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5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元姬看人独到,时钟会以才能见任,王元姬每言于司马昭曰:“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钟会后来果然造反。
  司马昭去世后,太子司马炎继为相国、晋王。同年十二月,他迫使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尊母亲为皇太后,住崇化宫。司马炎建国初期提倡节俭,王元姬以太后之尊,身体力行,为宫中后妃做出榜样。她的房间没有一件豪华的摆设,吃饭从不超出三菜,穿的是洗了又洗的旧衣服。她还在宫中带头纺纱织布。在其精心治理下,后妃相处和睦。
  王元姬似乎是在公元217年出生的,距离现在相距二十三年。以此推论,王元姬只能做吕布的孙媳妇。连儿媳妇都做得勉强,更不用说做吕布自己的媳妇了,毕竟吕布没有某个杨某某那么喜欢老牛吃嫩草。
  王元姬出世的晚,乃是因为她父亲王肃出世晚,王肃就是在这一年冬天降临在邺城的。
  王朗的夫人跟随王朗从会稽来邺城,经过舟车劳顿,胎儿差点不保,幸得华佗救治,王肃才得以安全地来到世间。王朗对华佗感激不尽,华佗却笑着说:“与其感激老夫,不若感激奉先公,若非他多加嘱托,也许你儿子就胎死腹中了!”
  当时王朗对吕布尚有抵触情绪,听到华佗的话,王朗心里不禁生出一丝温暖。在随后的日子里,王朗一点点地感受到吕布的伟大远见,感受到吕布对他的器重,日渐对吕布忠诚起来。
  对于王朗儿子王肃的培养。吕布并不插手,因为王肃靠着父亲的培养,完全可以做到历史上的成绩。
  王肃在学术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借鉴《太玄》儒、道兼采的做法,融汇今古文经学两派的学说,为己所用,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来阐释儒家的理论,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逐步形成具有一家特点的学术和治国思想,号称王学。
  王肃把道家的思想融合到儒家的学说之中,又遍注众家经典,目的是借儒家学说的传统影响力,宣扬他自己的安邦治国的思想,在当时面对三国鼎立,亟待统一,安定天下的局势,也需要一个统一的认识,一整套具体的措施。所以,在王肃的奏议和伪造的《孔子家语》《孔丛子》中,煞费苦心地进行设计。在他的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礼义道德的问题,其次才是人君的作为和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王肃的一系列思想里面,有几点,颇为吕布属意。
  “人之可使,以有欲也。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孔丛子?陈士义》)统治者应当尽可能顺应人们的欲望,发挥他们的才能,创造一个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环境,这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显得尤其重要。
  “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名誉者也。达此,则其利心外矣。”(《孔丛子?抗志》)如果国君首先去其利欲,以免伤民,则天下、名誉皆可得,如果继续贪多索求,嗜欲无厌,不仅一统天下不能得,名誉丧失,还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
  吕布详加了解后,发现王学可比后来的玄学积极太多,所以他很期待小王肃将来的成就。
  ps:我在上个月就写了几万的存稿,然后我就把他们全部上传,设定为定时发布,后来再回头读存稿,实在忍受不了,决定要大修,可是定时发布的章节已经无法删除,纵然是可以修改章节里面的内容,却无法更改章节名,而我修改后的可读性增强的章节已经是面目全非,已经完全没办法用之前的章节名,这样也会造成你们阅读的障碍,思前想后,决定还是用旧稿子,十分抱歉。
  第703章 华歆简政
  华歆的情况跟王朗类似,都在正史上有高大形象,但因为参与曹魏篡位而被罗灌水在演义里奚落。
  华歆,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对华歆的操守、德行一直有两极分化的评价。
  不少人因华歆参与禅位事件,认定他就是个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奸臣。
  其实,华歆“逼帝禅位”只停留在戏曲、小说之中,演义中有“华歆诌事魏,故草次诏,威逼献帝降之”的段落,史书并无确切记载,《世说新语》写出割席断交的典故来以管宁来反衬华歆的德行卑污,实际上管宁在历史上是应华歆征召才从辽东赶赴魏国做官的,华歆还曾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足证割席断交的故事都是那些不满华歆拥曹的人杜撰的。
  华歆在曹丕受汉禅时,并非气焰嚣张,实是面有忧色,曹丕很不满意,问尚书陈群:“我应天受禅,文武群臣加官进爵,人人莫不欢喜,唯华歆和你不悦,这是何故?”陈群答曰:“我和华歆都是汉朝旧臣,若真像大家一样兴高采烈,得意忘形,或许还会引起你的憎恶吧。”曹丕听了,遂打消疑虑。
