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第2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吃也罢,难啃也罢,赵兴倒也没有太过在乎。将来确保他争霸天下可以顺利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多出来的一千多年的军事、政治和科技常识,还有用强大的太祖建军治军思想武装起来的精锐战士。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句话真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军队本就出自于民,好比鱼儿和水的关系。没有了老百姓的滋养,任何一支军队都将难逃覆灭的命运。

已经覆灭的黄巾起义,就是最好的佐证。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是广大农民与豪强地主及封建国家的矛盾日益激化,所以爆发之初得到了老百姓的响应,可以说是深得人心。可是农民起义的劣根性在之后的军事行动之中暴露无遗,起义军走一处、抢一处、烧一处,不停地裹挟着更多地普通民众加入队伍,直接破坏了社会根基,强/奸了民意,渐渐地不得人心,最终被各地的官军捕杀消灭。

第94卷 第752节:侯成寻到庞令明 (37)

黄巾之乱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尽快平定战事,因此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之乱无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时机。但是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是官员,藉着在平定黄巾之乱时扩充的兵力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更为三国分立埋下祸根。

历史上,黄巾起义和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持续了前后二十多年。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要说谁从这场浩劫中受益最多,现在回过头看去,还是并州赵兴莫属……

第二九八章鲜卑魁头使歹计

狼居胥山下,新任的鲜卑大单于魁头,正一脸凶厉地看着几个部落族长,紧紧卧着刀柄的右手,轻微地颤动着。

“按你们的话说,魔鬼又一次降临到大草原之上了?”魁头询问匍匐在他面前的几个族长。

“尊敬的大单于,从目前死去的族人、马匹和牛羊来看,确实是魔鬼降临了,这一次魔鬼来的更加凶猛,如果再不想办法,只怕会给大鲜卑带来灭顶之灾!”一个族长不再顾忌魁头的威严,十分着急的回答。

“你们几个给我听好了!现在立即返回部落,带着你们的族人向南而去,以最快的速度越过长城,向并州、凉州、幽州等地的汉人发起攻击,将染病的马、牛、羊和族人的尸体遍布弹汗山下!”魁头像一只受了伤的野兽,发出凄厉的叫喊声。

“大单于,你不能这样做!我们的族人会全部死在南下的路上,或者死在比魔鬼还要可怕的赵剃头手上!”另外一个部落族长匍匐着前进几步,抱住了魁头的大腿,死活不可松开。

“好吧,你的大胆感动了我,尽管你的不敬已经让我恨不得抽出手中的弯刀!你们可以让挑选出一部分远离染病地区,最为健壮的族人随我们一起向北,撤到丁零以北(贝加尔湖附近),静静等待魔鬼向南进入汉人的领地,也许不用再等很多年,我们鲜卑人便可以再次越过长城,饮马黄河!”魁头做出了一些让步,总算没有将几个部落赶尽杀绝。

见几个部落族长还在犹豫,魁头终于不再忍耐,“呛啷”一声,抽出了手中的弯刀,用刀尖指着几人大骂:“你们这些眼光比老鼠还短浅的蠢货,难道非要拖累大鲜卑部落跟着你们一起去死吗?面对捉摸不定的魔鬼,你们谁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几个族长被魁头一阵骂,终于坚定了决心,于是纷纷起身准备告辞。“请魁头大单于不要忘记今天的诺言,善待我们留下的族人!”几位族长临走前同声说道。

第95卷 第753节:侯成寻到庞令明 (38)

“我魁头在这里以长生天的名义起誓,绝不负你们几个部落留下来的族人!”魁头举刀向天,发下重重地誓言。

鲜卑人口中的魔鬼,正是赵兴一直担心的大瘟疫!原本他估计在去年就会出现瘟疫爆发的状况,并且为此做了一些准备,结果预料中的局面并没有出现,反倒让众人觉得一向料事如神的将军,也有说话不准的时候,就像那个喊着“狼来了”的小孩。

然而这一次,魁头使用了一种近乎自杀的嫁祸方法,不惜牺牲几个部落的人口,也要将病菌带到汉人的领地,狼只怕真的要来了!

