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港口的驻屯军,也不过二十万人。这二十万都是可以在复员后获得一片土地的职业兵,他们的服役期一般长达十年以上,却不会超过二十年,而薪资也都是超过世间平均水准的高薪。

    有这样的制度引诱,普通的州郡兵都有无数人抢着去,就算不能被推荐到野战军中。但一旦完成服役期复员归乡,海外的各个藩国也都会蜂拥而来将他们好生请去,在那些藩国中分到的土地并不会比野战军的退役士兵少到哪里。同时,秉承旧日的传统,军中都有随军学校,复员的州郡兵在军队里一般都能拿到小学的毕业证书和一定的技术,就算他们不去海外藩国,在家乡找个体面的工作也不难。

    自从成军以来,北宋的军队从没有遭受过失败,士兵们的战损也微乎其微。低风险,高收入,高保障,高福利,三高一低,比起其他的职业,当兵已经算得上是普通人最好的选择。高昌的番户对此趋之若鹜也不奇怪。

    “所以年号叫洪武啊!”坐在前面的一名伊州守军士兵接上了话,他仰起脖子将手上扁酒壶灌了几口,哈出一口酒气,“这日子过得才叫痛快,多亏了当今的赵官家!”

    赵伯铭笑得很开怀,心中也感到与有容焉。自他今次随队离开北京之后,行走了近万里,见到无数人和事。但凡下层的百姓,少有不说他父皇好话的。免税、免役,天下的百姓是一面倒地支持赵瑜的。

    而且因为在过去的百多年里,大宋总是处于北方铁骑的威胁之下,赵瑜在北方犁庭扫穴,将蛮族一网打尽,号称‘不使子孙再受胡儿欺’,要‘一劳永逸’,使大宋‘千年无患’。打开报纸,总能听到远方大军胜利的消息,行走街上,却感觉不到战争带来的损害。娱乐丰富多彩,生活更加富足,百姓们哪能不崇拜和感谢这样的皇帝。

    倒是士大夫阶层,现在却旗帜分明的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早年跟随赵瑜起家,他们是如今国政的利益获得者,都是双手赞成如今的政策,为之鼓吹宣扬。但更多的旧朝士大夫,却不喜这样的变化。军人和商人地位的提高,代表着他们地位的失落。

    这些在新朝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失败者,用着仁和礼来攻击如今朝堂,他们虽然已经失去了许多话语权,但百多年来的积累,让他们仍能在国中xian起了一番浩大的声势,甚至太子身边都有这些人的身影。

    虽然赵瑜的政权稳固,支持者形成了稳定的利益阶层。但最大的问题是如今分封太快,许多功臣都离开了朝堂,现在在朝中的底层官僚,有许多都是与旧朝士大夫们互相呼应。而军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了他们的蛊惑。

    就如今次带队的史正志史教授,他在西域十数载,走遍了陇右,也曾经在番军中做了军官——就算是番军,也没有一个外籍番人能成为军官,都是底层的士兵——结识下不少异族友人。所以他对视蛮夷如禽兽的观点一向嗤之以鼻,故而对如今的对外政策私下里也多有批评。

    赵伯铭觉得有些可惜,他的这位老师的才能卓异,不然也做不了军学的教授,但立场的问题,却让他无法再进上一步。若是史正志在军中宣扬这样的思想,那就不是进步的问题,而是被赶出军队甚至异地编管。

    下半场的比赛也已经到了尾声,比分踢成了四比四,两队的支持者,在疯狂的为他们的球队助威。而球员们也在为胜利,为一个参加军队的机会而卖力奔跑。

    看着这些不知疲倦的番人,赵伯铭安了些心。至少在陇右百姓的心目中,这些异族之民也是认同了汉籍与番籍的差别,为了汉籍不惜效死卖命。

    赵伯铭回想起在他出来之前,曾听说他的父皇已经准备通过报纸展开一次讨论,用民心来压制蠢蠢欲动的士大夫们,同时,也是向他的皇兄表明态度。

    他的大哥就是太过心软了,或者说是同情错了方向。虽然并没有跟父皇唱对台戏的念头,但他的身份摆在那里,太子的立场不可能不影响到天下政局的变化。

    当然了,这对他这个做弟弟的来说却并不是件坏事啊……

    哨声响起,比赛结束了。在结束前,穿着蓝色队服的球队打进了致胜的一球。赵伯铭微笑着,与他的同学们一起站起来,向着胜利者鼓掌致意。

    比赛,旅行,时局,未来,一切其实都很好!

 第十五章 传承(一)

    大宋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壬午。【西元1147年12月15日】

    北京顺天府。

    对着镜子。宁易皱着眉头转着脑袋左看右看。最后不满意的摇了摇头,将已经系了三遍的头盔系带,解开来又重新给扎了一遍。

    经过四年的学习,宁易他终于获准毕业。而且还是以学年第九名的身份,获得进士及第的荣誉。就在今天,将要举行的结业典礼上,。而到了腊月初一,他还要与太学今年毕业的文进士们一起,骑马带花,游街夸官。

    陆游推开门,走了进来。入学时还是六个人的寝室,现在就只有他们两个和已经暴lou身份的赵伯铭三人。军学学员在入学的四年中,有高达一半的淘汰率,这使得毕业生的含金量显得分外贵重。

    “还没打理好?”看着宁易对着镜子左晃右晃,陆游催促着,“快一点,快来不及了!”

