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主宰江山-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记在心里,目前紧要,是做好当下。”
    谨慎的劝诫了诸人一句,顾同又把话题引到当今局势之上。
    “诸位,当今之世,女真人做主中原,赵宋朝廷偏隅江南之地,西北党项世代据之,西域故地,契丹余孽,建国称帝,北部草原,蒙古、乃蛮两大部落称王称霸,可是,相信用不了多久时间,蒙古人会战胜乃蛮,霸取草原,成为一股新兴势力!”
    “天下大势,纷纷攘攘,南宋和女真人,自绍兴盟约之后,看似平静了几十年,但是,女真人一日不曾忘吞灭南宋,赵宋朝廷,也怀有收复失地之志,战争,在韩侂胄这些野心家的推动下,一定不会太远了,之前我说,韩侂胄被加封为平章军国政事之后,总揽南宋朝廷政局军事,令出于韩太师,臣不知有宁宗,韩侂胄为了留名青史,已经启用主战派的将领,开始在江南布局,北伐,多则两三年,少则一两年,一定会爆发。”
    “南宋举国之力北伐,不管他的本意如何,终究是好的,可是,却是时机不对,现在大金,金主完颜璟还算得上圣明,在位几十年时间,励精图治,在北地笼络了不少人心,而且女真人的军力相当强悍,比之南宋,胜之多多,而南宋一方,将兵承平太久,武备废弛,根本不具有多少战斗力,而韩侂胄又不能任用贤臣能将训练将士,启用之辈,皆是他亲近之辈,苏师旦、吴曦这些人不是庸碌就是心怀异志,这场北伐,注定要以失败手笔!”
    回想了一下历史上的那场‘开禧北伐’的过程和结局,顾同一叹,可是之后,有目光如炬的看向诸人,朗声说道:“南宋的北伐,看似是鸡蛋碰石头,但是,对于咱们来说,正是一场绝妙时机。”
    “此话怎讲?”赵秉文不通军旅之事,还没有看出来此种关联。
    顾同耐心解释道:“南宋举国北伐,女真人定然会调兵遣将在秦岭淮河一线,南宋将士,就是在没有战斗力,也能牵制女真人一些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中原腹地空旷,咱们只要从三晋之地,东出太行,西进潼关,南下江淮,攻占中原腹地,在于宋军联手,夹击女真将士,女真人腹背受敌,我就不信,他还能插着翅膀飞走!中原的手,关中在望,只要机会得当,这北地中国,还不是案上之鱼,任我等宰割?”
    当然,有些话顾同没有讲出来,比如蒙古人在这盘棋局中会扮演何种作用,又比如,山东红袄军应该如何利用,再又如,南宋北伐之时,蜀地吴曦叛宋归金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因为牵扯到了一些不光明的地方,所以顾同没有全部抖落出来,只是点到为止的说了几句,也算是为新加入到这个集团之中的赵秉文、王修几人鼓励打气。
    听顾同精辟的将天下大势分析的如此精妙,赵秉文、王修、郝天挺还有罗通等一干将领,纷纷感到前路一片光明,只要跟着顾同,未来河山,天下之大,自己也能取一瓢水饮之。
    
    第192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上)
    
    对于野心或者说理想、目标之类的东西,顾同向来认定了就不会再轻易的发生转移。
    不管前路再多艰难,他也不会。
    女真人也罢,赵宋朝廷也好,每一个朝代的存在,都有各自运行的意义所在,可是,在他看来,如果这个朝廷,这个王朝,执政者不能给民众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民众漂流时所,时有战乱,社会****不安,那这样的朝廷众将行将腐朽。
    怀有夺取天下之志,不为其他,只为生活在水热火热之中的万千黎民百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灭之后,五代十国,两宋又与塞北三朝鼎立,这种局面,存在了几百年,是时候做一个改变,顾同也明白,自己若是不能把握住机会,那么给这种局面带来改变的就一定会是蒙古人。
    蒙古人的野蛮和愚昧,并不能给这个民族带来多少改变,相反,历史上大元建国,分民四等,残酷的剥削、压迫汉族和南方其他民族,一个野蛮的民族统治向来文明、教化传国的国土,这本来就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无怪乎南宋灭亡之后,历代史家,皆为之哀叹!
    这不是在为一个王朝的覆灭哀叹,这是为了汉文化的传承中断哀叹。
    这不是为了一个皇帝的下台痛心疾首,而是为了万千民众的水深火热而生出的不忍之心。
    既然来到了这个大时代,那么注定,自己就应该背负一些东西,执着的去追求,去改变,阻止那些不幸、灾难、苦痛的发生!
