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第2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书记载,多亏一个叫王守规的小黄门内侍及时发现,把他们母子从寝宫后门扶到了后苑中,再躲进了延福宫,才幸免于难。天亮时回望来路,只见一片焦碳,满目灰烬,烧得片瓦不存。

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崇徽、天和、承明、延庆等八座大殿,都变做了一片白地。灾后计点损失,相当地惨重,连赵祯登基时的受命册宝都烧毁了,但惨中之惨,还是集中到了太后陛下刘娥的身上。

两件事让她忍无可忍,但还不得不忍。

第一,起了火就要追究原因,到底是谁点的?是不是有意想害死她啊?这一点被宫中所有的太监们集体负责,经过狠挖严打,最后终于确定下了是谁犯的事。是个做针线活儿的“缝人”,于是把该罪人扭送到开封府大堂,要来个明正典刑,好给太后老佛爷出气。

但郁闷的是开封府尹程琳先生当天就是不提供任何一把铡刀……他说了,开封府是个审问的机构,可不是个单纯的执行部门,别想着你们扔过来个犯人,我就按说明书砍人。

图画出来了,问题一目了然,直指后宫的某一座炉灶以及它临近的一块板壁,就是它点燃了它,然后它再点燃了整座宫殿。至于最初的动机,程琳的解释是“……岁久燥而焚,此殆天灾,不可以罪人。”

没这个裁缝什么事,放人,是老天爷看皇宫不顺眼,顺手给点着的。

刘娥有点发呆,好多年都没有出离愤怒了。可这个程琳让她真的受不了!老天爷点房子,这谁都没办法,谁让那是老大里的老大。可程琳这么说就让她没法接受,落差实在太大了!

这人在不久前还为她进献了《武后临朝图》,要她去作武则天,可惜时机错过了,正是她对皇位摇头叹气的时候,于是她半真半假地把该图扔到了地上,说出了那句感人肺府的儿媳妇宣言:“我不做此负祖宗事!”

但程琳的忠心她就此记住,渐渐的引以为心腹,可是今天居然当众恶搞来拆她的台。一句老天点的火,这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话,直接就把她扔到了火堆上去。

果然,有人立即跟进。就是范仲淹的好朋友,殿中丞滕宗谅,以及秘书丞刘越。两人把问题无限上纲,联系到了宋朝的国家根本命脉上——太后,您知道我们宋朝是以“火德”王天下的吧,现在火己经变态(火失其常性)烧自己了,病根儿就出在您的身上。

您把政府给弄乱套了,是“政失基本”,只要尽快撤帘,把大权还给皇上,一切就都安生了!……一切还是为了夺她的权。

但刘娥这次再没了铁腕治群臣的心情,滕宗谅和刘越安然无事,继续在首都上班。其中的原因不是说他们的运气有多好,而是因为刘娥的心情太颓废。她正在伤心着呢,这些事居然是她儿子指使的。

火灾之后的第三天,赵祯下令群臣可以放心大胆地随便说话,论点就是现在的朝廷到底哪儿出错了,惹得老天爷发火点房子。

于是才有滕宗谅、刘越、程琳等人的非太后不合作。更有甚者,小皇帝居然在一边修复宫殿,一边决定改元,要把彰显她的国家地位的“天圣”年号换掉。

刘娥郁闷且紧张,一时不知道是“儿子”知道了什么真相,所以对她不亲了,还是说她这些年威福享尽,真的开始报应临头。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威力指数,刘娥对朝局进行了一次重组性质的改革——添了个职能部门,叫知谏院。

这个部门以前有过,是她的老公公赵光义时代的产物,但是后来并入了东府宰相集团。这时刘娥为了压制群臣们没完没了的上书找茬行动,决定来个一劳永逸。我彻底把你们的言事权肢解掉,把门下省变成知谏院,让它成为言官首领御史台的对等体,然后看你们怎么办?

一权而二府,自己死掐去吧。

这是个纯粹的试探,就算宋朝的官员体系就是叠床加屋,让机构重复重复再重复,让每一个官员都生活在温室软床上不思进取,这仍然太离谱。第一重叠得过分了;第二,御史台一直都很安静,在这之前,一直都格守着赵匡胤最初创立它时的准则——认准方向,背对皇帝,面向群臣。是皇帝制约臣子的武器。

但刘娥得逞了,知谏院顺利成立,仍然没人反对她,于是她的心情稍微好转,开始答应把自己以及皇帝的私房钱,连同金银器皿一起交给左藏库,兑换成现银,大约价值20万缗。就用它来修复被烧毁的八座大殿。

但知谏院本身却纯粹是个错误。在当时,让天下人看到宋朝的臣子们更加言论自由,无所顾忌了,真是文人的天堂。可是到后来,说话的人太多,而且各有系统,一群群舌头发达斗志旺盛的言官们不必去找外敌,就在本体系内部就斗得你死我活。

