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连舟曰舫’,汉晋之时,常常用舫来运送粮草、马匹,是为军用的船型。由于有双体船身,舫在水中十分稳定,极少颠簸,载客运货都很适宜。不过舫也有极大的缺点,一是结构复杂,大批制造不易;二是双体船身,很难修造得坚固耐用,不能做战船;第三点,干舷太低,遇到大风浪,舫虽不会倾覆,但舫上所载的货物却会遭水浸。也就因此,自隋唐后,舫船就逐渐被淘汰了。

    不过这些缺点,对于在衢山和鼠浪间来回转运的工作而言,却也算不上大问题。不过三四里地,又少风浪,自不惧舫船会出意外。而且干舷低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装卸货物方便。尤其是几百上千斤的重物,从干舷几丈高的海船运下来时,总是要费大力气,不像舫船,木板一搭,很轻易的就能搬下来。

    赵瑜等人下了船,码头上,一中年汉子便引着几个人迎了上来。那汉子蓬头乱发,胡须连鬓,粗眉圆眼,葛衣短褂,标准工匠打扮。

    中年汉子走到近前,抱拳道:“邓肯见过大当家!”此人话音宏亮,行动如风,极爽利的样子,虽是不修边幅,但依然给人好感。这邓肯便是衢山军器坊的作监,两浙路上有名的大钟邓家的传人。不论铸钟、造鼎都是行家里手。赵瑜便看上了他这一点,施了计策,花了一番力气方把他一家都请上了衢山岛。几年来,不吝赏赐、嘘寒问暖,倒把他收服了。

    见邓肯行礼,赵瑜连忙回拜。邓肯在他心里的地位与马林溪不相上下,他向来不会稍缺礼数。两人行礼毕,赵文、赵武等人也纷纷上去见过,唯独马林溪站在人群外,仰头看天,理也不理。邓肯也权当没看到马林溪这人,只与赵瑜陪着话。

    一阵纷乱后。邓肯便道:“事不宜迟。大当家,诸位头领,试炮之事俺已准备妥当,只待各位过去验看。”

    赵瑜点头同意,“说的极是,便让大伙一起见识一下大工你的心血之作。”

    邓肯领头,一行人等便跟着他沿小路向岛中走去。不过这路却破败得紧。夯土小路上车辙深深,怕不都有半尺多,里面都积着水。

    赵武一不留神,一脚踩陷进车辙里,溅了一裤管的泥水。众人忍着笑,把他拉上来。他骂骂咧咧,抱怨道:“这路咋这么烂?”

    “因为东西沉啊!”邓肯解释道:“一具千斤,牛车上载上两具,再加上几箱什物,怕不有三千斤,这路当然吃不住。”他转而对赵瑜道,“那么重的物件,却多亏了岛上的四轮车。如果不是用四个轮子承着,换作是一般的双辕车,早散架了。”

    赵瑜点头笑笑,却不驳他。在列的都是南方人,惯常见船,却少见北地大车。北方大车【注1】虽是只有双轮,但照样能载上四五千斤的货物,不过就是用的畜力多些。确不及衢山上的四轮车,车斗里装满货物后,两匹骡子或是两头牛就能很轻松的拉着走。如果换成马匹,在衢山的石板路上,能跑得如飞一般。

    看着这破烂道路,他扭头对赵文道,“过几日让人把这条路修葺一下,铺上石板。日后都要常用着,破烂不堪的不像样子,也不方便。”

    赵文点头,“我记下了,回去便做。”

    说话间,一行人便到了岛中的小丘上,周围一片开阔。丘顶处隔着五六丈,有两个土台。土台上各架着一具长条形、圆筒状的青铜物件。七八个工匠站在土台边,正候着赵瑜他们。

    看到今日的主角,赵瑜等人便一齐围了上去。两个青铜物件看起来都是长条圆筒,外表有些粗糙,看起来黯淡无光,前端正中有个两三寸大小的圆孔,直通内部。但粗细长短和尾部的构造却有很大区别。其中一个较为细长,径约一尺,长约六尺,后端被封死。而粗短的那个则首尾相通,像根管子,在尾部却镶着一个能开合的铜块。

    马林溪左右看看,又用手摸了摸,再向圆孔中往里瞅了瞅,抬头对赵瑜道:“这就是火炮?”

    “正是!”邓肯抢着答道。

    马林溪把头一扭,却不理会他。赵文一看,忙打着圆场:“邓大工,这火炮到底如何使用?”

    邓肯憨憨一笑,双眼却瞟了马林溪一下,谦让道:“文头领,且唤俺本名邓肯就是,大工俺可当不起!”他出言排开众人,“大当家,诸位头领,却要试炮了,还请各位稍避一避。”

    赵瑜等人依言退到不远处的壕沟中。邓肯便指使着手下工匠从壕沟内的一堆箱子里分别取出个铁球和一件纸包来。

    邓肯接过纸包,一打开,里面却是一堆黑色的颗粒。

    “火药?”赵武问道。

    邓肯点头道:“正是!”

    陈五上前拈起一撮,奇道:“怎么是一粒一粒,火药不是粉状的?”

    “五哥有所不知,”赵文笑道,“这两年火药的制法改了,出产的火药都变成粒状了。……不知五哥还记得两年前,火药作坊的那次爆炸?”

