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荣耀-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国瑞你说清楚些

“是的陛下。计部、工商部对北方建议以大设工厂为主而工厂需要大量技工臣以为可在这技工方面下工夫。北方诸省工厂技工大部分可从南方诸省调集尤其是安徽、江苏、淅江省同时就地在北方诸省招募百姓加以培刮待到数年之后再将他们调集至东北。”

刘浩然和旁边的冯国用、刘基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了他所献之法就是蚂蚁搬家北方诸省的工厂以南方调过去的技工为主东北工厂则以北方诸省培出来的技工为主。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循序渐进。避免摊子一下来拉得过大二是避免了南方技工一下子跑到东北严寒之地吃不消。南方人怕冷跑到北方已经很吃力了要他们去更寒冷的东北去恐怕一时适应不了而北方技工却没有这么顾虑应该适应地很快。

“这样也是个办法”。刘浩然默然想了一会道“现在北方诸省户籍普查已经出来了山西省人口最多那里可以做为开设工厂的重点。完备几年后便可向东北和北方其他诸省移民。”

现在大明的工厂已经走上规模化和技术化一斤中型工厂动辄上千人。一个大型工厂可能上万人因为受当时的生产技术只好走上这种劳动力密集的方式。而且大明工厂现在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去流水线作业强调生产和管理效率一般的百姓不经过培还真没有办法适应现在大明工厂的需要。而在这方面南方诸省走在最前列尤其是安徽省已经囤积了数以十万计的技工完全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工业大省。因为这里是刘浩然起家的地方百姓又都是他的“同乡”对其和大明的忠诚度在诸省都是最高的。

从安徽省大规模向外“技术移民”除了可以帮助北方的工业迅展之外还可以改变地方人口和势力的现状对稳

“陛下此法甚好移民之后安徽工厂人手的缺口可就近向两湖和江西招募。”刘基在旁边补充了一句道。刘浩然一听就明白他心里所想的深意两湖、江西都是原陈友谅的地盘虽然归附好几年了但是和安徽、江淅等老根据地中间还是隔了一点东西似的。刘基此举就是想让两湖、江西与安徽绑在一起最后融为一体。

冯国用深深地看了一眼刘基;眼睛里闪过一道赞许的眼光。这种事要是成了安徽的势力将大会增强。而安徽是谁西集团的老根据地一旦两湖、江西在经济上与安徽绑在了一起谁西集团将是如虎添翼这应该是江南派所不愿意看到的。可是身为江南派翘的刘基就这样提出来了全然不顾两派之间的利益斗争。这种国家利益高于私人利益的胸襟的确让冯国用感动了一把。冯国用“随意。地看了一眼刘浩然。现他的眼睛里是波澜不惊。

“国瑞你的想法很不错看来你并不限于本职。还有心多看多想。这点我很欣慰。我也对你去治理东北更有信心了。不过有一点你自己要把握好一旦出任地方政职。可就与军职无关了你可要想清楚了

朱元璋心里咯噔了一下开始盘算起来。大明从江南开始在刘浩然刻意为之的情况下军政文武官员分得很清楚根本不会出现军政法大权一把抓的情况。而且武将派和文官派又是各成一系互们不搭界。所以这文转武或者武转文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朱元障虽然出身淮西武将但是入了江南之后却界定的不是很清楚。开始在枢密院任职算是武将派。可只能算是武将派的文职人员后来入了6军部就算是文职人员的武将派了。可一旦转任地方主政就算是彻底为其身份划清界线了。以后要想转回武职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朱元璋分析了自己在武将一职的展前途现前途渺茫。现在大明名将如云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不少而且大明武将越来越趋向正规化除了第一代武将其余新生代都是科班集身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新新代武将”他们读完县学就进入军官预备学堂军事教育一受就是十余年比科班还要科班。朱元耸知道以后大明军队就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军官和将领的天下自己在里面混恐怕有些力不从心。再说了军队中有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人就已经足够了否说准西集团不缺武将缺的却是文官李善长、汪广洋之后有些青黄不接了缺少强有力的中枢接班人要是自己转做文职他们一定都会鼎力支持自己。

想到这里朱元璋坚定地点点头道:“回禀陛下臣听从陛下的安排。不求立多大的功只求恪尽职责。”

“那好我安排一下你先去翰林院进修三个月然后去赴任辽宁布政使一职。”刘浩然看了朱元璋一眼点头道。

“遵命陛下朱元障虽然早就知道刘浩然要让自己主政东北但是拿捏不住到底是授予参政还是布政使现在听到刘浩然直接挑明心里又是一阵欢喜。

待到朱元璋退下之后刘浩然看了看冯国用和刘基现两人脸有疑色便笑道:“国用伯温先生。你们可是舍不得国瑞转做民职。”

