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道之平步青云-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抬起头来看着林辰暮,结结巴巴地问道:“林,林书记,这,这都是,都是真的?”
他的这番表现,令一旁的黄国斌心里更是像猫抓了一般难受,对改制方案的内容就更好奇了。
林辰暮点了点头,沉声说道:“我们要做的改制,并不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细枝末节的调整和修订,而是要因地制宜地打造一个雄踞西部,集生产和研发于一体,在国际国内的定价机制中都有影响力的钢铁城。”
黄国斌一听这话,浑身不由就是一震,险些把茶几上茶杯给打翻在地。他是搞技术出身的,当然知道林辰暮嘴中所说的钢铁城意味着什么。放眼国内,敢称钢铁城的,也不外乎就那么寥寥几个,而且个个在国际上都叫得响名头。
细数这些地方,能够成功,也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比如说历史积淀、矿产资源、地理位置、交通配套、中央财政支持等等,许多成功是无法复制的。林书记凭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口气?是少不经事?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那这一百多亿的资金从哪儿来?”提及这个天文数字的时候,阎伟斌只觉得自己的声音都有些微微颤抖,天呐,刚开始看到的时候,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百六十多个亿,如果坐在自己面前的不是高新区的一把手,他真会以为别人在开玩笑。
“多少?”黄国斌一听也吓了一大跳,还以为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可看阎伟斌那丝毫不像是作伪的表情,甚至眼睛里都快要冒出精光来的样子,看林辰暮的眼神就有些不一样了。对他来说,有了一百多亿,就算并不一定能打造出一个钢铁城,也足够建设一个大型的钢铁集团公司了。而他们之前所担心的各种问题,几乎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时间,他的心里就好像烧了一团火!
“资金的事,你们就不用管了。”林辰暮淡淡地说道:“你们只管做好厂里的工作就行了。过几天香港国兴集团的人会过来商谈具体事宜,你们可千万别给我搞砸了。”
阎伟斌听到林辰暮郑重其事的话语,马上放下茶杯表忠心道:“林书记您放心,我回去之后马上就召开动员大会,部署相关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林辰暮微微笑了,“那就好,我就试目以待了。”
见林辰暮笑得欢畅,阎伟斌就觉得自己满心的激动兴奋。

第38卷 第二百三十五章 暗流涌动

乔瑞华默默喝着茶水,听着杨卫国的慷慨陈词,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如果说自己刚来时,还能在柯正平、邓全忠、贺国洪等人的帮助下,和杨卫国分庭抗争,丝毫不落下风,可随着几次出击的失利,尤其是西交会期间蔡元峰的到来,风向渐渐就有些变了。以前许多保持中立的常委,慢慢有向杨卫国靠拢的迹象,就连他最铁杆的邓全忠也有些令人琢磨不透了,甚至在好几次常委会上,不顾自己的眼色,硬生生地保持了沉默。
而书记碰头会,他就更没有什么话语权。
书记碰头会没有一定的程式,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周期,只要是书记觉得有要事要商量,随时都可以开,如果讨论干部问题就增加一个组织部长参加。而在许多事情上,“书记碰头会”是最核心的、最权威的,只有“书记碰头会”形成了“一致意见”才会拿到常委会上去研究讨论。
杨卫国就经常利用书记碰头会将他压得死死的,根本就没有还击之力。就拿今天的书记碰头会来说,乔瑞华提出的“村村通工程”,就遭到了杨卫国毫不客气的质疑。
拿杨卫国的话来说,“村村通”是好事,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武溪目前动工的大项目多,不论是高速公路,还是新机场建设,虽然有一定的中央财政和省上拨款,但大头还是要武溪自行筹集。在资金压力极大的情况下搞村村通是不现实的。要搞,也要等几年后财政资金有余力之后。
对于这点,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支持,事情就算是盖棺定论了。
现在,乔瑞华有些理解,为什么自己下来之前老板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自己,要小心杨卫国这个人。除了一把手先天的优势之外,杨卫国这个人,心思细密,手段老到,加之背景也很强硬,确实不好对付。他就好比是无孔不入的水银,只要有一丝缝隙,就慢慢往里面渗透,等你发现时,已经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
而杨卫国现在所说的,是关于提拔云山区区委书记于寒安担任市长助理的。虽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乔瑞华脑海里顿时还是浮现出了于寒安那身板瘦削、面色鹜黑、满脸皱纹的身影。
这个人乔瑞华有一定的了解。他虽然比不了南桥区区委书记陈天桥,在武溪也算是个老牌的区委书记了,不贪财不好色,几乎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甚至烟酒都不沾,在官员里根本就是个另类。衣着也非常随便,夏天一件白衬衫。冬天一件军大衣,几十年如一日。
可就这么一个人,却一直都不太招领导待见。有人说他太无趣,又不懂得揣摩上意,因此难讨领导欢心。也有人说他就是个好好先生,在云山区当区委书记,却没什么魄力,几乎完全被架空,任期内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不被撤换就算烧高香了。
乔瑞华就很有些纳闷了,杨卫国为什么就要提拔这么一个人呢?市长助理,虽说比起副市长来说还相差甚远,可却也算是一只脚迈入市领导行列了,如果运作得当,又有人助力,成为真正的市领导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难道说,杨卫国此举,只是为了让于寒安挪窝?
