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荣耀-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月中那就在九月二十日。我率军回江州。力争一举击败陈友谅。彻底解决他。”

“遵命丞相。”

刘浩然往后一靠。陷入了沉思。冯国用三人不便开口。房中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他们看着正在凝神思考问题地刘浩然。自在心中想着自己的心思。

冯国用越来越感叹这位护军不再是以前在自家山庄里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了。如果说当时的刘浩然是一个热血青年。现在的他却是一个深思远谋的君王。一个以天下棋盘的国手。算计的只是谁可以利用。谁可以被摒弃。真不知道。再几年。握有半壁江山地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刘基的心里却另外一种想法除了赞赏之外还一丝畏惧。

刘基与宋同为浙东理学代表人物。但是他比更懂变通。他提倡立志敬内但那是针对一般读书人。熟读史|的他知道。历史上的有为君王。那个不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主。只有视天下为棋盘的胸和手段地人才是真正的天下之|。当初自己为了证实刘浩然。故意试探了几次。

南一直奉小明王为主朝堂议事地时候在正堂总是空着两张位子。正中上首是小明王的虚位左边首是刘福通的位。每次议事之前。刘浩然总是带着众臣先向两张椅子行礼再议大事。

那日刘第一次参加朝堂议事。却拒绝向两张椅子行礼刘浩然问他为什么。他朗声答道:彼牧奉之何为?”意思是小明王不过一个牧童而已。拜他什么并陈‘刘浩然是奉天命所在当行大事。

刘浩然笑而不语。不以其言为逆。只是去每朝敬为岁首敬拜而已。几番下来刘基知道刘浩然是一个知大义却擅谋的人。应该是一位可以在这乱世中的胜利地“明君“不过他内';处还有一丝恐惧。那就是不知道自己将来是否也会成为棋子。杨宪心里却全是恐惧。做都知都司他知道个计划都是浩然策划的。自己只是执行人之一。还有军情司侍从司调查科都在其中协力。他畏惧地不是刘浩然深谋远虑。而是他不道刘浩然还掌握多少不为他所知道的暗中力量。

开口道。

“是的丞相。礼部那边五月份就确定下来。早已行文各地并刊登在各邸报。

而各府考已经七月初就已完成。”刘基拱手道。

江南开科举了。虽然改了个名字叫国考。但是意义一样。这在大江南北引起了轰动。这不仅意味着江南权已经完备。而且对于江南万千读书人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这次国考分成两次考试。县学的学和各地文人到各府参加初试。题目由各府地提学出。每府取一百二十到一百六十人不等。这些人都被称秀才。而这些秀才和江宁大学东南大学四年学业完毕的学子一同到江宁参加会试。总有四千七百余人。再从其中录取三百六十人。由于这次科举只是以江行省地名义举行。所以这三百六十人只能被称为举人。但是江南士子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们知道。这是刘浩然政权第一次科举。肯定会留名青史。而且在本质上与进士无异。所以四千多士子早早地云集江宁。跃欲试。只求在国考中取个好功名。

“那我还可以主持国考再上前线。对了。方国珍那边的秀才都顺利抵达了吗?”

由于方国珍现在也归在江南行省之内。他还挂着南行省参知政事地牌子呢于是刘浩然也知会他。他在辖地选拔士子参加江宁国考。方国珍一来不敢逆刘浩然的意。二不敢阻挡辖|众多士子的热情。便按庆元路温州路台州路选取了三百余名秀才。送到江宁应试。

“回丞相。礼部已经安排妥当了。”刘基答道。“这次学子众多礼部和应天府多尽力了。如果人手不够。就由你陆军部调拨守备军。”

“遵命。丞相。”刘基拱手应道。“只是枫林先生和潜溪前些日子还在跟我叨。希望丞相尽快出题。”

按照刘浩然的命令。朱升担任此次国考的主考官。宋担任此次副主考官。李习陶安叶兑等人为同考官。侍从司都司刘存忠为提调。按照刘浩然定下的规矩。这次国考总要考三场。杂试正试和加试。每场一天时间。从九月二十考到二十二。杂试题目由主考官副主考官率同考官们在九月十日前拟定。总共四套。密封用印交由刘存忠存入礼部大堂。由大内亲军日夜看守。十八日由刘浩然随意选定其中一套。再由主考官副主考官同考官与刘存忠一同验明封条印鉴完整。然后由副主考官与刘

同带着军士护送至江宁印书局。大内亲军把印|车|||围住不准任何人进出。工匠带着干粮吃住在里面。日夜开工。印刷五千套试卷。印刷完毕后立即由副主考官与提调刘存忠一同封存加印鉴。考试那日再由两人护送至考场。由主考官会同副主考官。考官验明封存印章。然后开封发卷考试。