    “快了!快了!”宁易说着,却上前凑近了镜子,照着自己的脸,看着有么有没打理好的地方。

    “还照什么照!?”陆游叹了口气,“要是六哥不走就好了。你也用不着这么烦心了!”

    “胡说什么呐!俺是第九名!就算六哥,不,就算六大王在,俺也是第十!照样是二甲进士。”

    赵伯铭的身份隐藏了四年,到现在才暴lou出来,宁易和陆游两人都没料到,自高昌回来后,跟他们睡在一间寝室,同吃同住,一同逃出去逛妓院的同学竟然是洪武官家的第六个儿子,堂堂的泗阳郡王。赵伯铭的两个哥哥都是光明正大的在学校里读书,但轮到他这个六大王,却隐了自家的姓氏身份在学校里,最后的毕业考还拿到了学级第三名。

    不过今朝以前朝旧事为鉴,皇子们就算在军学中顺利毕业,也不参加毕业生的名次排行,不会去争夺军科进士的荣誉。赵伯铭就算有着泗阳郡王的爵位,也只能站到一边看着另外一人,拿起了那柄属于探花郎的嵌宝军刀。

    宁易终于收拾好自己的装束,和陆游来到校场。一年一度结业典礼,是关系国家的盛典。若不是天子亲临,就是太子代天子而来。

    今年的一百三十名毕业生已经在校场的观礼台前排定。一甲的三人站在最前,第二排二甲七人紧随其后,在后面三甲、四甲也各自排出一个阵列,前后等级分明。而下级生们,则按照学级,站在校场的最后。校场中鸦雀无声。上千人阵列俨然。

    军鼓响起,军学的祭酒、山长还有教授们如众星捧月,簇拥着一人走上观礼台。中心的那人三十上下,身穿蓝色军袍,中等的身材,相貌还有几分秀气,就是脸色有些苍白,正是如今洪武朝的太子殿下赵伯安。

    两年前因为一场席卷全国的大辩论,使得太子储位不保的传言甚嚣尘上,但当赵瑜遣赵伯安代替他去南郊的圜丘天坛行祭天之礼,并将来军学主持毕业典礼的工作也交给他后,这些无稽谣言便一下无影无踪。

    军乐声中,一甲、二甲的十名陆续上台接受太子授予的军刀和师长们的训诫。

    授礼的间隙,赵伯安问着身边的军学祭酒,“今年一甲二甲的进士,有两个是六哥儿的同班同学罢。”

    “他们与泗阳郡王住在一间寝室有两年。今年的前十名中,一间寝室就占了三个,历年来还是第一次。”

    “可惜了六哥儿!”赵伯安轻叹着,可惜了他的六弟伯铭,比起混迹在三甲四甲中老二和老四来,老六要出色许多。能在这些从天下选拔出来的军学群英中拖颖而出,不是件容易的事。

    下一个上来的是第五名的陆游。赵伯安打量着这名英挺俊秀的青年。陆游的诗才在京中已经小有名气,有些诗词甚至传到了宫里。也难怪他的父皇会钦点了陆游到枢密院任职。

    在太子身前,介胄在身的陆游单膝跪倒,双手上举恭恭敬敬的接过赵伯安递过来的一柄嵌着五色宝石,代表为将五德的军刀。

    陆游站起身,握紧了军刀。自此之后,他就正式成为一名让天下人敬仰的军官,为大宋征战天下。

    ……………………

    结束了毕业大典,赵伯安乘车而回。

    上了自己的车驾,刚刚坐定,赵伯铭突然猛然咳了起来。同车而行,随侍在太子身边的内侍吴陆忙上前拍着赵伯安的背,关切的问道:“殿下?!没事罢?”

    “没事!今天不知怎么的,身子有些不爽利。”赵伯安直起腰,摇了摇头,“今天歇歇就好。”

    “那回宫后,奴婢就把今天的事全退掉。”

    “今天准备要见谁?”赵伯安闭起眼睛,kao上椅背,问着。

    “是延平先生李侗带着他新收的弟子来拜见太子。”

    “既然是李先生来……还是见一见好了。”赵伯安想了想,总得给他过去的辅佐官一个面子。又问道:“他的弟子姓甚名谁?”

    “叫朱熹,才十八岁,但很得李参政的看重。”

    “被李参政看重啊……”赵伯安的脸上lou出一丝有些讥讽的笑意,“那还真是不得了呢……”

    参知政事李郁,是太师陈正汇的表弟,也是程颐弟子龟山杨时的女婿,是当世理学一派的中坚人物。旧年的靖康之变中,他曾经力劝赵瑜放弃扶植傀儡,登基称帝。有着拥立之功。所以就算他的学派迥异于朝堂上‘重事功、轻经术’的主流,并且与其表兄对立,却还是凭着旧功和能力,在洪武朝的朝堂上沉浮了二十多年,,一直不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