  华歆位极人臣,但他始终廉洁自奉。当初他受曹操征召将行,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事后一一送还。曹丕时,华歆官拜司徒。但华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陈寿评价他“清纯德素”,是恰如其分的。
  华歆只做过一件不那么人道的事情,便是抓捕伏皇后。站在汉献帝角度,华歆是揎袖犯上的打手,罪不容诛,而站在曹操的角度看,华歆敢顶住压力直蹈龙潭,忠实有靠。虽然伏皇后凄婉可怜。但公平来说,华歆只是奉命行事而已,无所谓罪孽或忠勇,戏剧、小说里将华歆塑造成奸臣模样,实际上只是“汉为正统”以及“尊刘抑曹”的观念在作祟。而现在吕布的地位等同于历史上权臣曹操的角色,他自然是希望华歆这样只忠于自己而不忠于汉室的下属越多越好了。
  此时的华歆得洛阳伪朝廷拜豫章太守,跟吕布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各领一半领地,华歆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孙策攻占江东。华歆幅巾奉迎,孙策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每次孙策大会文武,华歆都能痛饮,喝了一石酒都不醉,衣冠丝毫不乱,众人偷偷观察,经常诧异于华歆的衣冠齐整,江南号之曰“华独坐”,以此观之。华歆不但有惊人的酒量,更有惊人的自制力。
  吕布得知孙策占领豫章,命孙策将一代名臣华歆强行绑缚邺城。
  吕布见到华歆后,恍然记得当年在洛阳时,华歆跟荀彧、荀攸、钟繇这四个尚书郎就是在华歆的带领下,前往袁隗的府邸躲避自己,当时吕布还曾对天发誓。必杀华歆,但现在吕布见到华歆后,心中浓重的杀机消失不见,代之的是爱才之心。
  华歆此人在军事上没有什么才华。在治政上面似乎也看不出什么才华,但吕布知道真正的大才不是事必躬亲,而是举贤任能,各安其职,做好统筹工作,华歆在历史上的表现就合乎此相国之才。
  华歆的治国主张是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曹叡派曹真攻打蜀汉,华歆上书反对,他认为“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应当先留心于本国的治理,“以征伐为后事”,本国治理得好,敌人就会不攻自破。“兵不得已而用之”,作为皇帝,不能舍本逐末。当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不利于战,曹叡采纳了华歆的建议。
  乍看起来,华歆的政治主张跟吕布是相反的,毕竟吕布这些年是年年都起刀兵,颇有点穷兵黩武的架势。
  但吕布心里很清楚,好战必亡,自己这些年打了太多战,也征用了太多兵役,拖累了冀州、并州等地的发展,像吕布上次在冀州微服私访时遇到的客栈掌柜儿子的事情,就是吕布全民皆兵政策的一大巨大失误的反应,吕布最近几年的战都是非打不可的,但吕布此后不会再那么轻易地主动挑起战争,要精兵简政,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待到国力增强到一定程度,待到国内政局稳定下去,外部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华歆治政还有一个特点,为政清静不烦,颇有点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架势,乍看起来很无能,但吕布见识过后世官进民退、官府掌管一切却什么都管不好的情况,凡是应该交给市场去做而官府插手的事情最后都会祸国殃民,比如房地产,若不是官府插手其中,若不是地产收入七成都上交了官府,这个国度的房价就不会那么畸形,比如红十字会,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纯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却变成了衙门,自然而然就腐败了。
  吕布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政治观点,凡是官府不该管的就不该去管,官府越俎代庖,只会让社会秩序大乱,官府的定位是裁判员,要学着向社会放权,要向市场放权。
  归根结底,官府的各项罪恶,都归结于他们不受限制无限膨胀的权力,只要官府官僚的权力没有收在笼子里,他就有机会出来伤人,所以吕布一直都在致力于控制官员特别是地方行政文官的权力。
  吕布跟华歆做了一番深入的沟通,华歆甚为同意吕布这方面的观念,同时对吕布的印象也大为改观,不再将吕布的寒庶武夫出身作为一个致命伤而拒不归顺,吕布又对华歆施展了道术催眠洗脑,使得华歆的心中现在已经很少过去那种根深蒂固的世家门户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对吕布抑制世家政策的强烈拥护。
  华歆能够跟王朗并为宰相之才,他们的治国理念都很相近,在王朗儿子王肃的书中曾论述过,如果以穷民力来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必然要反抗。无节制的搜刮,使老百姓难以生存,他们只会铤而走险。统治者的胡作非为,迫使老百姓不得不造反,这时,如果对老百姓又滥施刑罚,其结果必定是“罚行而善不反,刑张而罪不省”,只会弄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吕布反躬自省,发现自己搞得很多事情类如隋末杨广,太过不惜民力,看来以后要学会爱惜民力,才能求得社会安定,进而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
  王朗的儿子王肃还曾上书给皇帝说:“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