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5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在陇西郡还有一个仇池国,自汉献帝建安中,氐帅杨驹徙居于仇池以来,其后裔一直是这一带氐族的统治者,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酋杨茂搜率部于仇池称王,其后裔虽多次迁徙,并更易其名称,但始终领有这一区域,最后为隋文帝所灭,共传衍286年,若从杨驹计算,有近400年的历史。
  吕布心里非常清楚,若是他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手段来遏制羌人、氐人的发展,历史就会继续像原来那样,羌人、氐人便会在五胡乱华期间荼毒大汉子民。
  其实羌人并不是一直都跟大汉敌对的,当年汉宣帝刘询派赵充国往讨,赵充国以招抚为主,尽量少杀伐,羌人陆续归降,赵充国在临羌至浩亹沿湟水屯田,其后,继续进行军屯和移民垦种,且兴水利、修道路、缮城郭,自从以后,羌族不但在畜牧业发达,农业也有些发展,羌人以畜产与汉人交换粮、布及手工业制品,与西域、西南夷亦有贸易往来,这样促使了羌中的安定,羌人和汉人和平共处了很长一段时间。
  吕布认为,赵充国的做法虽然在这两汉时期算是无上妙法,却治标不治本,只要这些异族存在一日,就有跟大汉为敌、趁大汉衰落而撕咬大汉的可能,只有把这些异族融合在汉人里面,才能彻底消弭五胡乱华、安史之乱、蒙元满清入主中土等野蛮摧毁文明的危险。
  吕布当年在朔州推行强行汉化政策,将那些内迁的南匈奴人强行汉化成汉民,但现在凉州到西域各国分布了形形色色的异族,总人口将近四五百万,若是强行汉化,必定引起他们的反弹,会让刚刚平稳下来的凉州西域再度陷入战乱之中,丝绸之路便会再度中断,这绝对不是吕布想看得到的。
  所以吕布在凉州准备实施鼓励性的汉化政策。
  任何一个族群都分上层统治阶级和中下层被统治阶级,任何族群的叛乱都是上层带头,中下层盲从,所以对待上层和对待中下层的安抚政策肯定要不同,必要要把这些族群的上层和中下层割裂开来。
  吕布以大汉朝廷的名义,封给那些羌人、氐人部落的上层贵族们率义王、归义候之类的官职,赐给他们大量金银、精美丝绸、瓷器、茶叶,并邀请他们来邺城朝见大汉天子,等他们来到邺城朝见完刘辩后,再安排这些部落头人到神仙院、忘忧馆里面享受神仙丹、忘忧丹、声色犬马、靡靡之音,让他们在洛阳、邺城的花花世界里忘却自己曾有的叛汉野心。
  在那些部落头人乐不思蜀时,凉州那边的皇甫嵩、徐荣、阎行、马腾遵照吕布的命令,以保护丝绸之路为理由,重金向那些部落延请精骑,当那些部落的精锐部众加入护羌中郎将马腾的护羌队伍后,在训练之余,让他们尽享汉人的富足生活,让这些精兵彻底忘却以前的部落生活。
  这便是袁绍对三郡乌桓曾使用过的“宠其名王收其精骑”的战略,曾让蹋顿的三郡乌桓变成了袁绍的坚定盟友,但袁绍没有把这个战略用到至极,所以三郡乌桓最终还是没有帮上他多大的忙。
  当然不是所有部落头人都会顺从吕布的命令到邺城做醉生梦死的猪猡,也不是所有头人都看在钱的面上放弃自己的精兵,这样桀骜不驯的部众以占据仇池的杨腾为典型,他拥兵自重,拒不理会吕布的邀请。
  吕布知道这个杨腾的后人建立了仇池国,自然容他不下,命皇甫嵩、徐荣、阎行、马腾统领汉兵和那些顺从的羌、氐部落精兵攻打杨腾的仇池,将杨腾满门抄斩,杨腾首级到处传示,如此这般,对桀骜不驯者残酷镇压,一边镇压一边安抚,如此镇抚,尽显奇效。
  当部落头人都在邺城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当部落精锐骑兵也都在凉州郡县城池里享受汉人富足生活,大部分羌人、氐人的部众却在悄悄地离散,来到大汉朝廷控制的地方,加入汉籍。
  吕布宣布分给羌人、氐人中下层民众田地、草场,按户分配,但是分给他们的田地、草场是大汉民众的一半,他们若想获得跟大汉民众一样的待遇,那就要加入汉籍。
  但加入汉籍也不是这些羌人、氐人想加入就行的,须要那些羌人、氐人的相貌跟汉人相似,五官端正,身体健康,有一技之长,或会放牧,或会耕田,或会骑射,一无所长的废物不配做大汉子民。
  当羌人、氐人加入汉籍后,便能享受跟大汉民众一样的待遇,不仅能得到肥沃的田地、草场,还能免税三年,子女有机会进入官办学堂免费就学,有机会参加考试做官。
  第660章 都是汉人
  吕布推行的各项公平正义的制度,不仅在激励着汉人的贫寒民众奋发图强以求改变世世代代贫穷的命运,也激励着周边那些异族们的中下层民众们不再做头人的奴隶。
  这些羌人、氐人、鲜卑人、乌桓人中的中下层民众过去一直被宗教迷信等愚民说教迷惑心神,以为自己被头人欺压是命运的安排,但现在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是天生就这样注定的,自己还有另外一条道路,一条无比光明的大路,去做汉人,说汉话,习汉字,穿汉服,尊汉礼,读汉书,做汉官。
  若干年后,那些部落头人在邺城、洛阳等繁华之都乐不思蜀,多不愿再回原来的苦寒之地,特别当他们的后代习惯了中原的繁华,自愿加入汉籍之后,部落头人后继无人,只得放弃了对该部落的统辖,那个部落便消失在大汉族里面。