而正试和加试地题目却是由刘浩然出。封存在一个信封里在每天开考前由刘存忠从刘府领出。护送至考院由主考官等考官一同验明封存印鉴。再开封颂示考。考生按照题目答题。

刘浩然在低首盘算次国考的与失。他曾经对过唐宋元的科举考试和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学历考试发现科举试有它的长处。那就是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度。而据他的了解。历史上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科举取士制;。在他们地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地‘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的公开考试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

它的缺点是在历史由于明朝皇帝改变了考试内容固定了应试地格式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枷锁。而且科举将学历考试文官试混为一体。的应试地文人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中举当官。全无心思去从事其它职业和工作。

为了避免历史上的错误。刘浩然拒绝了宋等人提议的照前宋制直接以四书五经中地文句命题。让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考试方法。而是改为一种新式考试方式。他曾经味深长地对一文人名士言道:新立之初。当海纳川。不能以文限志。独长一家一言。

而且刘浩然准在这科举尝试之后。根据情况对科举再次进行改革。真正做到学历;与文官资格考试相脱离。

“我心中已经有了定计了。不误了考试。”刘浩然淡淡地说道。刘基默默地看着他眼睛闪过一光芒。嘴巴张了张。欲言又止。

浩然看在眼里。心里知道他想说什么。虽然这次科举没有让理学学派如意。但是刘基宋等浙东理学学派想借着这个大好成为江南行省主流学术思想。由于刘浩然指定了教材。所以理学在江南行省童学县学府学中不优势。而由于刘浩然放纵。江宁大学东南大学中除了折衷儒佛调和朱陆的理学派。还收纳了兼宗陆学地江西理学派号称朱嫡脉金华理学派陆学承传地四明理学派。光是理学内部各学派就争非常激烈。还有承洛学关学。偏向强调功利注重功的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以及批判“神学迷信”以正风俗息妖妄地东南武进文士谢应芳等其它名士学派。尤其是谢应芳的事情最为世人称奇。刘浩然听到这位当代“无神论者”。当即请他为东南大学教授。随即又转聘为江宁大学教授。让江南文人实在摸不清这位丞相的“学术爱好”只知他“|甚杂”。

于是宋等人把注放在了这次科举上。他们希望这次科举出的题目能够偏向程朱理学。只要形成惯例。就不愁江南读书人不去专读程朱理学。可是身为主考官的朱升更擅“帝王术”而且在刘浩然的影响下。慢慢偏向实用主。他做为刘浩然的老师。也在为学生在“学术”界玩平衡。就是不让程朱理学占主流优势;李习和陶安师徒俩虽然也算是程朱理学一脉。但是跟着刘浩甚久。早就跟着他一个鼻子出气。以“君忧为重”;叶兑以经济自负。尤精天文地理卜之书更彻底的“帝王术学者”。所以宋一个人有点“孤军奋战”。原本还想把同门的刘基叶章溢拉进来当同考官。但是却被刘浩然以军国事急官职之人不便为考官为由拒绝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基和宋有;着急。一旦这次国考考试范围考题形成惯例。程朱理学再想一统朝野就麻烦了。但面对这个城府深沉“独断专行”的主公刘基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没有开口再劝道。

谈了一会科举和其它事。冯国用刘基杨宪三人看到天色已晚。便起身告辞。

刘浩然将三人送到口时。突然杨宪说道:“那件事情你要抓紧。尽快派人去江北。”

听完这没头没尾的话。站在一边的冯国用和刘基却似乎什么都没有听到。神色如常。而杨拱手弯腰道:“属下领命!”

第九十章科举、国考(一)

帝国的荣耀第九十章科举、国考(一)

宁“三元及第”楼。五月中文网更新迅速(→5ycn),小说齐全这座有数百年历史的酒楼原本开宋年间。据说前宋仁宗庆历年间。合肥的杨曾在此与高朋好友相聚一场。随后便高中进士第一名。上他原本在解试省试皆是第一名。真正的三元及第。于是给这座酒楼带来了无的荣耀和光环。并广为流传。嘉元年(公元1056年)。另一个合肥人包拯知江宁府。听说这件盛事。于是便欣然题下“三元及第”。老板将其制成匾额。悬挂于酒楼大堂。于是这座酒楼便改称为“三元及”楼。靖康之耻。宋室南渡。“三元及第”楼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反而名声更噪。不少赴临安考的举子都绕道江宁。在“三元及第”楼吃上一顿。沾点文曲星的气。

蒙古入侵。山河沦陷。三元及第楼没坚持几年就关门歇业了。老板退回合肥老家过日子去。直到刘浩然占据江宁。光江南后。老掌柜的后人把那块深藏近百年的匾额又找了出来。并借着合肥老乡的名头在江宁城中另一处将“三元及第”楼重新开张。而且生意便一发不可收拾。但是都远没有这些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