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营的参谋次长多田骏中将,都认为对华的战争,必须要能够适可而止,之要能够在局部的冲突上取得胜利,并迫使中国接受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日军就没有必要继续在中国深入的作战,因为日本的资源有限,同时扩大与中国的战争,会影响到对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最后决战。所以在淞沪会战中,日本大本营早就划下日军在上海作战范围的“制令线”,所有部队不得越过苏州、嘉兴以西的地区作战,日本大本营就是担心日军会在中国的战场上,越陷越深。

因此日本政府认为,他已占领中国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北平与天津,以及控制了山西的战略高原与黄河以北地区,加上在淞沪会战中,几乎击溃了中国的主力作战部队(特别是蒋介石培训之德式装备的中央军),因此日本政府与军部都曾考虑,是否无需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进一步地对中国首都南京发动攻击;中国在遭到如此重大的作战损失之后,“应该”会接受日本的和谈要求。而日本若是进一步进攻中国首都南京,将会使得中国政府陷入决心抗战到底的心理反弹之中。而日本大本营也同时认为,在华北作战与松沪会战中,日军付出的代价,已经超过了在日俄战争中伤亡的总数,日本人民开始会对战争感到恐惧与厌倦。同时日本政府也根据情报判断,蒋介石正与苏进行军事联系,苏联有可能会投入战场,以对日军造成背后的攻击。所以日军最好能够及时见好就收,集中足够的实力,来防范苏联的偷袭。何况日本一直认为能以分期的方式,蚕食中国,比较有利。

当时,苏联是唯一以武器公开支持中国作战的国家(当然还是要中国出钱买),而苏联准备随时对日本作战的传闻又很多,为此,日本大本营曾经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紧急电令关东军进行戒备,同时下令华北方面军停止延津浦路南下渡过黄河的攻击行动,以保留兵力,在必要时支持关东军与苏联军队作战。所以日军并不希望与中国继续战下去。这时候日本眼见上海的战事,日军已获得胜利,九国公约的会议又正在召开,各国有意介入调停,因此日本主动进行外交出击,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十一月二日,辗转向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Dr。Trautmann),提出中日议和的七点条件,条件内容出奇的“宽松”:一、内蒙古自治。二、华北中立区扩大过平津铁路以南,华北地方的主权仍属中国。三、上海停战区扩大,由国际共管。四、中国停止排日。五、共同防共。六、减低日货关税。七、尊重外国在华权利。日本外务省请求德国居间调停,所以大本营起初并不同意华中方面军向南京追击的要求。不过为了加强外交运作的压力,日本大本营在十一月七日,宣布成立“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任命松井石根大将统领上海派遣军、第十军,与所有海空支持作战部队,以九个师团,超过二十五万的兵力,展示日本有可能乘胜追击,而会进一步地将战争推向整个华中地区,以迫使中国政府接受日本的条件。同日,日本参谋本部在政府的请求与参谋次长多田骏的同意下,发出第六百号的临参命,明确地限制华中方面军,不得越过苏嘉铁路以西的制令线,进行任何的军事行动,以等待国民政府对于和谈的答复。

23。2 日军前线部队抗命决定进攻南京

但是来自淞沪会战前线的日本军队,却力主必须立刻乘胜追击,直到攻陷中国首都南京,才能进一步歼灭中国陷入溃散的作战主力、屈服中国政府的作战意志、争取更有利于日本的和谈条件。特别是来自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的意见最强烈。此时日本第十军形成华中方面军的左翼,在太湖以南,沿着杭州通往南京的方向,进行战场扫荡,追击溃退的华军。由于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以大迂回作战的方式,从背侧攻击中国在淞沪地区的守军,造成已疲惫不堪的中国在上海作战的部队,出现溃败,一路曳甲弃兵、仓皇逃命,日本第十军并未遭到猛烈的抵抗。因此,第十军根本不了解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激战的代价,因而认为他们才投入战场,根本还没有真正展露身手的机会,就已攻到大本营的制令线了,所以第十军军长柳川根本就漠视大本营的规定,而独断地直接下令第十军的部队,以强行军的方式,从太湖以南地区,沿着京杭公路,尽一切可能的力量,朝向南京方向,深入追击撤退的华军。