  一旦那些异族人加入汉籍后,做了不能做大官之外,他们完全享有跟原来汉人一样的待遇,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差别。
  吕布不想让安禄山、史思明之类的悲剧重演,虽然他没有限制汉化异族人做官,但还是尽量让前两代的汉化胡人不做主官、不做大官,等他们汉化三代完全彻底变成了汉人,能真正放开这个限制。
  吕布以后不再说什么鲜卑人、匈奴人、羌人、氐人、山越人、南蛮人、乌桓人,而是让蔡邕、孔融、王粲等学富五车的学者从史书上论证。大汉周边这些异族原本都是炎黄孙,都是从大汉民族这颗大树上生出来的旁支,以后没有什么匈奴人、鲜卑人、羌人、氐人、山越人、南蛮人,都是汉人。
  吕布估计后代的晋书、元史之类的史书上,说乱华的五胡都是炎黄的孙,纯属为很多异族粉饰太平,这些胡人的先祖其实在炎黄时期也是东夷、东胡之类的异族,并不算华夏民族的一支,但吕布之所以这样搞,就是为了搞民族大融合。把汉族变得庞大强大。
  这世上以后只有一个族群,那就是汉族,普天之下莫非汉土,率土之滨莫非汉臣!
  吕布在他重修订好的世界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圈,把周边十几个异族都圈了进来,他毅然决然道:“这十几个异族,我希望在二十年内,都把他们变成我们大汉民族的一份,我不想再听到有鲜卑、乌桓、匈奴、羌氐、山越、南蛮、东倭之类称呼的人群存在!”
  那些鲜卑人、匈奴人、羌人、氐人、山越人、南蛮人、乌桓人一旦加入汉籍后。就要说汉话、写汉字,完全沿袭大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他们原有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都在渐渐消失无踪。
  有人提议让那些异族的儿童在学习汉语之余还要学习他们本来民族的语言,被吕布厉声斥退:“没有前途的文化该消失就消失,免得浪费国力、人力。国家的国力有限,人的精力有限,该淘汰不是靠国家保护就能保护得了的,强力保护和推广这只能延缓整个国家的进步,若果非要保护,可以留给学者们去研究,不要再耽误小朋友的前途。”
  满清政权入主中原。满语就是官方语言,几代皇帝要求八旗弟必学满语,顺治竟然禁止满人说汉语,而且重要职位都留给讲满语的八旗贵族,民族文化保护到了极端。然而,又能怎样呢?几代以后,会满语的满族人越来越少。满语终消亡。
  满清皇帝由于受到落后的民族偏见,闭关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还想挣脱文明的诱惑并力图保存那些对于他们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民族特点,他们屡次下令禁止满人用汉姓。禁止满人学汉人装束,反对满汉通婚,反对八旗和汉人杂居,禁止满洲人经商务农,封锁东北不准汉人开垦,甚至实行逆向同化,可这种对历史发展潮流的反抗,这种愚昧对教养、野蛮对文明的反抗是注定只能悲剧收场的。
  以汉化为主流的民族大融合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某些满清遗老遗少的余孽上蹿下跳,也改变不了满清文化只存在于辫戏的悲惨结局。
  吕布以为,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和地域风情一样看待,他们和汉人应该拥有同样的价值观、道德、法律意识,在中华大文化框架之下,大同小异,用不着着重用文化来区分开来。
  至于宗教信仰应该是个体行为,而不能成为民族行为,不能凌驾于法律、道德、国民基本准则之上,成为民族特性乃至成为特权。
  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终取决于其是否文明进步,既便那些曾经强大、霸赫一时的野蛮民族也埋葬在历史的尘埃里,匈奴、五胡、柔然、突厥、辽、金、西夏、蒙元、满清等,文明终战胜野蛮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规律。
  一个民族得到尊重,取决于对人类文明是否有贡献,有价值能永存,托尔斯泰说“蒙古人除了马粪什么也没有留下”,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虽然灭亡,在西方文艺复兴又得以复活。曾经的野蛮人高卢人、日尔曼人,他们今天的后代却以传承希腊、罗马文明为荣,西方文明、欧洲古老的民族又何曾消失过呢?
  不值得骄傲的历史被放弃没有什么可惜,没有前途的贫乏的文化该遗弃就应该被遗弃,大汉以后只能有一种文化,那就是汉人的文化,而不能是五胡的文化,蒙元的文化,满清的文化。
  因吕布推行的稳健又持之以恒的激励汉化政策,数年后,凉州乃至西域的入籍汉人剧增,本来经历了十数年战乱而一片荒凉的凉州渐渐有了人烟,有了繁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