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仓鼠劫-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可收留一个敌国奸细,坏我大事?〃 
  
秦王政对姚贾这番话,既相信,又不全信,但是,他头脑中的韩非的形象却不知不觉地蒙上了一层阴影。   
秦王政正狐疑不决,李斯又来到了咸阳宫。他见秦王政双眉紧锁,知道正为韩非事犯疑,便故作不知地问:〃大王因何事烦恼?〃   
秦王政便把姚贾的劾奏向李斯说了一遍,并用探询的口吻说:〃卿与韩非为同窗,你以为此人如何?〃   
李斯道:〃我知韩非,韩非也知我。若论韩非其文,堪称上乘,其《 五蠹 》、《 孤愤 》大王早已读过,勿庸赘述,若论韩非其人,臣却不敢妄说,恐有不义之嫌。〃   

〃但说无妨!〃   
李斯仍面有难色。他见秦王正以咄咄逼人的目光注视着他,故意低头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叹了口气,说:〃韩非其人,不足道也!他性情狭隘,嫉贤害能,对人也是以邻为壑。昔时臣与他从师于荀卿,臣视他为知己,他却暗怀心腹事,不肯吐真言。由此观之,他此番来秦,也未必出以真心,对大王未必真心依附。其身在秦而心在韩也未可知!〃 
  
〃你是说他为人奸诈,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臣以为如此。〃李斯点了点头。   
此时,秦王政的眉宇间已拧成了个疙瘩,愤然道:〃如此说来,寡人看错了人?〃   
李斯没有应声,他只是注视着秦王政的神情,倾听着秦王政的决断。   
忽然,秦王政雷霆大作:〃来人,将韩非下狱拘问!〃   
听到这一决定,李斯暗自得意。他庆幸自己的高明,神采飞扬地离开了咸阳宫。   
秦王政的一道诏令将座上宾的韩非打成阶下囚。这一骤然变故,使韩非猝不及防,他甚至没闹清是怎么回事,便被押入狱中。   
惊魂始定之后,韩非想到了他的怨敌姚贾。他想,一定是姚贾进行报复,在秦王面前进行诬陷,他很后悔自己前些时候谏阻封赏姚贾的上书。自己刚刚来秦,立足未稳,何必多言多语,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俗话云,除恶务尽。我既未能参倒姚贾,今日被其所害,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韩非却不甘如此。他的宏图大志还未实现,他还想在秦国干一番事业!他也认为秦王是一时听信了谗言,草率地作出了决定,只要讲明真情,秦王会回心转意的。于是,他向狱卒要来笔墨,撕下一块锦袍,写道:〃臣自入秦,备受恩遇,多有封赏,臣铭记于心,没齿难忘,誓效死以报。今有小人诬构,使臣身陷囹圄,冤哉痛哉!大王独不念臣恭献混一之策乎?独不记法、术、势之论乎?此皆臣肺腑之言,一片忠心,苍天可鉴,望大王明察,勿为妖言所惑……〃 
  
韩非写罢,将身上所带的一些〃半两〃铜钱送给狱卒,托他将此信带出狱外,设法交给李斯,请李斯代为呈上。同时,又解下腰间系着的写有〃永〃字的青石片,也托狱卒转交。他让狱卒捎话给李斯,请他念及同窗之好,速速前来解救。 
  
韩非身在异乡,举目无亲,所知者唯有李斯,他相信李斯其人,相信他们的友情。   
韩非的上书捎出以后,心里踏实了。眼前似乎出现了希望之光。然而使韩非大为失望且惊愕不已的是:他没有等来解救之人,却等来了一壶毒酒!   
这是李斯派人送来的。原来,李斯见到狱卒辗转捎来的上书之后,唯恐秦王反悔,所以没有上呈秦王,而是再次请求秦王当机立断,斩草除根。秦王政听信了李斯的话,下令将韩非处死,李斯于是马上令人准备了毒酒,送到狱中! 
  
韩非见到御赐毒酒,顿时天旋地转,思维一片混乱。他问自己:难道就这样了却此生吗?早知如此,何必来秦!   
然而,他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只能饮下这壶毒酒。   
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来,仰天长叹:苍天啊,何以摧折贤良!公理啊,何以颠倒至此!李斯学弟,何不前来救我?……他呼喊着,踉跄着,不多时便仆倒在地,殷红的鲜血从嘴角上溢出…… 
  
韩非服毒自杀后,秦王政忽觉韩非之罪尚无证据,将其下狱有失草率,便下诏赦免韩非,但可惜的是,诏书传至狱中,一代才子却含着奇冤草草结束了生命。这一年,他四十二岁。 
  
韩非的死讯传来之时,李斯正在自家的厅堂里悠然闲坐。他拿出当年韩非送给他的佩玉,与自己赠给韩非的那片写着〃永〃字的青石片一起,端详良久,他冷冷一笑,喃喃自语道:〃世上哪有永不改变之事、永不改变之情?因时而更,因利而变也!〃 
  
