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杨家将九代英雄传-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正是这样。”

“好吧,这些话不要外传,因为播、杨二人都有来历。将来,我要运用手中的权力.对这两个年轻人实际考查。”

“相爷费心了。”

赵普以为:潘、杨当官是将来的事,谁知康平公主心急,今天早朝就推荐了干儿子。老丞相唯恐造成事实,皇帝金口玉言,一旦重封,再想考查也没用了。为此,他急忙出班奏道:“万岁,我大宋刚刚立国,求贤若渴。凡有真才实学者,理应破格重用。但是,对那些碌碌无为的人,还得多加慎重,否则会堵塞贤路,令人摇首。请万岁三思。”

赵普不愧是位贤相,话外有音,点明宗旨。如果遇上昏君,这番话就可能犯罪。轻者罢官,重者处斩。可是他偏偏遇上了英主,赵匡胤从谏如流,闻过则喜。他赔暗点头:是呀,我大宋立国不久,应该广揽贤才。如果重用庸人,那些贤才必然耻笑,谁还出来保我?多亏赵丞相提醒,险些误了大事。想到此处,他又抚案问道:“御妹,你那义子潘仁美确确才华吗?”

“这……”京娘也明白过来了,皇兄的江山比自己的情义重要。“据我所知,潘仁美会些文武艺业,究竟高低,还请万岁考查。”

“好吧。”赵匡胤点了点头,“明日辰时,由郑王千岁和赵老丞相在小教场主考潘仁美。郑王侧重武功,赵相审试文采。然后再把结果禀明朕躬,按其成绩,酌情封赏。”

“遵旨。”郑王和赵普双双领命。

郑王名叫郑印,正式封诰为汝南王。他的父亲叫郑子明,油匠出身,乃赵匡胤磕头的拜弟。当年,柴荣、赵匡胤、郑子明兄弟三人攻打天下时,曾在开封府大相国寺立下盟约:不得江山则罢,若得江山三人轮流坐。后来果然得了江山,三个人都没坐殿,却让郭威当了皇帝。郭威死后,传位柴荣,柴荣死时.按照相国寺的盟约,本应传位赵匡胤。可是柴荣却违背誓言.将皇位传给了年幼的太子柴宗训。当时正是五代十国,天下混乱。柴宗训刚刚七岁,靠他治理江山,必有亡国之优。为此,大军师苗光义、副丞相赵普、三王爷郑子明等大臣与赵匡胤商量,决定陈桥兵变,**后周,建立宋朝。为了斩草除根,很多大臣主张杀死柴宗训,赵匡胤终究不忍。他传下圣旨:加封柴宗训为云南王,远离京师。由于这位云南王年龄太小,又加封柴荣的胞弟、柴宗训的亲二叔柴华为摄政侯,辅佐侄儿柴宗训坐镇昆明。当时,摄政侯柴华也只有二十岁。虽说年轻,却深明大义。在他看来,赵匡胤灭周建宋是正确的。这样可使天下太平,黎民百姓免于水火。如果让侄儿即位,天下不服,势必又有几场征杀。就这样,柴华保着年幼的侄儿,高高兴兴奔往云南去了。

由于赵匡胤得的是柴家江山,他和柴荣又是生死弟兄,虽然重封了先帝遗孤柴宗训,心中仍不安宁,唯恐天下人骂他不仁不义。朝中的护国大军师苗光义看出他的心事,便含笑劝道:“万岁,您也过于仁慈了。历代社稷之争,哪有不流血的?别说是盟兄弟,即便亲手足,大杀大砍也数不胜数。更何况您还力排众议,不杀柴宗训,反而封他为云南王,选样大度的君主,翻烂史书,能找出几个?”

皇上被苗光义捧得很高兴:“大军师,照你这么说,朕之作为,民心所向吗?”

“当然,谁不赞您是一代英主。”

“好!”赵匡胤趁热打铁,为了进一步收买人心,他决定再重封郑子明。目的是让人们看看,我对同生共死的盟兄弟绝不忘怀。第二天早朝,传下圣旨:加封三弟郑子明为汝南王,并且兼理京师九门提督、紫袍太尉。一人三职,文武双街,这是不得了的殊荣。

郑子明是个实惠人。皇上对他选样重用,他只有尽心保国,报救皇恩。为此,他可就忙不过来了。文也抓、武也管,一时,权倾满朝。

任何一代皇帝,都把皇权看得极重。赵匡胤一见三弟郑子明极高震主,他又后悔起来。不由得又想起大相国寺的盟约:江山轮流坐。大哥柴荣已死,我已入主大统。将来我死以后,三弟郑子明的威胁太大。老赵家的天下让给姓郑的,实在不甘心。得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三弟呀三弟,我对不起你了。赵匡胤主意拿定,借着八月十五赐宴之机,假装“耍洒疯”,把个郑子明推出去斩了。当时,满朝文武都来求情,唯独大军师苗光义看破天机,不言不语。第二天,赵匡胤又假装醒酒,痛哭三弟,并责径满朝文武为什幺不阻拦自己。满朝文武面面相觑,不敢说话。又是苗光义唯独奏道:“万岁,大家都讲情了,只是我没说话。您若怪罪就怪罪我一个人吧。”

“嗯?你为什么不说话?”

“我说话,三王也是死,不说话,三王也是死,何必多此一举呢!”

“哼,你……”赵匡胤脸色一变,“来呀,将苗光义轰出午门,永不再用!”