乔瑞华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水有些凉了,涩涩的苦,心里却更苦。
即便洞悉了杨卫国的盘算,他也无能为力,在人事任命上,市委书记原本就有先天的优势,何况,即便是有柯正平的支持,他在书记碰头会上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杨卫国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又岂会将这个提案抛出来?
一旦书记碰头会上通过了,常委会上还会有阻力吗?如果是以前,他还有狙击一下的心思,就算于事无补,也让杨卫国不那么好受。可现在心思也淡了。而杨卫国把控了人事任免权,就能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实力,也会让更多看到希望的人趋之若鹜地往他身边挤,如此循环下去,以后哪里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可自己,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一时间,乔瑞华有些迷茫了,甚至心头涌起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武溪,真是自己仕途中的滑铁卢吗?
……
结束了同林辰暮的通话,杨卫国坐在沙发上怔怔出神,这段日子,心里不知道怎的,一直很浮躁。
林辰暮在电话里,详尽汇报了东江钢铁厂改制的工作。这几天,林辰暮几乎全都扑在东江钢铁厂,其他工作几乎都交给唐凝和苏昌志负责,有什么必须要他亲自处理的文件,也是由专人送去钢铁厂给他审阅,可谓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可杨卫国却莫名的就有些担心。一百六十多亿的大手笔,就算杨卫国都觉得诚惶诚恐的,不得不再三考虑,细细琢磨,何况一个高新区?
想法是很好,方案看起来也很完美,挑不出什么毛病,可杨卫国却始终觉得有些隐隐的不安。项目越大,方方面面的环节就越容易出问题,况且近百亿的投入,高新区为了筹集这么大一笔资金就连办公大楼都要卖了,万一资金链断了,整个高新区的财政都会被拖垮。
按理说,依照高新区目前的情况来说,解决东江钢铁厂的问题有很多方法,根本用不着铤而走险,选择这一种最激进的方式。在杨卫国看来,这和林辰暮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从进入官场后,因为各方面的缘故,他一直都顺风顺水的,没跌过什么跟斗,以至于行为做事越来越理想化,从而忽略了各种潜在的危机。
杨卫国记得,自己外放之前,姜老以前曾经对他说过:这个社会,最容易当的是领导干部,最容易犯错的是领导干部,最不容易提拔的是领导干部,最容易下台和最不容易下台的也是领导干部。所以不管占了哪个位子都一定要珍惜,因为这些位子不管大小,每一个位子时时都有无数只眼睛在盯着,在盼着,每一个位子其实都既危如累卵来之不易。
因此,杨卫国也不希望林辰暮去轻易犯险,年轻人有冲劲儿是好事,可一旦失误,被人拿捏着把柄,对于今后的发展是很受影响的。他杨卫国可以出事,林辰暮却不能出事。
杨卫国就考虑,是不是应该和林辰暮谈谈,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随即被拧开,傅泽平就神色凝重地走了进来。
“呵呵,泽平市长啊,今天怎么有空过来?”杨卫国就笑呵呵地起身迎接道。虽然在小范围内,他和傅泽平也就一些问题发生了分歧,但总体来说,两人还是处于蜜月期的合作伙伴。武溪势力纷杂,没有谁能够有绝对的优势和话语权,不合作,就难以应对其他势力的挑衅。
傅泽平却没有寒暄,而是在沙发上坐了下来,欲言又止的。谢靖似乎也看出他有要紧事,倒了两杯热茶后,极快地退了出去。
门关上之后,傅泽平才不无紧张地问道:“杨书记,你听说了吧?”
“听说什么?”杨卫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傅泽平焦急地说道:“我听说,在前不久的中央老干座谈会上,王老对国企改制动辄就卖厂的行为进行了极为严厉的批评,言辞极为激烈,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杨卫国眉头不由就蹙了起来。这事他当然有所耳闻,对这个王老也颇有些了解。
王老是党内少有的经济学家,权威人士,曾经担任过中央政策研究室的主任、社科院的院长。他的许多观点和看法,都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如今虽然退居二线了,不过影响力却不减反增,据说不时还会有中央首长去拜访他,就一些重要问题征求他的意见。
因此,王老的发言顿时就激起了千层Lang,国内外多家媒体转载了他的观点,并有媒体分析,这可能是国内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信号。
可傅泽平这时如此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又意欲何为呢?
心头虽然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