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恋上大国医-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酷热的夜晚,看到这般温婉的画面,任何人都不免心旷神怡。

王孟英是个大名医,但他更是个男人。他情不自禁伸手拂了副她脸颊旁的湿发,挤出水珠。无双抬头轻轻地笑,凑上去在他面庞上点了一个柔柔的亲吻,低声说:“你忙你的吧,我就在旁边看着,不吵你。”
王孟英心里一片柔软舒适,便回头看书。

过了一会儿,她起身泡了杯凉茶,搁在他手边。王孟英一边喝茶一边整理医案,甭提有多惬意了。
无双又开始给他剥花生,走动两下,披件外衣,剪剪烛心……总之,就是不断弄点小动静出来。

王孟英本来就有点心动,现在她细碎的动静,时不时飘来的身体的幽香,那更是心猿意马。他再也忍不住,撂下笔,回头握住她胳膊,拉到怀里,抱着她不住地亲。

小双任他亲了一会儿,才稍稍推开他,“好啦,你不忙了,我可有些话要说。”
王孟英含含糊糊道:“说罢。”
“定宜,长大啦。上月她来了月事了。还傻乎乎的呢。”

王孟英一愣,终于抬起头来,笑了笑:“啊,是吗!”说着又有些踌躇,“她没了娘,秀宜也嫁了。得劳烦你教她了。”
“瞧你说的,你的女儿,难道不是我的女儿吗?我当然会好好教她。”
“我先谢你了。”他低声道。

“谢什么!我不要你谢。只是,她既然长大,可不能老捡别人的旧衣服穿了。女孩子都爱美,该给她买点鲜色的衣裳花儿什么的。”
“唔,很是……”

“以后你可得省一点了。买书、赊诊费都可以,但是上次那样给杨先生送礼,你必须斟酌斟酌。”
王孟英忽然笑起来,眼里带了些狡黠看着她,“我就知道,你要说这个。”

她当然不会以为自己能瞒过王孟英。她用脸颊摩挲他的下颌脖子,继续温柔说:“难道我说的不对么……我们娘儿几个,就都靠你啦……你这么聪明的人,还能不知道我的想法……”
男人深深吸一口气,翻身把妻子压住,漆黑眼眸里盛满了笑意,“知道了,以后不会了!但是现在,我们还是想些别的……”他埋下头去。

得到答应,她心中暗喜。
两人拥抱着躺在床上。
蜡烛灭了,月光照进屋子,若隐若现……

最后就是第三步的事情了:水滴石穿。男人一时痛快答应的事情,必须要有耐心去磨。她也明白,王孟英都一把年纪了,要大改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她的目标不高,买书什么的只要不太多,都可以。但两本以上,或者朋友间往来,则要控制。只要估摸着王孟英身上有钱,她就会各种名目,比如女儿买花啦,儿子买书啦,家里换床单啦,问他要,尽量不给他手里有太多钱。

王孟英自己也意识到问题,所以也乐意给,本来也是个大方的人。他生活简朴,除了买书,吃穿用度方面是很随便的。无双日如一日给他灌输吃穿用度才是最基本的生存。慢慢地,王孟英乱花钱的毛病改了一半,小双看已经达到预期,就不逼他了,以免反弹。

她的嫁妆还算丰厚,自己多年的积蓄,她都收起来,不让王孟英知道。将来国家大乱,她得预防。

这一场夫妻间的战争达到了双赢。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夫妻见的磨合不可避免,既然是开门过日子,谁家的马勺还不碰锅边哪啊~~只要用心,为对方着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爱~!

 

作者有话要说:各位不好意思,18号才刚考完司考,我还处于死去活来的状态




75

75、怀孕 。。。 
 
 

两夫妻和好后没几天,邵老夫人过世的消息传来。王孟英听到之后十分痛心,一连几日郁郁寡欢。

在王孟英传诸后世的医案中,像邵秋子母亲这种明明应该用寒凉的药,却被别的医生误诊错用了温补发散的药、结果病情加重甚至致死的例子很多。在王孟英医案一书中,居然就有191例类似的医案,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很多的医生都知道伤寒却不了解温病。

那么,到底什么是温病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医生不懂温病呢?

这,要从什么是伤寒谈起。

在清代以前,中医理论都是建立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伤寒论》大家都知道,这是东汉的医圣张仲景有感于自己家的亲人和周围的百姓,患伤寒死亡的很多,他搜集了当时能看到的医书,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写的一本书。

实际上,中医认为邪气一共有六种,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个火又叫热。这又叫六气,是正常大自然里边一种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如果出现了异常,我们就管它叫六淫,又叫外感六淫,他们会导致人体患病。

除了“寒”,其它几种邪气张仲景在《伤寒论》里也都论述了。大家可能发现,王孟英用的好多方子都是《伤寒论》的方子,这说明人家张仲景都写到了。但是张仲景没有把其它邪气单独拿出来再从头论述一遍,于是许多医家就此忽略。导致他们都认为一患外感病就是寒邪,就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温热的药来治疗,这就犯错误了。

