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中后,会供给太庙使用,而这三个军每年要上缴的土贡是几十篓高良姜,以及三四百两白银仅此而已。

    此三军,对大宋来说只有流放犯官之用,只要不明着脱离大宋,由谁来管治并无区别。而对于东海,却不仅仅是石禄铁矿那么简单,而是掌控南洋的基地。

    “南洋总督?那衢山呢?”赵武问道。

    “由陆贾接任。”赵瑜道,“武兄弟你应该也听说了,最近工部的探矿队,在麻逸又发现了一个大铜矿,连同前次在这台湾岛上发现的金矿,奴工的人手是越来越缺。不再想办法开辟新地奴工来源,许多计划就要耽搁了!”

    “不是在辽南捉到了一万多奴工吗?先用他们顶上不行?”

    赵文立刻训道:“别说蠢话!北人南来,三个月内就会死个精光,哪能那么浪费!”见赵武低头受教,他又道:“交趾四王争位,争到现在也没争出个结果,李乾德地三个弟弟和黎伯玉都不想再打了,再想从他们手上弄到俘虏,也越来越难;而占城也有新王登位,前些日子还受了大宋的册封真不知道他们地贡使是怎么跑过去的其国中一旦安定,我们混水摸鱼也难了。这两个最主要地奴工来源即将要断绝,所以……”

    “所以要派武兄弟你过去!”赵瑜接口道:“我给你一支舰队,五千水兵,从明年起,不论你用什么手段,每个月你都要给我上缴三千奴工。”

    “三千!?”赵武惊叫。

    “没错,三千!”赵瑜点头道,“环南洋的国家这么多,麻逸、三岛、勃泥、三佛齐、真腊,你可以随意攻击,战利品照规矩上交三成,其余你自行分配。我只要人!”

    赵文也道:“莫说麻逸、真腊,就是交趾、占城,只要你觉得有把握,也可以去他们那里做做生意。香料等各色南洋特产,从我们东海控制的岛屿上就有出产,可以直接供给大宋,他们这些小国能提供的,也只有奴隶了!……记着,别挂东海旗!”

    赵武听得兴致高昂,搓着手笑问道:“挂骷髅旗也可以吗?”“当然!”赵瑜大笑起来:“就是让你做回老本行!”

    “知道了!”赵武狞笑起来,“当年的本事不知还剩几成,正好用土著来练练!”

    “当年因为兵力不足,无法控制地方的反抗,才不得不用贸易来交换奴隶,但现在,我们已有足够的实力!”赵瑜站起身,走到赵武身边,用力按着他的肩膀:

    “去吧!把南洋给我征服!!”

 第三十三章 经济(上)

    大宋宣和元年十月十一。 甲申。西元111年11月15日

    台湾。

    已是晚稻的收获时节。

    张大牛驾着满载着稻谷的牛车。正往县城慢慢赶去。时不时的。他高高举起鞭子。跟从县里回来的乡邻打个招呼。这条三丈宽的从乡里往县城的水泥官道上。来来往往的都是一辆辆四**车。回头的车上。装着锅碗瓢盆、绸缎布匹等日用杂物。而跟张大牛同方向的。则无一例外的都是装着满满一车近百石的稻谷。

    这种民用的大车。没有转向器。也没有减震装置。仅仅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一方车斗。结构十分简陋。但却也因此造的极为坚固。在又宽又长的车斗上。装满万斤粮食。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就仅仅五十贯的售价来说。的确物超所值。

    今年经过台湾的几场台风都不算强。并没有给收成带来太大的影响。他家的三顷多田。除了留下两亩的充作菜田。其他的一百五十亩的有一半种了双季稻。另一半则种了苜蓿。每年苜蓿能收割三次。出产的数万斤牧草绝大部分都给官中收购。剩下的一点。则留给家里的牛和猪。至于稻谷。由于田的太多。张大牛没法儿如在老家时那般精心服侍着的里的庄稼。都是漫种漫收。一年两收的上等肥田就只有三四石的收成。按二硕谷一硕米的比例。亩产仅有两百斤不到的大米。其产量竟只为台州家乡的一半。

    这么低的产量。若是还在老家。不但周围人会嘲笑他是个不会种田的夯货。佃主也不会再跟他续佃。甚至连赋税都别想交清。不过在台湾他却什么也不必担心。周围人种起田来都跟他一样水平。更不需要再担心佃租。同时东海国的税赋也并不重。没有什么杂变之税注1。仅有夏秋正税。何况他是三年免赋的时间才过去两年。的等到明年。他才需要开始缴纳田赋。

    只是田赋是田赋。人丁税却是少不了的。不过只要加入了乡里的弓箭社。每五日参加一次军事训练以及秋收后的半月集训。并签署同意在征兵令下达时加入东海军的合约。就可以免除每年高达五十贯的丁税——这个夸张到极点、比大宋的身丁钱高出百倍的数字。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征收过。其本意就是为了强迫所有东海国辖下的成年男子成为东海军的预备兵员。

