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2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皇还在睡,没敢进去打扰。所以出来转转,正好看到你了。”完颜宗望摇头说着,脸现忧色。阿骨打毕竟老了,今次去南方走了一遭,就生了病,养了近半年也不见好。一病半年,阿骨打的身子骨已是瘦骨伶仃,完全不见当年英武豪雄的样子。完颜宗望也是有见识的,知道他的父皇最多也只剩一两个月了。

    “不必太担心,陛下有天命在身,过些日子必然会好起来的。”完颜宗翰宽解了一句,不想再多提此事,换过话题问道:“那张觉投宋的消息你听没听说?”

    “听说了!好像阇母叔叔已经带兵去。”完颜阇母是阿骨打的异母兄弟,论年纪,比小字辈的宗望、宗翰还小几岁。

    “但阇母就带了两千人。”

    “没关系,天太热,也派不出多少人。现在只是去打个招呼,到冬天再解决他也不迟!”完颜宗望完全没有把张觉的平州军放在眼里。

    完颜宗翰摇头,“光解决张觉还不过。还得向南朝问罪才行!”

    完颜宗望抬眼看向宗翰,在对方的眼底看见了难以掩饰的喜色。他微微一笑:“真要多谢张觉了!”

    “也要谢谢南朝的皇帝!”

    酒送上来了。宗望举起酒杯,淡笑道:“过两年会去东京开封谢他的!”

    注1:即今天的安固里淖。位于河北省张北县。其得名,一说,其地南北皆水,以其两水,故名。但另有一说,因其水禽唯鸳鸯最多而得名。本文取后一种说法。

    注2:青牛白马为契丹族的图腾。‘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第二十章 文治(上)

    宋宣和五年七月十七,戌辰。 【西元日

    基隆府。

    东海王宫御书房。

    “郑居中死了?……”赵瑜皱起眉头,用手指敲了敲桌子,名字有些熟悉,但却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他抬眼问赵文:“他是谁啊?”

    “枢密使啊……大宋的。”

    赵瑜啧啧嘴:“原来是个小角色,难怪记不得!”

    “枢密使……大宋的!”赵文几乎要苦笑起来。他这个位置也算是枢密使,但比起大宋的枢密使,无论管辖的人数还是范围,都差得很远。郑居中是小角色,他算什么?

    “凑数的家伙没必要记,死掉的就更没必要了。”赵瑜哈哈一笑,都二十年的兄弟了,赵文的想法很容易就看透了,“角色大小跟官职无关,大宋现在宰辅中,没一个值得一提。稍微有那么一丁点本事的童贯都快要致仕了,剩下的王、李邦彦那些烂货废物,全都是些小角色,连我东海的一个小吏都比不上!”

    赵文也是开怀一笑,赵瑜说的话他听得很入耳,说道:“小角色郑居中暴病死了,另一个小角色蔡攸领了枢密院。而稍微有一点本事的童贯童太师,不是快要致仕,而是已经致仕了。”

    “童贯致仕了?”赵瑜问着。

    “正是!”赵文点头,“就在上个月,道君皇帝让他带着太师、神霄宫使的职位致了仕。不过,童太师求了一辈子的王爵现在没到手,不知后面有没有机会了。”

    “燕地不安定下来。那个王爵他拿不到手。还要再等一两年。”赵瑜说着。听说这位从他接掌浪港军开始。便一直打着交道地故人离开了朝堂。心中不禁泛起了一点惆怅。东海这些年地发展。得利于童贯地地方很多。虽然两人都是互相算计。但毕竟有着一定地交情。现在童贯这一退。大宋朝堂中。他认识地熟人就又少了一个。等再过几年。童贯将要面对地将会是枭首一刀。也没有机会做东海人民地老朋友了。

    ‘也罢。’赵瑜暗自摇了摇头。抛掉了无聊地感慨。‘以后送他一口檀木棺材好了。’

    决定了将来送童太师地礼物。赵瑜再问道:“蔡居安终于又回到宰执地位子上了?”

    “没错!张觉来投。蔡攸据说是得了首功。而郑居中死得又及时。正好让他得偿所愿。成了西府之首。不过大宋可就惨了。摊着这个不懂兵事地枢相。军队肯定还会继续烂下去。而且王与蔡攸不合。大宋地东西二府必然会闹起来地。”

    赵瑜一挥手。洒然道:“由着他们闹去罢。也没几年蹦跶了。

    让女真人把他们一扫而空。给我们腾出地方。”顿了一顿。又道。“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消息?”

    “没了!”

    “没了?你就为了这些事过来?!”赵瑜挑起眉毛,奇道。也不是什么紧急军情,不过是大宋换个枢密使,再加上童贯致仕罢了,芝麻点大的小事,怎么轮到堂堂总参谋长来送文件。

    “当然不是。二郎你今天不是要视察义学下面的几个研究院吗,正好跟着你去看看。听说今年弄出了不少好东西,倒想见识一下。”赵文笑问道,“……那个新式火药听说威力不小,上次实验好像把三里地外的房子都砸了?”

