勤训练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和官兵各种现实思想问题上,体现一定的深度。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避免“哄、顺、绕”的方法,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开展评比竞赛、宣扬先进典型、群评群议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势地开展工作。
“同时加强部队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加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构建钢铁般的军民关系,这一点相对于我们八路军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始终要将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构建和谐军民关系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亲民爱民阳光部队。”,把部队工作成果更多更好地体现在惠及百姓上,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和谐军民关系建设。过经常性的拥政爱民教育,树牢战士们“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思想,要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和谐军民关系,引导部队在战斗中体味群众疾苦,了解群众需求,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从“一个称呼、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点帮助”做起。”
“最后一点就是部队的武器装备问题,没有好武器的战士就是没有下锅米的媳妇,什么也做不了。但是我们自己没有实力去生产武器弹药,怎么办?难道没有武器弹药我们就不抗日了,那当然不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多途径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来塞北的时候也不是像叫花子一样,但是我们现在不但有了自己的兵工厂,同时还组建了自己的战车部队,所以相对于以上的那几点,这一点也好解决。”
说到这里韩云华也感觉自己有点口干舌燥,他拿起发言台上的水杯咕嘟咕嘟将满满一杯凉白开灌了下去,然后总结道:“同志们,部队的战斗力的提升不是单单武器装备的更换,那是需要多管齐下的。我们内蒙古军区为什么能在短短两三年内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就是因为我们不但抓住了战士们的身体,同时也抓住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行动和思想上同时融入了部队这个大集体。当然了我说的都是我这几年的带兵经验,算不上什么高深的理论知识,说出来也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参考,说的不好还希望各位首长批评指正。”
说完,韩云华便下了发言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坐定后,韩云华掏出怀表看了看,发现自己整整说了两个多小时。
韩云华这番话在后世也许并不算多么高深,只要是任何一个军校生都能说得出来,不就是软硬件同步提高的理论而已,但是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高深的新理论。听完韩云华的报告,主席和周副主席以及朱总指挥相互看了看,都从各自的眼睛里看到了震惊,而且是极度的震惊。尤其是周副主席,他可是看着韩云华长大的,韩云华也正如同他在刚才的汇报中说的那样,他自己是一个十足的泥腿子,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任何一种正规的军事教育,但是却能说出如此高深治军理论方针。
“韩云华同志说得很有道理也很引人深思,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军区根据地的部队都还远远达不到精锐部队的要求,但是正如韩云华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已经具备了成为真正精锐的必要条件,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打造真正的钢铁雄狮那是完全有希望的,内蒙古军区已经为我们起了一个好头,我们其他部队要好好学习内蒙古军区的经验,早日实现目标。”主席为这场讨论会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原本按照主席等人的意思是还准备让其他军政干部说一说自己的观点,但是现在看来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韩云华刚刚说的绝对是治军的全新的观点,而且有内蒙古军区这样的实例摆在那里,理论和成果一相比较,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韩云华说的是对的,此时很多中央工作组的人员看向韩云华的眼神就变了很多,绝对不是之前的那种不屑加嫉妒了,而是实实在的佩服。
看看时间已经四点多了,所以在韩云华的提议下一行人去参观了内蒙古军区归绥的各大军工厂,由于归绥距离敌占区实在太近,所以几乎所有的兵工厂都不在归绥,而是在更远的包头。但是归绥却是内蒙古军区最大的被服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军装和被服以及棉衣占了内蒙古军区总需求的80以上,所以视察一下这些大型军工厂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见识了内蒙古军区半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后,主席等人也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内蒙古军区的战士们人人一身漂亮的新军装从哪里来了。在视察完毛纺厂之后,朱总指挥强烈要求韩云华给八路军各部队每个战士准备一身军装,而且还是迷彩服那样的新式军装。
由于内蒙古军区地处塞北草原,别的东西没有,羊毛还真不缺,再加上这次从天津拆回大批的毛纺设备和成品棉布以及成品棉衣,所以今年内蒙古军区各部队的棉衣已经解决了,剩下的就算是全部给八路军也不影响内蒙古军区的生产生活,所以韩云华很爽快地答应了朱总指挥的要求。

第四百零二章 :中央视察(终)

接下来几天在韩云华的陪同下中央工作组一行人视察了归绥的各大商铺票号,让主席等人对于内蒙古军区辖区内的经济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主席等人又对防区内的农业生产业极为关心,相对于手工业来说,此时最重要的还是农业,战乱年代的粮食那是堪比黄金的存在,有时候你手拿黄金也不一定能买的上粮食。
塞北的粮食生产状况确实不大尽如人意,一方面是由于塞北的土质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而且天气又极其干旱,再加上战乱不断灾害频繁,所以今年塞北大草原上的牛羊生产还算不错,但是粮食生产却要比往年差上不少。幸好韩云华在开春的时候韩云华就指示负责农业规划的干部,让他明确指示各县乡的干部一定要盯好,今年内蒙古军区的防区内所有的土地都种植玉米、土豆等高产耐旱作物。所以尽管大旱之年,但是收获的粮食还是勉强够填饱肚子的。只不过这些东西全部是粗粮,吃起来口味很差。
但是反过来想想也就好了,这个年代还讲究什么口味,有吃的就算不错了。不过塞北的农业生产的现状还是让很让人担心的,毕竟内蒙古军区四十来万部队都是要吃要喝的,要是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持续不断的提供给养的话,单单靠缴获是很难养得活如此庞大的一支部队,更难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但是韩云华对此一点也不担心,他很清楚制约内蒙古军区发展的并不是农业生产而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至于粮食生产固然是一个问题,但是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绝产绝收,辖区内的人民群众只要能够自给自足就可以了,至于部队的给养反正三两年之内是不愁的。
倒是韩云华很担心整个八路军所有的根据地此时的状况,他对于今后两到三年内的事情还是有所了解的。就在1941边区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也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形势。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其中就包括调整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边区经济、增加税收、发行公债等措施。
这些措施固然有所缓减边区政府以及整个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困难,但是却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由于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所以严重挫伤了边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中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甚至出现了人民群众大肆咒骂共产党领导人的事件。
那是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在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主要讨论征粮问题。外面,天正下着雷阵雨。突然,随着一声雷响,雷电击中了会场礼堂的一根柱子,坐在柱子旁边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触电身亡,另有7人受伤。此外,一个农民拴在礼堂边的一头驴也被雷击而死。
这个农民便借此发泄不满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卫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就把这个农民抓了起来,并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
毛主席知道后,急忙制止并要求放人,认为农民不满肯定另有原因,应该调查清楚。调查的结果是,由于向农民征收的公粮过重,再加上连年天灾,农业收成不好,农民负担难以承受,心中自然产生不满。
而后,毛主席又了解到,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虽然只有140多万人,却驻扎着大量的党政军学人员,再加上边区地瘠民贫,自然灾害频发,粮食问题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1940年以后,由于外援断绝,边区政府已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粮,只能全部依靠向当地农民征粮。这使农民的公粮负担迅速由1939年的5万担增至1940年的9万担每担100斤。
尽管如此,到1941年3月,部分地区就已出现断粮现象,为了保证1942年的粮食供应和归还1941年的借粮,中共中央与边区政府经过再三研究,决定1941年征粮20万担,比1940年翻了一倍多,这使广大群众深感负担过重,普遍出现不满情绪。所以才会提出现在看来几位有必要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现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已经表现出这种不好的苗头了,所以韩云华认为有必要向中央建议一下,不然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想想也是,在41年之后的两三年间八路军各部队都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物资生产上,精力的分散也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