    这种做法。类似于唐时府兵制。良家子皆有从军队义务。不过并不需要自备甲胄军器;也有点像后世的预备役。但覆盖面更广。乃是赵瑜为了几年后的战争布下的准备。东海军的各级野战部队都是三主官制。在必要时。抽出一部分军官另组新营。以一老营带两新营。转眼就可以扩军两倍。同时还能保证老营的战斗力不至于降低太多。新营也会拥有一定的作战实力——新营士兵的来源。就是如张大牛这样接受过初步军事训练的农夫。

    赵瑜的这个算盘并没有瞒着人。东海国中人人都知道保不准哪一天东海王就会下令征发乡兵。不过他们倒不是很担心。张大牛还记的几个月前辽南大捷传到岛上后。村里蒙学的先生在聊天时跟他们说的关于大宋、大辽、金国和东海之间军队实力的对比。

    大宋与大辽相持百年。军力都差不多——也许大宋还低一点——而大辽则不如金国。大辽皇帝带的七十万大军正是被两万金兵打的丢盔弃甲;不过金人虽强。却仍远不及东海。赵大王只带了五千人去北面。就把十万金兵全灭了。这样算来。东海国的十万水陆大军。足以抵的上两百万金兵。七千万辽军。如果是大宋的官军。说不定能抵的上一万万!

    当时张大牛听的这个数字。跟身边的人一样都是一阵发懵。继而想笑。但看着蒙学先生严肃的表情又不敢笑——十万抵上一万万。这实在是太离谱了。但回去后。让刚刚学了四则运算的大儿子算了算。那先生还真是没说错。既然如此。所有人都放心来。东海有如此强军。根本也轮不到他们上阵。就算被征入军中。还是看热闹的可能性居多。

    张大牛用力打了个响鞭。如果真的被征入军中。他可不希望在后面看热闹。再怎么说也的给自家挣个封赏出来。村子里。也有几户是军属。门口都钉着盾上双剑交叉的铜牌。村长、甲长还有里正。都是那几户的户主担任。平常里。个个走起路来趾高气昂。前些日。县里的主簿下来籍田。对着他们也是和和气气。可是他们家里的那几个小子。却都是实打实的大头兵。胸前没有一个有着日、月的标志。更别说星了。但就是这等不起眼的小兵。也能让县里的大官人不敢轻慢。

    哪像大宋。渡口撑船的是兵。店里跑堂的是兵。砍柴的也是兵注。一个个萎靡不堪。被大小官吏呼来喝去。怎比的上东海的兵。个顶个的英豪。如果能进了军中去混个出身。比起土里刨食。确是要强上许多。

    一路想着。三十多里路。转瞬即至。苗栗县仅仅一丈高的城墙。便出现在张大牛的面前。来到城门口。他并没有赶着牛车进城。而是顺着壕河边的水泥路向西头绕去。苗栗县的常平仓和官粜的衙门。不是在城中。而是在城西一里外的港口边。

    当张大牛的大车抵达苗栗仓时。仓前的广场上已经满满当当的全是一辆辆大车。粗粗一数。怕不有两三百辆。

    把车停在一处空位上。一个小吏便递过来一块号牌:“你是七百五十八号。等叫到你时。就快点过来!”

    张大牛点头应了。看了看手上的小木牌。上面的几个数字他在军训时也学过。去年、前年的半个月的秋后集训。不仅仅是整天刺杀和走队列。

    “七百五十八啊……”他仰头长叹口气。一大早便出门。没想到还是拖到了这么后面。

    “五百零四!五百零四!”几个小吏在广场上喊了起来。很快。一辆大车便慌慌张张的赶了过去。

    还有两百五十多人。张大牛知道了自己还要等多久。从座位下摸出一个篮子。里面装着浑家王氏今天一早就起来给他准备下的午饭。

    填饱了肚子。张大牛用一捆干牧草喂了牛。便往车斗上一躺。在粮袋之上沉沉睡去。不知睡了多久。突然只觉的大腿一痛。猛然惊醒过来。

    “七百五十八号!”一睁眼。便看见刚才给他发牌子的小吏正凶神恶煞的瞪着他。手上棍子正是把他打醒的凶器。

    “七百五十八号!你是不是?!”小吏对着他耳朵大喝着。

    张大牛把怀里的号牌掏出来。果然是七百五十八号。他抬起头。用敬佩的眼光看个那小吏。那么多人。他怎么记的一丝不错。

    小吏可不管面前的人在想什么。拿棍子一戳张大牛。“还不快去!磨蹭什么?!”

    “是!是!”张大牛连声应到。

    赶着牛车。进了粮仓的院中。先验了稻谷的品质:两个吏员拿着个验粮的戳子。往几个粮袋里一戳。抽回来时便**一点谷子。用手捻了捻。又放进嘴里嚼了嚼。然后在张大牛带着奉承的眼神和谄笑中。批了个合格。接着便是奴工们一袋袋的卸下粮袋去称量。

    “九十七石八斗!”一通折腾后。粮官报出了这个数字。

    张大牛点着头。擦了擦汗。这个份量与他在家里估算的差不多。看着粮官噼里啪啦打着算盘——这计算用的器物据说还是赵大王所发明的——张大牛也在心中计算着今次的能粜出多少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