这段书被后人称作“酒醉杀了郑三弟,酒醒撵了苗先生”。其实,都是赵匡胤玩弄权术。

郑子明的王妃叫陶三春,性情刚烈。闻知丈夫无辜被杀,便带着十六岁的儿子郑印大闹金銮殿。赵匡胤自知理亏,百般安慰三王妃。同时加封十六岁的郑印子擎父职,仍任汝南王。三王妃心里明白:江山是人家的,皇上的权势无边无际,君叫臣死,不死则不忠,跟他能说出什么理来?只好忍气吞生,回归王府。赵匡胤又传圣旨,大办丧事,亲自吊孝,这事才算平息下来。

郑印十六岁列居王位,除了祖荫,他本人也根有才干。尤其是武功,跨下乌锥马、掌中镔铁枪,堪称万夫不挡之勇。皇帝对他很是器重,今日才命他和老丞相赵普共试潘仁美。

书归正传。小教场座落在城西,占地面积虽然不大,却富贵堂皇。这里是皇族骑射演武的地方,设施十分完善。清晨,教场都司便将一切准备就绪。天近辰时,文武两位大主考在众人陪同下双双到选。潘仁美有点紧张,上前拜见:“郑王千岁、丞相大人,末将潘仁美听候吩咐。”

郑王年轻,虽居高位,却爱热闹:  “我说潘仁美呀,你会骑马吗?”

“这……”潘仁美心说:身为武将,哪有不会骑马的?

“王爷,仁美骑术不精,连望王爷指教。”

“别客气啦。我绐你准备了一匹马,丑话说在前边,它性子可挺野。你遛两圈试试,摔下来可别埋怨我!”

“遵……命。”潘仁美走下看台,早有王官牵来一匹白龙马。书中交代:这匹马可不是普通坐骥,它生在大宛国,由于浑身雪白,取名银霜。前不久,大宛国国王为了祝贺大宋朝立国,派使臣给赵匡胤进贡五匹宝马。由干赵匡胤无故杀了郑子明,觉得理亏,所以拨出两匹宝马赏给了郑印。除了这匹银霜,还有一匹红马,取名赤炭。这两匹宝马虽然夜行八百,日走一千,性情却极为暴躁。一般的骑士很难驾驭。郑王今天拉出这匹银霜,想试试潘仁美的骑术。潘仁美那是多机灵,立刻就明白了郑王的用意。不由心中暗道;成败在此一举,关系到后半生的荣辱。即便一死,我也得死在马背上!主意拿定,搬鞍纫蹬,飞身上马。他的骑术本来不错,今天义豁出去了,任凭银霜马踢跳咆哮,他却紧扣铁过粱,虽说摇摇晃晃,终未落马。这匹马也算成全他,飞跑了三圈,便稳了下来。潘仁美抒了一口长气,跑到看台前,他一勒丝缰:“郑王千岁,仁美献丑了。”

“好,有点本事。”郑王大喜。“潘仁美,你会射箭吗?”

“从小练过几天,还得请王爷指教。”

书要简捷,潘仁美连发十箭,七箭中心,余下的三箭,也尽射靶上。喜得郑王眉开眼笑。他再次传令,让手下的王官、游击、都司、守备与潘仁美比武。这些人或武艺平常,或见郑王高兴,故意谦让,所以潘仁美连连取眭。郑王拍案喝采:  “难得,人才难得。潘仁美,你过来。论骑术、箭术,枪术,都没说的了。能得你这员虎将,国家之幸也!”

“王爷过奖。”潘仁美的溜须拍马术比骑术,箭术、枪术更高。“仁美今口侥幸,全凭王爷这匹宝马助威。如果没有这匹宝马,仁美将一事无成。”

“真的吗?”郑王更加高兴。“既然如此,这匹马赏给你了。它可是皇上御赐,骑上它,千万别忘了替皇上效力。”

“万岁和王爷的恩典,仁美没齿难忘。”

“得了,得了。武功算你过关。至于文采如何?还得赵丞相审视。”

赵普心说:看来,郑王千岁很喜欢他,连宝马都赏赐了。这个潘仁美的确有些武功,我再试试他的文采吧。“潘仁美,我要你当场作三篇文章,一篇《治国论》、一篇《辨奸论》、一篇《抒怀》。这篇《抒怀》要作七言绝句诗。限你两个时辰完稿,能办到吗?”

“遵命。”潘仁美不敢讨价还价。

差人摆上桌椅,备上文房四宝,潘仁美在众目睽暌之下,提笔在手,刷刷点点,写作起来。还不到两个时辰,文章就作完了,才思还算敏捷,书法也说得过去。至于文章内容,赵丞相看罢,却难下定论。首先,那篇《治国论》开明宗义:国即君,君即国。唯上唯听。皇帝的一言一行,即在治国。为大臣者,只要按皇帝意图办事,就是治国有方……。

这篇文章很有潘仁美的风格.核心仍是“拍马”二字。你若说他错,忠君敬帝,错在哪里?你若说他对,大臣的职责如何体现?至于那篇《辨奸论》说得更离奇了;忠奸对立,顺皇意者为忠,逆皇意者为奸。诸葛武侯,盖世奇才。由于逆后主刘禅之意,致使西蜀灭亡,秦相李斯,令人发指,因为顺天命而行,赢王才能统一六国。孰忠孰奸?不言自喻,唯后人缺乏公论尔!

赵普心说;千万别小瞧潘仁美,这个人心计太重了。正如陈名所述,他不得第便罢,一旦得第,便是大奸!他敢否定诸葛亮,肯定李斯,其心胸可见一斑。我再看看他的那首诗写得如何。于是,展开诗卷,见上面写了四句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