    “大人有救民于水火之心,那么就该认识到,实力积攒之重要,余观北地,唯有三晋之地,乃是成大事之基业,冀鲁豫之地,战乱连年,加上黄河时常泛滥,民生凋敝,中原不堪重负,再看关中,三秦之地,本是帝王基业,奈何唐灭之后,长安城毁于一旦,加上关中又与宋和西夏接壤,女真在此,布置了太多兵力,就算是有心举事,可是其中牵扯,却也过多,三晋之地,却没有这么多的不利,相反,太行山天险,很好的阻挡了战乱,晋地自成一脉,经济发展,居于北地之首,民间殷实,可为成大业之根本,晋地矿藏众多,盐铁自古以来皆是国之命脉,若能得之,大业何愁不成?”
    郝天挺在众人畅所欲谈之际,振聋发聩的说出了自己对于顾氏集团发展的一番认识,那就是立足三晋,北望中原,西得陇蜀,再看江南。
    文人往往都是厚黑的,别看表面,一个个儒雅,可是度量之中,乾坤却也是最多。
    郝天挺才为顾同出谋划策完毕,王修就迫不及待的补充说道:“晋地之财,附之以秦地之兵,再得中原之民,依靠北地草原,练就一支精兵,十万铁骑,直踏中都,妙、妙、妙啊!”
    王修拍手称赞,只觉得未来一片光明,只要不出意外,十年之内,一旦资本奠定,那么这江山之上,又何愁不能留下自己的一番指点?
    郝天挺和王修的一番分析,也让众人更加坚定了追随顾同,举大事、成大业的目标,是啊,依托着这么好的契机,若是不能做出一番事业,那么可就真的是岁月蹉跎了。
    顾同看着这一切,不知道该怎么言说自己的幸运,再来晋地之前,他从来都是想着依托关中,联络南宋,以取中原,不过现在,女真人给了他一个更好的机会,不仅较少了风险,更加让他得到了许多有利条件。
    之前郝天挺和王修言语之中都有提及到的晋地财力、矿藏、交通之便,这些是成大业之基本,但在顾同看来,晋地更加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人才优势。
    辽金建国,虽是异族统治,可是朝廷之中,不乏汉族文臣武将,遍观这些人,可以发现一点,那就是晋地籍贯的人最多!
    三晋之地,人才济济从,不仅仅在于晋地很少有战乱,经济发展作为支撑,更加在于,晋民对于教育的重视。
    所以这才出现了郝天挺、王修、王中立乃至之后的元好问这些文坛大儒。
    有资料曾经统计,辽金元三代,晋地所中进士,乃是其他各地远远不能比及的一个数,这里,也能看得到三晋之地,是如何的重要。
    除了人才,再就是晋北拥有的地理优势,接近草原,可以练就一支骑兵,从而避免像南宋那样马匹困难、骑兵难以建设的困局。
    局势大好,不能不珍惜这得之不来的机遇,顾同不能坐以待毙,等着女真人发现然后见自己调离或者是倾巢覆灭,他必须尽快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不惧怕一切意外,一切未尽的可能和插曲。
    而想要长久的发展,人才培养则又显得致关重要。
    现在军中,讲武堂的传统已经被定了下来,大有发展成为一所军事学校的趋势,这是神武军的传统,不仅为神武军培养了上千的基层军事骨干,而且也为自己能够牢牢掌握这支军队提供了一个保障。
    要知道,神武军可没有什么忠君的思想,就算是提倡忠义,那也是对顾同绝对的效忠,对国家民族的效忠!
    武将军事上有讲武堂,文臣治隶却一直是顾氏集团发展的一块短板所在。
    以前的时候,这块短板的作用和影响可能并不怎么明显,可是自从顾同在西京路掀起吏治风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手中,竟然‘无人可用’。
    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士集团,所以顾同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把完颜慧的一些余党留了下来,继续委以职责,因为人才不足,所以对于好多当官不能为民的下属,顾同不能驱除,只得保持现状,可是这些东西,往往会形成溃堤的作用,譬如附彙圆涣粢猓赡苊鹜鼍突嵋虼硕稹
    既然要举大事,就不能给自己身上留这样的一个定时炸弹,以前的时候,确实没有办法,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现在,有赵秉文、有王修、有郝天挺这些能够代表北地儒士阶层的人,还愁人才不够?
    “诸位先生,我这里还有一事相求,劳烦诸位,一定要帮助文和!”
    顾同言真意切,句句真诚,只让赵秉文三人重视不已。
    只听赵秉文问道:“敢问大人,是何事情?若是能用到我们这三把老骨头,定当奋力为之!”
    听了赵秉文保证,顾同心中一阵欣喜,又言说道:“西京目前正在整顿吏治,可是因为人手不够的原因,对于一些人浮于事的状况,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已,只能让那些庸官继续留任,但是我也知道,要是长此以往,这终将会成为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我想能否借三位先生的人脉,在西京兴办一所学堂,就像朱熹朱老夫子的岳麓书院一样,教书育人,为国家、为民族、为未来百年大业,教育人才。”
    赵秉文几人还以为是什么事情让顾同这样的束手无策,现在一听,原来是为人才犯愁,心中稍感踏实之余,又对顾同的这番未雨绸缪感到欣喜!
    “大人能够想到这么长远,实乃是我等之福,人生能够得遇明主,更是一大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