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5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啦枷衷谒Φ木缮缁嵴媸呛枚嗔恕
  吕布为了避免出现某个时代悲惨的冗官现象,严格限定了官民比例为一千比一,也以此设定郡、县、乡的行政区域,以前有的乡只有三四千人,根本不足以建立完备的衙门,撤销,并入其他乡里,一个乡里最起码要有两万人,能够把九个衙门立起来,才能算是一个乡,乡下面是亭,至少要够四千人才能算一个亭,而亭里面只有亭长和亭尉两个吃皇粮的官员,不再设其他衙门,算是官府在下面最低的基层单位。亭下面的保、甲都是地方自治,保长、甲长都是地方民众自行选举出来的,不算官员。
  乡确立以后,就去确立县,至少五个乡才能立起来一个县,如果一个县的人口不足十万而且在五年内也看不出有达到十万的趋势,就撤掉跟其他县合并起来。
  同理,一个郡的人口不足五十万而且在五年内看不出达到五十万的趋势,就撤掉跟其他郡合并。要知道现在可不是三国后期那么人口萧条,那时一个大州有几十万人都算好的了,现在光一个冀州都五百多万。
  郡、县的合并当然也要看它的面积,如果实在是地广人稀,但面积已经远远超过其他郡县,就暂不撤。
  吕布雷厉风行地搞郡、县、乡撤销合并精简,据他估计,未来一年内可以完成这五个大州的所有郡县乡精简,估计能精简掉七八个郡、三四十个县、一百多个乡,一下子就能精简掉三四千个官员。
  虽然精简了很多郡县乡,剩下来的那些州郡县乡的行政长官们的属官也有留下来的,但这些属官参加了吕布指定的考试,过半都不合格,可见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滥竽充数或裙带关系。
  吕布发现各个州、郡、县、乡的官员,现在至少缺员三分之一,现在就任的至少有一半是不合格的。
  所以吕布决定推行他蓄谋已久的小型科举考试。
  各地的士子不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先在县城里参加县试,考试合格的继续去郡城参加郡试,郡试考试合格的继续去州城参加州试,州试考试合格的继续到京城参加京试。
  京试合格的按照名次优先派往州里做六曹从事,次一点的派往郡里做六曹从事或者留在州里的六曹衙门里面做属官,基本上到这一步,殿试上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已经用完,便用州试合格但在京试里失败的人才,县、乡的六曹从事及其属官以此类推。
  因为这三年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不断发展,造纸场和印刷场的不断扩建,使得纸张印刷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便宜,笔试也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县试、郡试、州试、京试都是笔试,因为是安排到六曹衙门,所以是分成六科考试,分别由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兵部相关人员命题,是专业能力考试,在这个对应的专业能力考试之外,每个考生都要加考一门儒学、一门实事、一门骑射,儒学是考察道德素养,实事是考察政治素养,骑射是考察身体素质,每门都是一百分,四门成绩都必须及格且名次靠前者才能进入下一轮的考试,但若有专业成绩特别突出的也可以破格进入下一轮。
  六部出四套卷子,从县试、郡试、州试到京试,越来越难,配合着一定的淘汰几率,使得各地缺少的官员在京试、州试就基本补充完毕,至于郡试合格但在州试被淘汰的贤士只能按照名次补入乡里的六曹从事或县六曹从事衙门做属官,而县试合格但在郡试被淘汰的只能按照名次补入乡衙门的属官里面。
  笔试合格后,州六曹从事要到内阁六部参加面试,郡六曹从事要到州六曹衙门参加面试,以此类推,都要到上一级衙门参加面试,主要考察身体容貌、言语应对。
  笔试成绩占据总成绩百分之六十,面试成绩占据总成绩百分之四十,面试采取严格的回避措施。
  作为总考官的蔡邕在给天子刘辩的表文里盛赞了这种科举考试:“由中央在选官后统一任命,用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官,继以铨选制度量能授官,再以考核制度评定政绩以供进退黜免,完善了统一的文官管理,既保障了中央的权威,又稳定了地方的秩序。
  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
  从历史上看,地方官员的选拔,如果没有具体的、可执行的标准,就会被人为的好恶亲疏所左右,如果人事选拔不能公开进行,就会形成小团体利益,进而使人事权不归于公门,而落入私家之手,必然会导致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人事混乱。科举制度,则以统一的、客观的、制度化的标准,开放了政权,广泛吸收了人才。统一的测试标准为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的机会,也为国家最大限度的制度化吸收人才搭建起一个平台。
  此外,全国集中考试,降低了官府在人才选拔上的成本。通过集中考试,以制度化的形式使精英在同一时间内以最大的可能聚集在一起,以供拔擢,实现最有效的选才。”(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606_重生吕布一统三国全文免费阅读_第606章 精简机构小科考更新完毕!
