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15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混舰队的飞行员也申请转调了过来。当时集中在第二特混舰队的500多名战斗机飞行员中,有352名空战王牌,其中有184名战绩超过20个的超级王牌,战绩在50个以上的有38人,而帝国海军航空兵排名前十的空战王牌中,有6个人在第二特混舰队!
可以说,第二特混舰队当时集中了帝国海军航空兵战斗机部队的大部分精英,搞到最后,因为申请转调第二特混舰队的飞行员太多了,除了江文翰,安士乐,王志华这几个力争头号空战王牌的飞行员之外,郝东觉不得不安排其他的飞行员两人共用一架战斗机。战后,在这批战斗机飞行员中,有三分之一转投空军,诞生了54名将军,其中江文翰在退役的时候已经是空军上将了,而安士乐在退役的时候也是海军航空兵上将。
与以往一样,在轰炸机群出发之后,罗云冲就等待着消息,只是这次他并不是很焦虑。如果24个中队的800多架战斗机仍然无法掩护轰炸机群的话,那他就不可能继续降低损失率。而且前面的四次轰炸已经证明了护航战斗机的有效性。对罗云冲来说,现在他应该关心的是轰炸取得的效果。准确的说,不是一次轰炸取得的效果,而是数次轰炸最后所取得的效果。
在1日的轰炸中,大部分机群都发回了红色信号,只是后来确定,有些机群的领航长机没有做出准确的判断,大概是因为燃烧弹遮挡住了视线,让飞行员无法看清楚地面上的情况,也就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不过,轰炸行动仍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只有18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率低于1%。
三天后,4日轰炸机群再次出动,这是针对工业目标的补充轰炸,而且罗云冲提高了普通炸弹的比重,有一半的轰炸机携带普通炸弹,特别是250公斤级的航空炸弹。而在这天的轰炸中,只有16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率仍然在1%以下。
6日,侦察机拍下了巴尔迪摩几个工业区的照片,确认必须要摧毁的八个重工业基地已经全部完蛋后,罗云冲下达了轰炸市区的命令。次日,轰炸机全部挂上了燃烧弹,再次奔袭巴尔迪摩,四个小时内,在市区上空投下了12000余吨燃烧弹,几乎摧毁了巴尔迪摩市所有的居民区。
因为之前已经遭到了两次针对工业区的轰炸,加上纽约的惨痛教训,从2日开始,美军就协助巴尔迪摩市的平民进行疏散,到7日的时候,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市民疏散到了郊区,或者是内陆城市。因此,在这次轰炸中,只有不到10万人伤亡,比起波士顿与纽约,人员损失相对要轻得多。
轰炸巴尔迪摩的主要目的不是杀伤平民,而是摧毁该市的重工业。直到美国投降,巴尔迪摩的主要重工厂都没有能够恢复生产,可以说,轰炸行动取得了完全的成功,目标已经达到了。也正因为如此,后来该市再也没有遭到过战略轰炸。
拿到最后的结果时,罗云冲也立即把这一“好消息”转发给了海军,至少现在他可以向海军司令部交差了,怎么说,海军也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当初海军的重用,恐怕现在罗云冲还在陆航的某个地区司令部里当个普通的参谋军官吧。同样的,对罗云冲来说,至少现在美国的战斗机失去了一个维修基地,已经零备件生产厂,这也算是好事!

