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怕我跟你争宠吗?’

    天子身边最亲近的也不过三五人。一个萝卜一个坑,踩下一个,才能再上一个。他童贯虽说也受信重,但他常年在外,自远比不上每日贴身服侍官家的梁师成那般亲贵。但他此次又立新功,在天子心中的地位大涨,免不了要动摇梁师成的位置,所以那奸人才先下手为强。

    “太师……太师!”身后人见童贯说了几句话后,就愣愣的默然不语,小声的叫了起来。

    童贯没有理睬,只抬起手死命的抽了跨下坐骑一鞭,五尺高的河西骏马,放开四蹄,直直往杭州城中奔去。

    他没空与赵瑜多磨了,如果赵瑜能把方腊之子送回那是最好,若是不给他也懒得再费口舌,直接奏请官家圣裁好了,让官家与东海王去扯皮。无论如何,他都要尽速回京!

    注1:【续通鉴九十四卷】王言于帝,曰:“方腊之起,由茶盐法也,而童贯入奸言,归过陛下。”帝怒,甲戌,诏复应奉局,命及梁师成领之,而朱勔亦复得志矣。

    初,贯宣抚两浙,令董耘权作手诏,罢花石以安人情。帝见其词,大不悦。及复应奉,贯又对帝叹曰:“东南人家饭锅子未稳在,复作此邪?”帝益怒,董耘由是得罪。

 第六十四章 等待(下)

    宋宣和三年四月十八,壬午。//  /【西元1121年56】

    基隆。

    “童贯要回京了。”

    东海安排在大宋境内中的密谍系统效率甚高,虽然基隆远在杭州南面两千里之外,但京中的消息只比童贯慢了半月,就传到了赵瑜手中。当了解到王、梁师成即将出掌复置的应奉局后,他很快就得出了与童贯相同的结论。

    “童贯必须要回去了!”赵瑜重复强调着,“所谓三人成虎,从来没有政敌进谗于内,而大将能安坐于外的道理。若是他再留在江南,莫说日后统军北伐,说不定就连自保都难。”

    “会不会迟了点?”赵文有些担心,“王、梁师成已经撕破了脸,不可能不防着童贯回京翻盘。何况他还下了伪诏,这是做臣子的大忌啊!”

    赵文自度,就算是以他在赵瑜面前的亲贵程度,如果他假作伪诏,赵瑜也绝不可能把他轻轻放过,何况童太师可没有跟道君皇帝一起玩到大,同患难二十年的情分在。

    “没关系的,童贯是宦官,没有功高震主的忌讳,私下罪己诏也是为国无暇惜身,道君皇帝不会怀疑他有什么私心,最多也只是心中不爽罢了。只要他能及时回去面圣,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往年的功绩,保住自己并不难。最怕的就是他被直接贬到外州安置,不得进京,那就完了。”

    赵瑜虽是这么说,但他心里也免不了有些打鼓,他的底气来自于记忆中的历史,但是现在天下大势虽然依然按照他记忆中的流程发展,但细节却变动得太大,今次童贯吃回瘪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赵的性格,这些年来赵瑜已经了解得**不离十。对于身边亲信,道君皇帝还是很顾念旧情的。何况童贯在宫中自有势力,也有反击的力量,凭王、梁师成父子二人想一手遮天,根本做不到。而且这几年,王、梁二人势大,连蔡京也给逼得致仕,他们得罪的人并不少,以童贯的政治头脑,不会找不到办法对付他们。

    “童贯自保也许没问题。但北伐怎么办?”赵文皱眉问道。“童贯死活没人会在乎。怕就怕北伐被耽搁。”

    “王和他地恩府先生【注1】既然动了手。就不会放过童贯最在意地北伐之事【注2】。不过你也知道地。当年王因何执中而进。得志后为投靠蔡京又以二十大罪弹劾何执中。再后来与蔡京不合。倒向了蔡京政敌郑居中。现在又拜在郑居中死敌梁师成门下……”赵瑜一边说着。一边摇着头。他对于王这棵政治墙头草实在佩服得紧。每转换一次门庭就能升一次官。这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地:“金眼王相公这种就是纯粹地小人。哪边势力大。他就倒向哪一边。毫无节操可言。他早前还是支持北伐。现在他这一系与童贯闹矛盾。所以才开始反对。不过一旦童贯回京。做出点利益交换。他肯定又会改弦更张……根本不必担心啊!”

    赵文从赵瑜桌案上地公文堆中找出一张纸。那是童贯发来要求引渡方腊之子方等明教余孽地公函:“即是如此。那这东西是不是可以丢到一边了。”

    赵瑜瞥了两眼。扯过来揉成一团。当真丢到一边:“只要道君皇帝不介意。我也可以把这件事忘掉。”

    “难道二郎你打算要把他们送回给童贯?!”

    “怎么可能?!要是那么做了。我地脸面还要不要?既然投了我东海。即是我赵瑜治下子民。犯了法。我自当惩处。却没有把他们交给外人地道理!”