  第607章 七子冠冕王粲
  为了避免科场舞弊、请托监临等考场腐败现象,这些选拔考试都要由上级衙门派人来监察,同时又有御史台安置在地方的御史秘密监察,亦有中情司秘密监察。
  田丰的御史中丞之职恢复成御史大夫,重建御史台,监察文武百官,直接向天子刘辩和骠骑大将军吕布负责,除吕布之外,其他朝廷大臣皆无权过问,御史台招收数百名有正义感的出身寒庶的热血青年为御史,分布在各个州郡,不受当地官吏管辖,督察文武官员腐败情况,状若后世某地的廉政公署。
  吕布牢牢地控制着御史台和中情司,从明处和暗处监察着朝廷和地方上的文武百官。
  政务院吏部、军务院军政部、御史台派出的官员在明处监督,中情司在暗处监督,若有在考试中徇私舞弊的官员,不但他个人被革职且被移交到当地建设兵团劳动改造大队接受思想改造,同时他护佑的参选者以及他们家族所有曾因为他的职位而受益的人们家产全部充公且都要编入劳动改造大队接受改造。
  当然吕布更想用民意监督来防止这些后世层出不穷的官官相助、任人唯亲,但现在搞真正的民主监督还不切合现实,因为大部分民众的受教育程度还没有到达一定程度,即便是吕布最早开展全民教育的冀州,那里的民众虽然多能念出千字文,但要他们有纳税人自觉监督政府官员的意识,也是强人所难。所以真正的民主道路还很漫长。
  而且吕布自己在四面环敌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不想搞后世那种民主,像这次小科举考试。他就玩弄了一个花招。
  吕布在六部官员拟定考题后,自己又亲自修订了一遍考题,又将大部分考题穿插到讲义。交给中央大学堂的教授们讲给中央大学堂政治学院、军事学院、经济学院、科技学院等学院的学生,结果最后一路杀入京试的考生里竟然有大半都是中央大学堂的学生,剩下的学生也大都顺利通过了冀州的州试,
  这些中央大学堂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不论从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比其他野路子的学生显得优秀,再加上六部官员都知道这些学生是吕布的门生,自然格外照顾,这样一来。邺城朝廷治下的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朔州、司州各州郡的六曹从事有一多半都被吕布的门生获得。
  阚泽、严畯、诸葛瑾、法正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他们作为吕布门生里面较为出色的几个,自然也得到了吕布十分的关注,吕布插手了吏部对他们的安排,吕布把善于诗文的严畯放在冀州做冀州礼曹从事,把善于处理关系的诸葛瑾留在冀州做冀州吏曹从事,因阚泽博览群书、钻研学问。不但对儒学造诣深厚,而且兼通历法、数学,吕布就把阚泽留在身边做大将军礼曹从事,法正自不待言,有军略奇谋。吕布把他留在身边,做军谋掾,暂作行军长史沮授的副手。
  剩下的官位有一半是被各地的世家子弟获得,还有一半是被类似阚泽那样勤奋好学的寒庶子弟获得。
  现在冀州、并州等地的年轻人,他们比当年的阚泽幸运多了,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像阚泽那样家里没钱买,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诸子百家诸多经典都一一印制成更精美更精确,而且还有断句,非常容易理解,再加上吕布推行了简化字,民众识字率激增,使得冀州、并州等州郡的贫寒子弟的成才率激增,不再是之前那样完全被世家子弟笼罩住的情景。
  中央大学堂乘机对那些参与郡试、州试虽然败北却显露出一定才能的寒庶子弟发出了入学通知,他们可以免费入学,三年后的京试他们绝对有机会。
  中央大学堂作为吕布收拢天下所有寒庶人才的基地正在不断地发挥它强大的作用,在这次小科举考试后,某些世家的旁系子弟也放下世家子弟的架子,前来中央大学堂学习,宣誓成为吕布的门生。
  这次考试前,吕布掌握了五州大部分的军事人才,这次考试后,吕布又掌握了五州大部分的政治人才,至此,吕布才可以说自己不是铁拐李一只脚走路了,军政两路他都站稳了。
  这次的科举考试,只是小规模的科考,只是吕布在进行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前的一个试点,随着吕布的势力越大越巩固,他还酝酿着将来对全国所有地方的六曹从事们进行科技考试,但吕布并不准备对地方的军政长官们进行科举考试,作为总揽全局的地方一把手、二把手,这些军政长官必须要从基层一步步升上来,而不能由完全没有政治经验的考生担任,其实纵然是州一级的六曹从事,吕布还是倾向于找有一定人生阅历、年纪大一些、之前做过官的人去担任。
  这次的科举考试,让吕布也得到了一个大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