    赵瑜耸耸肩,谑笑道:“很可惜啊,我今天不是去火器院看新式火药的,那种火药现在还派不上用场,份量多一点,存放时间长一点,就会自燃,这么危险的东西哪能用?还要再等两年……”东海现有的装备已经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有没有新式火药赵瑜其实无所谓,他更在意的是基础科学的发展,不过这还要时间,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去积累去沉淀。所以现在东海义学中的研究院,更多的人力和才力还是放在能快速见效的农业和纺织业上,“我今天是去农学院和织造院视察,陈先生等会儿与我一起去,你去不去?”

    一听陈正汇要来,赵文毫不犹豫,头一摇:“算了,我马上就回去!”与大宋的情况相同,除非有公事,不然分领东海**政两班的两位宰臣根本是连面都不见,一是为了避嫌疑,另一个,也有文武争锋的因素在。

    赵文说走就走,没半点耽搁。出门时,正好碰见陈正汇和卢明德在门外求见,三人互相打个招呼二人举步进门,赵文扬长而去。

    “臣等拜见大王!”东海国相和礼部尚书在赵瑜面前依礼参拜。

    “平身!”赵瑜说着,心中有些奇怪,陈正汇来是早以定好,但卢明德是为何而来。不过见两人的表情,倒不像是坏事。

    陈、卢二人谢恩起身。陈正汇上前一步,拿出一本装订得约有三寸厚的册子,双手呈给赵瑜,“大王,这是刚刚编纂修订好的《东海简明字典》,请大王过目。”

    “字典?”赵瑜微微一愣,把册子接过,翻了几页,猛然想了起来,“终于编好了?足足有五六年了罢?!”

    “五年八个月又十七天。”卢明

    应道。

    还是在政和年间,赵瑜尚未称王的时候,便下令陈正汇主持编纂《东海大字典海简明字典》,以供学生和士人们使用。但毕竟这是一桩卷帙浩繁的工作,到现在为止,近六年下来,也只完成了编入三千常用字的简明字典,而全集性的大字典到现在也没有眉目。

    旧年王安石撰写《字说》,赵下令编纂《新定五经字样》,而在后世,也有《洪武正韵》《康熙字典》;宋真宗编《册府元龟》,明成祖修《永乐大典》,还有满清时的《四库全书》。在华夏,编订字典,或是大典文集,都是有很深政治意义。赵瑜下令编订字典,虽然一开始只是为了普及教育,但在陈正汇和其他东海官员眼里,这可是为东海正名的关键。所谓文治武功,没有像样的典籍文章,根本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国家。

    所以当赵瑜下令之后,陈正汇当仁不让自荐为主编,而礼部尚书卢明德主持实际工作,陆续加入进来的宿儒、学者有上百人之多,这些人,人人心高气傲,又存了留名千古的心思,对字典校订的近乎苛刻,常常为一个字的字形、释义和发音,吵得天翻地覆。原本设在礼部偏院的编修所,也不得不搬到义学旁的一间独院去。就这么吵了近六年,终于把简化版编了出来。

    好!做得很好!”赵瑜一边翻阅,一边笑赞着,“所有参与编订字典者,有官者转一阶,钱百贯;无官者赐田土百亩,钱同样百贯。你俩与所有编修们说,要他们再接再厉,早日把大字典编纂出来,届时孤必不吝封赏!”

    “多谢大王恩典!”

    赵瑜又翻了几翻,又赞了几句。最后把简明字典的原稿交还给陈正汇,“既然已经编好,也不要再耽搁时日,现在就拿去印书馆刻版罢,孤想早点看到正样。”

    “臣遵旨。”陈正汇躬身领旨,又转手把原稿交予卢明德。

    卢明德心知赵瑜和陈正汇尚有他事,出言辞行:“大王,臣先告退。”

    但赵瑜却没有回答,卢明德便不得不躬着腰等着回话。赵瑜用手指习惯性的敲打着桌子,半天才说道:“卢卿,今年国中的蒙学入学人数有多少?”

    卢明德抬起头来:“回大王话,台湾岛上是六万三千人,加上外岛已有近七万。”

    “毕业人数呢?”

    “三万一千人。”

    赵瑜点点头。虽然今年的儿童入学率比起三年前只增加了百分之二,但国中人口增加了四成,而生育率也在不断增加,入学儿童比三年前多一倍并不奇怪。

    “那义学入学人数呢?”

    “两千五。”卢明德回答的很流利。东海国由于没有设立太学,礼部也兼任教育部的工作,如入学率、升学率这样的统计数字,问他比问陈正汇更方便。

    “也就是说蒙学毕业生考义学的话,只有不到十二分之一的录取率喽?”

    卢明德道:“七分之一。蒙学是男女兼收,但义学只收男童。所以刨去女童,蒙学考义学的录取率为七分之一。”

    赵瑜摇头道:“就算是七分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