    “所以就把他们全都流放麻逸?”放心下来,赵文开起玩笑。

    “没有全部啊……不还有个吕将嘛!”赵瑜摇头笑道。他事前并没有料到,就算经历了如此凄惨的毁灭性打击,他们的信仰基础仍未崩溃,一百多人中却仍然只有一人愿意放弃崇拜摩尼。这种意志坚定的危险分子留在台湾并不合适,窜之四荒是比较恰当的惩罚,让他们去土著那里传教好了。

    “那童贯那里怎么办?”

    “明面回童贯说绝无此事,私下里派密使传个口信,把我的难处说一说。打了这么些年交道,我也帮了他不少忙,让他担待一些,应该不成问题。没有我,杭州和福建都要完蛋,童贯不会不知!”

    “当是如此!”赵文并不觉得童贯会体谅人,不过以东海的实力也不须惧怕童贯,乃至他背后的道君皇帝。日后要北伐,童贯还有许多地方要借重东海,赵瑜的面子他是驳不起的。

    “对了!”赵瑜觉得没必要再提童贯了,从身边拿出一份幅面巨大的印刷物:“你看看这份新出的报纸!”

    “报纸?……是邸报啊!”赵文伸手接过了那份还散着油墨香的纸张,有些奇怪赵瑜的用词。

    “不是邸报!”赵瑜摇头

    东海新闻!一旬发布一期,用来在国内卖的,这是第样。照着邸报的式样分为四版,不过不会刊登机密。头版是新颁布法令条文,人事升黜,重要案例,此外还有对官吏褒奖和惩处;二版是国内在一旬内发生的大事小事,当然……是能公布的;三版刊载话本、故事、诗词,以及海外游记。至于第四版……则是沿海各地的商情物价。”

    “二郎,你这是把东海的家底向外宣扬啊!”

    赵瑜浑不在意:“只要军机不泄露就没关系。”

    赵文皱眉想着,忽然恍然大悟:“……啊!我明白了!二郎你是故意留个口子让细作来搜集情报,省得他们向虫子一样四处乱钻!等到他们都信以为真后,再掺进些假的情报进去……”

    说着他嘿嘿笑了起来,觉得赵瑜这计策实在太妙了。这段时间,台湾和各外岛如苍蝇一般到处飞着各方的细作,负责内卫的飞鱼卫杀不胜杀,泄露不少情报,方家余孽来投东海的消息也是这么被探察出去的。但如果给这些细作一个搜集情报的渠道,恐怕就不会有几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在东海国内四处游荡了。

    但赵瑜右手一锤左手,也是一脸恍然模样:“啊!原来还有这一手啊!”看着赵文笑容一滞,赵瑜摇头道:“这是报纸,不是揭贴!培养信用,至少要五年,要毁掉信用,就只要一刻钟。东海新闻是我的喉舌,我可不会让它变成流布谎言的出口。”

    所谓的揭贴就是古代的传单,许多时候成了不法之徒散播谣言之用。赵瑜一向最在意名声,他怎么会去做那种事。真相,赵瑜可以选择说和不说,但谎话他却绝对不会乱说的。

    “……那二郎你为何要印报纸?!国中的内情会泄露就不说了,为何还要公布商情物价?家里的商号可都是靠这个来赚钱!虽说是在国内发行,但肯定会传扬出去!我们费了大力气搜集的各地物价,最后钱却让别人赚。二郎,你到底有什么打算?!”

    “就是要传出去!虽说这些商业情报都是各地分号、暗桩收集起来的机密,是我们得以大发横财的法宝。不过,现在我们已经不缺钱了,缺的是在对岸人心中的份量!只要有人能通过东海新闻赚到了钱,传扬出去,东海新闻的可信度就会大增。三五年后,东海新闻的权威形象就会在东南沿海的人们心中竖立起来,日后我在报纸上刊登一些宣言,他们都会被深信不疑。商鞅立木、不韦悬金,都是为了立信,我这也是啊!不过是换了个手法罢了!”

    当然,赵瑜的目的不仅是对外,对治理国中报纸的作用更大。

    新闻媒体的作用,他比谁都清楚。控制了舆论,就是掌握了人心。舆论这个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与其留在士大夫的手里,还不如先掌握住,他可不想看到有人拿着话语权来讨价还价。为何士大夫阶层能喊出‘与天子共治天下’,就是因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

    但报纸这大杀器一出,就是在挖他们的根基。士大夫靠垄断信息,上蒙天子、下愚百姓的游戏可就玩到头了。上令能传于下,下情能呈于上,中间阶层能浑水摸鱼的机会就不会太多。虽然远比不上后世,但只要比现在好上一点,对于作为统治者的赵瑜和被统治者的百姓来说,都是莫大的进步。

    不过报纸和书刊的推广,必须建立在一定水平的识字人口上。十万东海军号称无人不识字,所以各色书籍、诗词在军中都有很大的市场。半年前,东海印书局的一套二十卷唐代名家诗集,在国内卖出了三万套,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被军人买去的。

    现在东海三十岁以下人口的识字率已经超过了三成,而儿童入学率更是有九成以上,在蒙学中学习三年,一千常用字不在话下,有了足够的人口基数,也正到了发行报刊的时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