说罢,李斯将那佩玉和青石片掷于石阶之上,这两件友谊的信物顿时被摔得粉碎!  
第八章横扫六合   
一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这是第三次攻赵。其兵力部署是:   
南路军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北路军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王翦任秦军统帅。   
面对秦军的来势汹汹,赵王迁并不怎么慌乱,因为他身边尚有将军李牧在,宜安之战中,就是这位能征善战名扬于时的大将为赵国建树了奇功。   
但是,赵王迁也有些忧虑。因为这一年赵国发生了旱灾,农田受灾面甚大,有的地方庄稼枯死,颗粒难收。此外,国内形势也不够稳定,人心惶惶。鉴于这种情况,赵王迁要求李牧尽量实施强有力的反攻,争取首战即胜,不要把战事拖得太久。 
  
赵王迁本是个平庸无能的君王。他要李牧速战速决,是怕战事拖久了粮草难以接济,聚粮太急则有可能诱发动乱,影响君位的巩固。   
李牧对赵王的意图心领神会,他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南面之敌。   
激战在赵国境内一片开阔的地上开始了。李牧临阵不惊,指挥若定,先给番吾秦军以沉重的打击,接着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尔后,立即回师南进,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的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的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三次进攻宣告失败。 
  
消息传来,秦王政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赵军竟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李牧竟有如此高明的指挥之才。为扭转败局,秦王政召文武近臣聚集咸阳宫,商议对策。   
此时,大将王翦已应召回咸阳,所率秦军已退回秦国境内,陈兵以待。王翦并不把此次失败看得过于严重,对最终战胜赵军仍充满信心。他向秦王政禀报说,秦军退回秦国境内是因赵军来势凶猛,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才停止进攻的,并不能看作是一次失败,而是一次战略上退却。因双方尚未进行大规模交战,秦军损失很小。 
  
他不赞同有的大臣的悲观论调,认为可一战而定胜负。李牧确非寻常之将,但其部卒却远不是个个骁勇。特别是,赵国全国大饥,国力不强,民心不稳,赵军缺乏充足的粮草储备,损失的兵力也难以得到补充。赵军久暴于外,必定将乏兵疲,难以持久。而秦军则后备充实,补给及时,完全可以通过战略相持拖垮赵军,待赵军疲惫,可击其惰归,一举而战胜之。 
  
听罢王翦这一番分析,秦王政的沮丧情绪为之一扫。他觉得王翦的话也很有道理:此战未毕,何以言败?   
接着,秦王政又征询如何破赵。尉缭道:〃大凡取胜策略,不外乎道胜、威胜、力胜三种。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为道胜;审法制,明赏罚,使民有必战之心为威胜;破军杀将,溃众夺地,成功而返为力胜。如今赵军正当锐势,又有良将统帅,不可力胜,道胜可也。〃 
  
秦王问:〃何以道胜?〃   
尉缭道:〃赵军暴师日久,难以支持,易人心涣散,必将寻求外援,我可派人阻止其与他国联盟形成合力,同时再从赵军内部瓦解之,使其士气丧失,即可战而胜之。〃   
秦王道:〃好主意!卿料敌如神,知彼知己,真兵家也!〃   
李斯接着说道:〃方才尉缭所言极是,臣以为,赵国寻求外援之国,定是齐国。〃   
秦王政道:〃何以言之?〃   
李斯道:〃当今天下,魏、楚已弱,燕、赵又结怨,韩国自身难保,赵舍齐无以为援。齐王建继位三十多年来,我与三晋、楚、燕交战连绵,齐因远在东方,与秦没有共同边界,故独能保存实力,由是观之,赵欲联齐,势在必然。〃 
  
秦王政道:〃当年我与赵战于长平,曾向齐请求援助军粮,齐之谋臣周子曾向齐王进谏说,赵与齐、楚,犹齿之有唇,唇亡齿寒,力主积极援赵。齐王未能应允。此后诸侯多次联合图我,齐国也未参与其中,如此看来赵国岂会再度联齐?〃 
  
李斯道:〃当年齐国不肯与赵联合,是为了讨好秦国,保存自己,而今,我并吞六国之志已昭然于世,齐国自知难以幸免,必急于寻求盟友,以求苟延残喘,这样,赵欲联齐,齐必应允。〃
秦王政以为然。又问:〃既如此,当为之奈何?〃   
李斯道:〃仍可采取我既定策略:重金贿赂权臣,离间赵、齐关系!〃   
秦王政道:〃好!〃   
王翦因深感军事打击一时难以取胜,对此计策也极为赞同。他又提出,李牧乃赵军统帅,李牧不除,赵军仍难战胜,可使用离间之计,假赵王之手除掉李牧,这样,赵军将不战自溃,赵国唾手可得。 
  
秦王政认为此计甚好,便与群臣商定,派使臣携重金同时前往赵、齐二国,进行游说和间谍活动。这样,与军事进攻相伴随,在一条听不见刀枪之声、看不到血肉厮杀的无形战线上,秦国又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按照秦王政的部署,姚贾出使齐国,游说齐国拒绝与赵联合;李斯和淳于越前往赵国,瓦解和削弱赵国的军事力量。   
自打韩非被迫自杀以后,淳于越对李斯很有些看法。因为他听人说,韩非之死与李斯有关,是李斯害死了韩非。淳于越尽管无法证实这消息是否可靠,但心中仍然气愤难平。他觉得李斯太无情义,全然不顾及同窗好友的情面。因此,当他得知秦王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