让我们再次以非常沉重的心情,认真审视和反思历史上这场华夏民族遭受的浩劫吧。

早在东汉之前,历代王朝都曾有关于瘟疫发生的记载。就算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太祖也曾写下过《送瘟神》这样的诗篇,可见瘟疫之祸的根深蒂固。由于华夏河山地处北温带和亚热带,是一个典型的季风多发国家,地处太平洋和欧亚大陆交接处,冬夏气温冷暖不均,气温变化很大,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非常容易引发各种流行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从几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献中,我们发现瘟疫仅仅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具体说来,实际上包括了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伤寒、伤寒、肺病、麻疯、疟疾、吸血虫病等多种具体疫病。

当时的人们,因为对于传染细菌没有认识,因此他们往往对瘟疫的具体类型分辨不清。根据古人的解释,所谓疫,就是指“民皆疾也”。意思是说,凡是能传染散播的病症都通称为“疫”。至于“瘟”,则是指烈性传染病,可以在禽畜动物与人之间相互感染。基于此,古时候,国人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

据历代文献记载,自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较大规模瘟疫竟达七百多次。到了汉代的时候,由于长期战乱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终于导致疫病的大规模流行。即使在西汉王朝“文景之治”的繁盛时期,也出现过“民大役死,棺贵”的悲惨景象。

从几个鲜卑部落族长向魁头报告的情况来看,这次的“魔鬼”属于那种可以在人畜之间交叉传染的烈性瘟病,一旦应对不当,大汉的北方只怕又要死亡数百上千万的人口。

想当年,匈奴人占据着大汉王朝的北部,这个恶邻便经常将染上病毒的马匹和牛羊尸体故意施放给汉军,待汉军染病后,其排泄物又通过老鼠及家畜向内地反复传播。武帝时期,年轻气盛、风华正茂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就是因为在远征匈奴人的途中不幸感染疫病,结果英年早逝,空留许多嗟叹。

第95卷 第754节:侯成寻到庞令明 (39)

以霍去病当时的年纪和身处骠骑将军高位所享受的待遇,一般的感冒发烧绝对不会夺去他的生命,那么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霍去病是被匈奴人的阴谋害死的。匈奴人打不过他,发现他比大将军卫青还要危险可怕,所以便故技重施,结果再次得手。

不过在另一方面,匈奴人虽然是“瘟疫”的制造者,但他们本身后来也成为了受害者。有资料表明,随后的一百多年间,匈奴各个部落也曾多次遭受瘟疫,导致人口锐减。后来,他们在汉王朝的打击下,势力急剧衰落,大部被迫向西迁徙,只留下彻底倒向汉王朝的南匈奴一小部分。而随着大部匈奴人的西迁,疫病也一路向西蔓延,乃至贯穿了整个亚欧大陆。

在公元2世纪后,这种瘟疫爆发于中亚,公元2至3世纪又传播到罗马。几百年后的公元6世纪,在中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北非以及整个欧洲,这种瘟疫又多次发作,对整个文明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霍去病以后,大汉帝国再也没有出现过璀璨夺目的抗匈英雄。直到灵帝时代,一位被称为赵骠姚的猛人横空出世,划过历史长空,屡次大破取代了匈奴人的鲜卑人。而这位猛人,便是我们的主角赵兴。

自从赵兴主政并州以来,每年冬天都会雷打不动地组织老百姓开展“全民卫生运动”,真是让许多的人不理解,甚至私下里议论赵兴好大喜功,有些劳民伤财。

尤其是赵兴组织了大量无业在家的妇女儿童,年复一年地生产那种奇怪的口罩,非得一层棉纱、一层黑灰色的碳粉缝制在一起,连续缝上七层才算合格。这东西也就华佗和医馆里的郎中偶尔用起过,犯得着每年都制作数百万个吗?

第二九九章弥天灾祸从天降

并州北部的朔方郡,如今成了黄轩族的乐土。镇北将军是个遵诺守信的人,当初几个部落合并时答应的好处,一个也没有落下,全部在这两年里兑现。

原来的羌人,现在的黄轩人,他们对于农耕并不在行,以前占据着上郡大片的土地,也没有折腾出多少粮食。相反地,他们天生就愿意和牛羊马匹为伍,在畜牧方面有着类似于本能的热情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于是赵兴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将他们一起迁徙到了水草丰美的河朔地区,这里极为适合放养马匹。

如今,在朔方郡的临戎、广牧、沃野等地区,都修建起了高大坚固的城池,里面有着成排成排的马厩和牛圈羊圈,到了冬天来临时,原本在外游牧的黄轩人便会赶着牛、马、羊进入几座城池,在温暖结实的房屋内度过严寒的冬天,再也不用担心牲畜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冻死许多。

第95卷 第755节:侯成寻到庞令明 (40)

赵兴让人设计修建的马厩羊圈很有特点,地底下和墙壁中间都埋着管道,可以通过燃烧煤石取暖。如今并州各地的煤石矿产量惊人,足够全州百姓平日里烧水做饭和冬天里取暖,真是个好东西。

每年到了冬天,城池里面都储藏了充足的粮食和草料,足够人畜过冬之用。黄轩族的各家各户,只需要向城里的官府衙门上报今年准备出售牲畜的数目,需要购买的各项物品,然后坐在家中等着官府来人将牛、马、羊牵走,同时送来自己订购的盐巴、烧酒、药材和布匹。

如果交易结束之后还有剩余的财富,黄轩族人则可以选择接受官府开出的票据、金银或者长河大曲。绝大多数人选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