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牧唐-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高宗时,由宫城北门玄武门禁军发展而来的北衙禁军开始兴起,逐渐取代南衙请卫的职能。南衙诸卫则由于府兵制的废弃,逐渐成为闲司,其长官大将军、将军也变为武官升迁的官阶,不再拥有实际职权。
最先设置的北衙禁军是左右羽林军,玄宗时设左右龙武军,肃宗时又设左右神武军,以上称为北衙六军,各设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三人统率。唐代宗时再以神策军列入北衙禁军行列,德宗以宦官任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统率,因此神策军势力迅速发展,凌驾于北衙六军之上。唐代后期,北衙六军的大将军、将军等职也逐渐成为武官迁转的官阶,实际并无兵权。
唐代的地方行政系统,在唐代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到唐代中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同时出现了新的二级行政区——府。
州的长官为刺史,其下属僚佐主要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上佐指长史、司马,没有具体职事,辅佐刺史处理州事,但又往往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因此唐代后期的中、下州一般都不置上佐之职。判司指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参军,与朝廷尚书省六部相对应,具体分管州的官吏考课、礼仪、赋税、仓库、户口、驿传、刑狱和工程水利筹各个方面的事务。录事参军则负责监察举劾本州六曹官吏,相当于朝廷御史台与尚书左右丞的职责。此外,唐代的州级官员还有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等,分别负责学校、医药与市场交易。
唐代县的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主薄和县尉,作为主要僚佐。县丞是县令的副手,相当于州上佐;主薄负责勾检稽失,监察官吏,相当于州录事参军;县尉负责管辖诸曹吏员、追捕盗贼,相当于州判司。唐代最盛的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全国有府州三百二十八个,县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可见唐代地方官吏系统的庞大。
随着时间的发展,唐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府与道的出现。唐代把京都和曾作为陪都的州,为显示其地位的重要而称为府。府的设官与州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其长官改称尹,副长官改称少尹等。此外,在边疆地区还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区域,都护府的设官也与州相同,仅其长官称为都护与副都护。
道在唐代前期,是一种监察区。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因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访使巡视,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开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又因十道分为十五道,置十五采访使,检查如汉刺史之职”。唐代后期,道的长官观察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拥有军权,权力更大,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镇。各个方镇管辖的行政区域也称为道,这样的道到唐宪宗元和时有四十七个。正如宋人洪迈指出:“唐世于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采访处置使,治于所部之大郡。既又改为观察使,其有戎旅之地,即置节度使。分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但令访察善恶,举其大纲。然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郡府,权势不胜其重。”道的长官的下属,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一大批幕职官员。
唐代沿袭隋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唐代的品级与散官还与官员服饰等级制度相联系。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同时,唐代高级官员都有一个表示其身份的鱼符,以袋盛之,称为“鱼袋”。三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金饰之,称为金鱼袋。五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银饰之,称为银鱼袋。
唐承隋制,文武官员均可授勋官,共有十二级。按照规定,勋官可以与相应品级的公卿大臣处于同等班位。但实际上由于授勋过多,动以万计,因此无职事的勋官实际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仅仅成为一种授予的官员荣誉称号。





作品相关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线索
 更新时间:201072 18:32:35 本章字数:3253

中国古代史社会经济的发展线索
(1)生产工具与技术:
一、元谋人和北京人已学会制造打制石器和使用天然火。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为“旧石器时代文化”。
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会在小件器物上磨光钻孔,已懂得人工取火。
三、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四、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相当高,有抛光﹑雕刻等技术。
五、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商朝青铜器不仅形制雄伟,而且工艺精湛,早期就出现了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
商朝的玉雕,利用天然色彩与分层,雕出动物的不同形体和部位。
六、西周晚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器。
七、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八、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铁农具式样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都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耧车(是一种畜力条播机,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操作更为灵活方便的一牛挽犁牛耕法,也开始出现。耕作﹑管理技术进步较快。西汉时,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等,每亩增产一斛以上。农学家氾胜总结出著名的区种法。人们还学会了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汉水流域还出现了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九、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后来还传到南方。
十、隋唐时期:创造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
北宋时候,农业技术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农民使用适于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的犁铧。为解决耕牛不足的困难,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作物推广:
一、原始社会: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掌握了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
二、夏﹑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后来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也有记载。
三、两汉时,稻麦种植推广。农作物除了粟﹑黍等主要品种以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北方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南方普遍种稻。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东汉时,已有了双季稻,桑麻种植扩大,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
四、隋唐时期,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唐朝时,广泛种植茶树。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五、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普遍种植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
六、北宋时,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水稻良种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
七、元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已遍及南方。西瓜﹑茼蒿等引入。
八、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外国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使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3)兴修水利
一、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用两根木杆组成,一根竖在河边或井边,另一根横挂在直木顶上,一端系一大石,另一端用长绳挂上水桶,用杠杆原理来汲水灌田)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时期魏国修筑的西门豹渠,秦国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修的郑国渠,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二、秦朝时,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下令兴修灵渠,以沟通湘水和离水(今漓江),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灵渠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河之一。
三、两汉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漕渠﹑六辅渠﹑白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制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则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新疆一带的灌溉工程。从山坡上直到田地里挖成一连串的井,再把井底挖空,连成暗沟把山上融化的雪水和地下水引来浇灌田地。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坎儿井的建造技术,最早为西汉修建龙首渠时所采用,后来随同西汉政府在新疆屯田而传入。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它适合土质松软﹑不易修渠地区的农田灌溉。)。针对黄河泛滥,汉武帝﹑汉明帝等,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取得良好效果。
四、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