据此,王孟英痛定思痛,研究了叶天士和吴又可两位前辈的医书,写成了著名的《温热经纬》,系统论证了温病的病因、病机、疗法。自此,他和叶天士、吴又可三人一脉相承,温病理论正式形成了。

他就拿着这本书到处去推广温病理论,对温病理论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赵周等老朋友觉得这是本好书,也到处推销。连石北涯也觉得好,带到了上海,这书立即在上海流行开来。当然,王孟英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在上海那么大。这以后再说。

*

邵老太太的死对王孟英的信心是很大的打击。
看官们肯定也有疑问,难道名医就不曾失手吗?就没有失败的病例?就没有个自我批评的过程?

这天天阴阴的,王孟英回到家里,坐在桌前翻书呢。跟无双有一搭没一搭说话。言语间,她直觉他心情不好,问怎么回事。

王孟英就说,他刚从一个患者家里回来。这个患者是个书商,染了外感热病,几天后开始说胡话,不睡觉。他的一个亲戚懂医,就使用了清热解毒的药。结果患者的烧退了,大便通了,但是出现了新毛病,就是忽然不说话了。他在床上正襟危坐,面色如常,两眼开阖自如,就是别人跟他说话,他毫无反应,就像没有听到一样。

他的家人吓坏了,四处打听好的医生。此时王孟英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大夫了,被请到了这个患者家里。他看到这个患者木偶一样坐着也觉得纳闷。一摸脉,发现脉象是左寸细数无伦,尺中微细如丝。
他心里明白了。这个人肾水下竭,真火即将飞散,已经无药可救。

赵菊斋和另一位许少卿先生也在,他们看到王孟英摇头,劝道:“您再试试看吧。他上有八十老父亲,下有一岁孩子,多可怜啊。”

王孟英长叹:“我真的是无能为力了。我刚刚从高家和孙家来,那两家的患者也是濒于死亡,加上这个,‘并此为三败证’,我一天之内都给碰到了,都是无法用药。我平生最不怕危重症,这是各位都知道的,但凡稍微有一丁点可能,我都不用你们催促,就动手了,但是这种情况确实无法措手,可叹啊!”

这么一说,熟悉他为人的赵菊斋也慨然长叹,无可奈何。
不多时,这个患者器衰力竭,溘然长逝。

众所周知,王孟英是个热心、善良的人,责任心非常强。给许子社、相简哉妻子等人治病时,那么棘手的杂症,只要有一点点希望,他都毫不犹豫地施以救治,全然不顾自己名声(相比之下赵菊斋可是为了面子,不敢治学生的妻子)。如今一天之内,他眼睁睁看着三个人死去,无能为力,该有多么痛心疾首,多么难过自责。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

无双笑了说:“原来也有半痴无能为力的病症?这可不多得。我还以为你无所不能呢。”
“我又不是神仙。哪里可能无所不能?”王孟英叹气道。

还有一个当官人家的女孩子,本来都许配出去了,但也患了失语症。开始只是心悸头晕,后来就不能起床了,然后就无法说话了。从京城回到杭州,找了很多医生治疗,都说是虚,就服用了很多补药,结果饭量也少了,痰涎也多了,怕风,小便少,大便秘结,月经推迟,白带多,□开裂。

等要王孟英来诊病的时候,也让王孟英吃了一惊,只见这位就是说一个字都异常困难,但是用笔写却没有问题,神智正常,这把王孟英也搞晕了,琢磨了半天,最后判断:“这应该是受到了惊吓发的病吧?”
女孩子点头,旁边丫环介绍,开始时是一个大花瓶掉到地上,她被吓了一跳。

王孟英就开了清热、舒络、涤痰、开郁的方子,服下去以后,各种症状都轻了,可是仍然说不出话。
王孟英也没有办法,在记录这则医案的时候说:“然余竟不能治之使语,殊深抱愧,录之以质高明”。

若干年后,在这本书再次出版的时候,王孟英已经又为这个女孩子治疗过一次,服用药物以后,她遍身发了疹子,而且还吐出了些痰,王孟英说这是毒邪外解了,再后来渐渐的能够说些话了,但是仍然没有记载她就此痊愈。

如此看来,名医也不是百发百中的。但更多的时候,是王孟英大胆排除其他医生的错误治疗方针(甚至错误认识来自患者),勇于承担,把患者从危急的病情中拯救回来。

*

成亲久了,王孟英发现无双是一个满脑子古灵精怪的人。这种古怪并不是平时为人处事怪异。而是她常常有些很奇怪的念头。

比如有一天,他外出回家,发现她蹲在树下,一边松土一边发愣。见他回来,也不起身迎接,忽然说:“现在是哪年了?”
“道光二十八年啊!”王孟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洋历是1849年了吧。”她轻轻说,又像在自言自语,忽然叹了口气,“一百年后,新中国要成了哦……然后再过三十多年,我就要出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