同时上海派遣军也同样力主乘胜追击,因为他们在上海激战三个月,才能勉强击退中国守军,“皇军无敌”的神话因而为之动摇,所以他们急欲进一步攻击中国首都南京,以挽回他们的声誉,更不能让第十军捡到战果。所以上海派遣军也同样的以追击华军以及扫荡战场为名,在太湖以北,沿着京沪路朝向南京追击。华中方面军指挥官松井石根,同意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的进攻南京立场,因此设法动员一切的关系与方法,向东京进行游说,要求大本营立刻发布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日本华中方面军下辖的第十军与上海派遣军,以独断的军事行动,越过制令线,在太湖的南北两岸形成钳形攻势,朝向中国首都南京方向进军,造成了日军大本营极大的震惊与困惑,因此参谋本部特派作战课长河边虎四郎大佐,前往华中方面军视察,以实际了解日军作战状况,并且控制日军不得超越制令线作战。日本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前线的军队与大本营中的少壮派军人,事实上已经互通声气。许多作战行动,都是由前线部队发动,再由军部内的少壮派响应追认,最后政府不得不接受继承的事实,而这次的进攻中国首都南京作战行动,整个过程也是同出一辙。果然河边大佐在前线被第十军的将校所说服,带着支持日军立刻攻击南京的立场,回到东京进行游说。日本大本营在前线部队的压力及内部少壮派军官响应之下,日参谋本部的最高部门,开始改变立场,最后连日皇都被说服。在十一月二十四日的御前会议中,先追认事实,撤销对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区的制令线,同意日军已经越过苏嘉线作战的现状。日本军部认为,如此可以增加对国民政府和谈的压力。但是随后在十一月二十八日,经过军方帷幄上奏,大本营终于发出允许日军进攻南京的正式作战命令,而日本政府方面当时竟然不知道这个命令,首相近卫是看到报纸之后,才知道日军已经开始扩大战争,进攻南京了。

日军认为进攻南京是志在必得的“完胜”出击,一站功成之后,中国必定会屈服投降。日军为了郑重其事,特别由日皇发布正式进攻南京的作战诏书,由大本营参谋次官多田骏亲自携带命令,到达上海的华中方面军司令部,宣达进攻南京的诏书。攻击南京正式的作战日期,定为十二月一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将统帅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指挥六个半师团的军队,沿着太湖的南北两岸,以左右包抄的方式,直扑中国首都南京;并且派遣部队渡过长江,对南京进行远程的包围攻击。

23。3 蒋介石力主防守南京

在中国方面,松沪会战的规模与进展,根本超出了军委会的掌控,蒋介石几乎是动用所有可以开到前线的作战力量,投入淞沪会战,虽然在战场上,中国军队凭籍热血与牺牲,创造出奇迹般的持久作战成果,但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这场大战,而不可能有多余的力量,做好纵深防御的准备。十一月五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成功,华军已无法阻挡更多的敌军增援部队,日军登陆之后以秋风扫落叶的速度,快速的合围在上海作战的中国部队。蒋介石没有果断作出立刻撤退的决定,反而要求在上海作战的中国军队,设法继续坚守几天,是由于九国公约会议已于十一月三日在布鲁塞尔正式召开,中国期望会议的结论,能让国际强权介入仲裁日本与中国的战争。但是各国在会议中先进行各种外交折冲,要到十日才发表结论。为了等待九国公约会议在十一月十日的结论,华军继续苦撑到了十一月八日,此时后方退却路线已经面临将被日军截断的危机,蒋介石才下令华军撤退。但是这三天的延误,造成中国上海的守军,几乎要遭到日军全面包抄的钳形攻势围歼,而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幸好中国军队发挥绝地求生的本领,在千钧一发中,以化整为零的方式,仓皇地撤出了部分的部队,右翼军沿沪杭线撤向苏嘉线,然后再转吴兴与杭州地区整编;而中央与左翼集团军,则沿京沪线,先退向苏州与无锡。华军主力虽然幸而没有被日军围歼,但是已经是九死一生,大部分重要的军事装备,几乎都损失殆尽了,军心与士气更是全面的溃散。当日军在进行是否要进攻南京的战略争论之时,蒋介石这才开始考虑南京保卫战的规划与准备。虽然蒋介石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曾在一九三五年之前,在南京与上海之间,秘密的设立了两条防线,其一是吴福线,其二是锡澄线,以做为日军从上海进攻南京的国防屏障。德国军事顾问认为上海与南京之间,是江南特殊的湖泽河汊地形,日军的现代化机械与重装备,难以在此一地区发挥运动的优势,因此中国部队可以在这个地区,以坚强的防御工事,有效的防御日军的攻势,而让日军付出高昂的作战代价。但是淞沪会战的变化,完全改变了这个准备多年的作战计划。因为蒋介石将所有的作战力量全都投入了上海,以求重挫日军的气焰,提高中国的民心士气以及增加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支持与同情,所以造成蒋介石根本没有时间与力量,去顾到原有的南京保卫战计划。等到淞沪会战中国部队以近乎溃散的方式结束,所有参战部队几乎只有逃命的选择,大部分的军队都失去了作战的能力,蒋介石才开始考虑南京保卫战的问题。从上海后退的中国军队,在失去重武器装备及部队建制连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