第三十五章 军港末日

在巴尔迪摩遭殃后,美国政府也迅速意识到,唐帝国战略航空兵的打击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美国本土东北部地区,而且以轰炸大城市为主。在三月五日的时候,美国总统召开了一次特别军政会议。
当时美国总统最想知道的就是航空兵能否确保东北部地区的安全,而阿诺德根本就不敢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保证,只说将尽量提高防空力量,确保安全。换句话说,连一向骄傲的阿诺德也知道美国航空兵已经无法确保美国本土的安全了。
得到了阿诺德这个模棱两可的回答之后,德拉诺立即下达了一条命令,那就是尽快把东北部地区的工厂设施转移到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面的内陆地区去,同时尽量转移大城市的居民,特别是工厂工人。
在总统下达了这条命令之后,疏散工作全面展开。而在此之前,巴尔迪摩的疏散工作已经开始了。当时没有遭到轰炸的大中型城市的居民都在向内地转移。可问题是,美国东北部地区是美国城市分布最密集,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这里居住着美国四成以上的人口,有可能在短期内将所有人都疏散走吗?而且能够将所有人都疏散走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当时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超过了6500万,要疏散这么多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做一个纯理论的计算,一节列车车皮可以运载200人,一列火车20节车皮,那么一次可以疏散4000人,如果依靠铁路,就需要动用16000车次,将美国东北部地区的所有铁路都用来疏散人员,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一辆卡车可以运载20人,50辆卡车组成一个车队,一次运载1000人,那么就需要动用65000趟车队,这需要占用美国东北部与内地公路线至少四个月的输送能力。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铁路,还是公路,能够用来输送人员的都只占到了运力的很小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绝不是任何人都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园,而且也不可能只带人,不带生活用品。如果都算上,那么所需要运送的人员与物资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美国政府也不可能让东北部地区的所有城市都变成空城,唐帝国的战略航空兵也不可能停止轰炸。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美国才能够将东北部地区的工厂,以及大概一半的人员疏散到内陆地区。很明显,唐帝国不会给美国这么多的时间。
话又说回来,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内陆地区又绝对安全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如果罗云冲肯承担损失,美国没有任何地方是绝对安全的,“鹏”式轰炸机的最大打击半径足以覆盖整个美国本土。
迫使美国进行战略疏散也是战略轰炸的一个重要目的。任何工厂在搬迁的时候都不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而且重工业的搬迁工作相当麻烦,这会严重降低美国的生产能力。当年,在英美航空兵大规模的轰炸德国的鲁尔区的时候,德国就被迫将工厂转移到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以及柏林附近,结果导致德国在25年与26年的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了近四分之一,差点就坚持不下来了。
根据当时帝国情报部门的初步估计,当美国大规模疏散东北部地区的工厂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将至少降低两成。同时,因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工厂多半是零件加工工厂,其中以为战车,战机提供零备件的工厂为主,这就必然影响到美国陆军以及航空兵的作战能力。这份评估在战后得到了证实,如果说在29年3月份之前美国航空兵还能够勉强与帝国战略航空兵对抗,在墨西哥作战的美国陆军也能够勉强顶住帝国陆军远征军的强大攻势的话,那么从29年3月份开始,美国在这两条战线上都失去了支撑能力,崩溃只是先后的事情!
如果从总体影响来看,轰炸巴尔迪摩的意义更为重大。虽然在巴尔迪摩死于轰炸的美国人并不是很多,比起波士顿与纽约,乃至美国东南部的很多中型城市都要少得多,但是正是对巴尔迪摩的全面轰炸让美国被迫开始向内地转移工厂。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战略轰炸才走上了正轨,而且战略轰炸的真正意义也显现了出来。
罗云冲在8日就拿到了情报,得知美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与人口疏散。当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一是继续集中轰炸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比如弗吉尼亚比奇就是他选定的下一个目标。要么转为轰炸工业目标,即分散轰炸,不再集中攻击大城市,因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很多工厂是在中小城市,而不是完全集中在大城市的,反而是大城市的工厂相对数量要少一些。
很明显,继续轰炸大城市,可以赶在疏散完成之前杀伤更多的人员。毕竟,所有向内地转移的居民都将成为工厂的工人,继续为美军生产武器装备,弹药物资,这就会助长美军的战斗力,让美国坚持更久。而分散轰炸工厂,则可以削减美国的战争潜力,让这些工厂永远都无法恢复生产,可是当时情报部门提供的参考意见是,任何转移的工厂在三到四个月之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而且要达到全部产能,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而半年之后,局势肯定会有重大改变。
就在罗云冲犹豫着是否应该转变轰炸方式的时候,一名高级参谋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建议,那就是趁美国忙着转移工厂与人员的时候,集中力量轰炸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型军事目标,比如诺福克军港,以及位于特拉华州的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首先摧毁美国东北部地区的防御力量,然后再展开全面轰炸。
经过了反复思考后,罗云冲采纳了这个建议,而且他首先就选择了诺福克军港为打击目标。当然,轰炸行动不可能只集中在诺福克,为了掩护轰炸行动,更准确的说是掩饰打击军事目标的轰炸战术,同时还将全面轰炸邻近诺福克的弗吉尼亚比奇。
九日,轰炸行动的策划工作基本上完成。这次仍然将集中出动所有的轰炸机,只是这些轰炸机将分头执行两个任务。
轰炸诺福克军港的轰炸机有五支编队,每支编队十个中队,一攻六百架轰炸机,分成五批进入,重点轰炸港口基础设施,以及周围的美军营地,仓库,机场等等军事目标。同时,第二特混舰队也将参加轰炸行动,派遣至少6个中队的舰载轰炸机去打击港口内的舰船。
大部分轰炸机都将前去轰炸弗吉尼亚比奇,轰炸机群分成了十五个编队,每个编队八到十个中队,共计1600余架轰炸机参加行动,轰炸重点是弗吉尼亚比奇的主城区,以及几座重要的工厂,特别是为海军提供零备件的两家工厂。
担负护航任务的是部署在百慕大群岛的5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以及第2支援舰队出动的18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