    陈五点头,两年前,火药坊爆炸,猛烈轰鸣惊动了全岛。坊中制药的奴工没一个活了下来,而管理他们的两个工匠也一样命丧黄泉。这等大事故,如何会忘。

    赵文道:“自从那次爆炸后,为了安全起见,**时都不再用石臼捣合【注2】,而是在溶在水里搅匀,晒干后用。不但制法安全了许多,火药的威力也更大了。”

    陈五似懂非懂,茫茫然点头,“原来如此。”赵瑜在旁一笑,赵文精细人,火药制法乃军器重事,他说得粗略,陈五当然听不明白。现在衢山火药坊制取火药,都是把硫磺、木炭和硝石混入水中搅合,等稍稍晾干后,制成药饼加以碾碎,再用筛子按颗粒大小筛分,以作不同用途。而且为防粘黏,遇潮板结,最后还用石墨将颗粒抛光。除了制法改进,衢山火药的配料也经过几百次试验,找出了硝、炭、硫磺,十五:三:二的最佳比例。论威力比起大宋官军所用的火药要大上数倍。

    很快,邓肯的手下便把发射前的工序全部完成。火药已经在炮膛中捣实,置入了炮弹,火门处也插上了长长的引线,一个工匠点起火把。

    躲在壕沟中,赵瑜问道:“这次不会再炸膛了罢?”

    “当然不会!”邓肯半怒。他一打手势,工匠放低火把,将引线点燃。一见引线开始冒烟,那工匠就丢下火把,几步跑过来,一头滚进壕沟中。

    火星顺着引线燃进炮膛,一声巨响,硝烟弥漫。

    注1:周密《癸辛杂识续》:‘北方大车可载四五千斤,用牛骡十数驾之,管车者仅一主一仆。’也称太平车,《东京梦华录》中亦有载。

    注2:在宋时,制取火药时,都是将硝石、木炭和硫磺的粉末直接混合,十分危险。直到明代,才开始掺烧酒拌合——《武备志》。

 第二十章 义学(上)

    政和三年闰四月二十一,辛未。 转载自【西元1113年6月6日】

    丁涛在号角声中醒来。

    每天卯时五刻,起床的号角便会应时响起。上岛已有一个半月,几十天来,丁涛已经习惯于听着号音在日出之后起床。比起家中时鸡鸣即起的日子,还是衢山义学的生活比较惬意。

    丁涛坐起身,揉了揉眼睛,打个了哈欠。不大的寝室内,其他四张高低床上都有了动静,显是队中的另外八人都醒了,唯独他头顶上安安静静。他敲了敲头上床板,喊道:“喂,辉哥儿,起床啦!”这是他每天的例行公事,上铺的那位,如果不催他,肯定会赖在床上,万一耽搁了点卯时间,到时全队都要跟着受罚。

    “俺早起了!”一个圆头圆脑十一二岁的小子拉开房门走了进来,衣裳发髻早已打理得整整齐齐。

    一见这小子大清早就装束整齐,房内一下喧腾起来:“辉哥儿竟然会自己起床!”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哎,俺要出去瞅瞅!”

    几个人七嘴八舌闹着,那小子涨红了脸,“谁说俺高明辉一定要让人叫,俺就不能自个儿起?!”

    “如果今天没球赛,你会自己起来才有鬼!”一个少年一口道破原委。他十五岁左右的样子,高颧骨,尖下巴,精瘦如猴,看起来却极干练的样子。他姓黄名洋,在房内的十个孩子中,是最年长的一个,也是这一学队的队正。

    高明辉打个哈哈,不言语了。今日午后就是蹴鞠春季联赛的决赛,岛上军民大半都会去观战,义学也会放上半天假。他早早的就做好准备,从昨天起就兴奋着,一夜都没怎么合眼。

    “原来是这么回事!”“比赛谁要一起去看?”“我去!我去!”房内又是一阵闹腾。

    其他人在闹着,而丁涛却已经结束整齐,回头整理起被褥。义学里的规矩,学生个人的内务须得整齐,比如被子,就必须叠成豆腐块,线条乱了点,就会被扣分。这分数一月三计,每到逢九之日,义学都要把三个学年的各支学队的分数加以统计排比,每个年级的分数前三的队伍各有赏赐,而最后三队却要受罚。

    前日记分,丁涛所在的这队,在一年级的十二支学队中排在倒数第二,全队挨训不说,从昨日开始,十天内,清洗宿舍茅房的工作,却由他们这一队包了。

    一想起,接下来的九天,午后吃过饭,都要提着水桶冲洗茅厕,丁涛的心情直落谷底。

    ‘都是被拖累的!’丁涛暗中瞪了高明辉和其他两个小子一眼。虽然他和高明辉同是岱山出身,在这一队中是仅有的两个,但丁涛自从在衢山船坊看到高明辉趾高气昂的样子时起,一直都看他不顺眼。不过由于高家在岱山的势力,小心谨慎的丁涛并不会把自己的心思泄漏出来。

    高家在岱山是大户,他的兄长也在衢山军当个小官,据说是文头领的亲信。高明辉还自称他们兄弟俩的大名都为赵文所起。对于他的吹嘘,他人哈哈大笑,丁涛却相信八分,因为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