冯国用笑了笑看了刘基一眼挑先说道:“我就怕国瑞难以胜任。辽宁政事繁琐势态复杂不好说

辽宁现在当然非常复杂了那里汉人少诸族百姓多而且管着那么宽的地盘三河省现在也归其管所以暂时实行军管真要推行民政官制恐怕是艰难重重非一般人难以胜任。不过这话冯国用说合适。刘基说出来就不合适了所以冯国用抢先说破。

“我知道你们的担忧。不过国瑞此人杀伐决断决事甚明。又能广纳意见东北乱局正适合他一展拳脚。”

刘浩然说得都是朱元璋的优点要不然人家也不会在正常历史中从一个义军元帅最后成为开国皇帝。所以刘浩然认为目前东北的局势适合朱元樟这种开创性人才去治理那里很乱也正好需要朱元璋这种“杀人不眨眼”的主来压阵。

“陛下信任国瑞他自会竭尽全力的。”刘基出来打了圆场冯国用一听略一想心里也清楚了主政辽宁光靠朱元璋一人是不够的内阁自然会用心挑选几个良臣为参政朱元璋在用人和决断这方面还是有些长处的也不用太担心。

“陛下越陈战事看来是要有大进展了想罢后冯国用便把话题转移。

“大进展越陈和占城在雨天泥地里混战了近半年双方都打得精疲力竭看上去只要我们上去戳一手指头就行了其实大不然。占城是有心放水越陈自然会聪明地保持实力而那里山高林密天气又湿热。阻力会不小啊。蓝玉和汤和那边要拿出大决心和大动作来才行。”

冯国用和刘基都是知内情的人。知道刘浩然所说的大决心和大动作是指什么意思。冯国用点点头道:“枢密院参军总署制定的新策略已经下相信蓝玉和汤和应该心中有数了

参军总署的新策略是以重要城镇为点河道、要道为网整体包围。分片清剿不惜任何代价歼灭该区域的抵抗力量然后层层推进重创越陈主力。反正打完战人口归占城明军没有多少顾虑雇佣军就更不用说了。大家也明白占城开始的时候走出了一把力可是打到后来和越陈一样越地吃力于是便开始放起水来越陈也装模作样地打得热闹但是手里留了多少实力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参军总署还提出招募越陈“伪军。做为雇佣军的辅助作战力量。

说了一会军事方面的话刘浩然似乎心里另有要事冯国用和刘基便识相地告辞。

过了半个时辰李善长和汪广洋带着王侍尧和叶综温赶来了。

李善长和汪广洋是内阁一二号人物主管大明政务全局和经济展。但是两人在大川口异月新的快展下已经开始不适应刘浩然手;模式。此二人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一是老人深得刘浩然信任二是在文臣中威望甚高还压得住阵脚所以还留在内阁但是要想出成绩就必须重用受“新思想”熏陶的新人。王侍尧和叶涂温都是刘浩然一手提拔的心腹算是“自己人”。重用他们一可以减轻自己治政吃力的压力二可以向刘浩然表明一个态度。所以李善长和汪广洋听到侍卫传话刘浩然有经济大事相商所以前先就叫王侍尧、叶淡温跟在身边。

果不其然刘浩然看到王侍尧和叶凉温脸尖露出了一丝笑意让李善长和汪广洋心里舒了一口气。

“是这样的百室、朝宗我有个新的想法就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大明的经济展刘浩然开门见山地说道。他听完朱元璋的一些建议深受启想到了一些新的思路。

“我想为我大明制定一个五年计划。即五年为一斤阶段中枢提出重点以点带面全力提高我大明的经济实力。”说罢刘浩然便开始详细讲解起来。

刘浩然的想法是中枢内阁根据各省的情况和大明的整体经济实力制定一个五年展计划在这五年时间里官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设一大批大型工厂和企业并以此为重点建设外围配套中小型工厂。然后以这些工厂为基础全面提高经济实力。

刘浩然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江南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工农商农我们不去说了各省只会展。咱们就说说这工商没有工就谈不上商所以这工业就是基础而钢铁等重工业又是这基础的基础

李善长和汪广洋一边听着一边点点头江南的展他们是深有体会。要不是雄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钢铁、军工等工业基础大明怎么能如此迅地打败元廷进而将北元打得这么惨。但是这几年的情况很清楚地显示光靠江南一地的基础是不够的现在运输不方便从安徽等地将军需运上去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大了要想让整斤小大明再如金汤。就必须在北方也展几个工业基的。以此做为对北、对西作战的大后方。

“这是一项大工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好的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先你们要摸清情况各省的情况。矿产勘探研究所的情报。交通运转的情况等等都要心里有数。你们不要想着将来十几年二十年的事情还要想着五十年一百年后的情况不要只顾当前蛇头小小利。还有立足于长远

刘浩然说得有些口话燥也不知道李善长、汪广洋、王侍尧、叶淡温四人听明白了没有看到他们有些茫然的眼神刘浩然便耐下心思。详细阐明自己的观念。

刘浩然对于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