不太远,就在仁宗朝,这些了不起的谏官们就耽误了宋朝的中兴大计。

接下来的事情蛮神奇,八月份烧毁的宫殿,一共是八座,到了十月份就都重新盖好了。样式、规格与从前一模一样,换的只是名字。

崇德改紫宸、长春改垂拱、滋福改皇仪、会庆改集英、崇徽改宝慈、天和改观文、承明改端明、延庆改福宁。

刘娥搬进了新家,火灾的事就此告一段落。但这并不代表她的心情就会真的好转,噩运之二还在等着她。对了,总结这次火灾,还得再提一下首相吕夷简大人。他再一次人前露脸,或许是这次天灾之中唯一得利的人。

那是火灾的第二天清晨,百官齐集宫门,来探问皇帝陛下的安全。这时赵祯出现在宫墙上面,黄罗伞盖下面的黄色身影刚一闪现,百官立即叩头致敬,但是百官之首吕夷简却直立不跪,他目不转睛地直视宫墙上的皇帝。

直到赵祯派人下来问他在搞什么。

吕夷简说,昨夜大火,臣很担心,现在离得太远了,您能近些让我们看清楚吗?

赵祯一听,立即心中大喜。我的首相不愧姓吕,就像把我父亲扶上皇位的吕端一样,大事绝不糊涂!来人,我们下去,让他看清楚。

君臣见面,吕夷简才跪拜如仪,恭贺陛下圣体安康。从此仁宗朝第一宰相不仅给自己的未来加了必胜的砝码,更在眼前的现实中让皇帝看到自己是多么的独特。

刘娥却对这些都无动于衷,她有更重要的事要办。那就是她的噩运之二了,她得重新服丧。宋朝皇室的好“下属”,宋朝人民的好朋友,既温和又礼貌的党项李德明同志,在这一年的十月份死了。也就是说,刘娥刚搬进了新家,立即就接到了这一噩耗。

有鉴于李德明近30年来的良好表现(去死吧,只是与他爹李继迁相比较而已),宋朝决定以最高规格的礼仪表达他们的沉痛心情。

辍朝三日,追封李德明为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再派开封府判官、度支员外郎朱昌符为祭奠使带着绢700匹,以及牛羊酒品等葬仪去党项致哀。这之后,刘娥和赵祯还在皇宫之中穿上丧衣,为李德明服丧,文武百官都要为这件事专门去安慰他们。

怎样,规格之高,相比赵祯的亲妈也不差了吧。想必党项的新任酋长,那位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李元昊应该感激渧零,继续他父亲的未竟事业,以当宋朝的忠实臣属为荣了吧!

一定是这样的。

站在当时宋朝君臣的立场上,不管心里有多少个问号,他们都会这样宣称。其原因有一些是复杂的心理因素,更多的还是与党项近30年以来的和平岁月有关。

30年,这是整整两代人的青春时光,岁月叠加,就会变成一个让人抓狂的事实。好有一比,你的爷爷、你的父亲都享受着和平,过着舒适的正常人生活,到了你时,你会突然间嗜血如命,向往战争吗?

除非是少不更事,气血太旺的毛孩子,他们成开念叨着打架;或者就是恶魔转世,天生就是这个世界的祸害。

李元昊是哪一种呢?

身在当时,谁也猜不出。宋朝人只掌握着几个数据,排列如下:李德明,貌似恭敬,小动作不断。有钱之后更变得贪婪。20年前在傲马山一带大修宫殿,10年之后,更定都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大兴土木,宫殿群落极为壮观。宋使到来,他会命令摘掉宫殿的题榜,保持臣属的姿态,但东西就背朝外的放在殿门的台阶上,无论是谁,一眼就能认出那是什么。

宋使离开,马上再挂上去。并且还换上皇帝才能穿的赭黄袍,一切都向宋、辽两国的皇帝看齐,完全脱离游牧民族的毡帐酋长格调;

李元昊,年青气盛,征战不断。就在这一年里,他攻占了凉州,让党项的势力直抵玉门关,据有整个河西走廊。

凡此种种,李德明父子己经全面超过了李继迁当年的巅峰时期,“西掠吐蕃健马,”他们早就击败了潘罗支的六谷部吐蕃;“北收回鹘精兵。”这时夺下的凉州城,己经是河西走廊里回鹘人的最后一个据点。

有时忠诚就来源于征服,李元昊己经露出了征服者的嘴脸。

不怎么办,依原例,李元昊拥有他父亲名下的一切荣誉。比如“夏王”,他的车服旌旗只低天子一级,宋朝承认他崇高的地位,他的爷爷终生苦斗而不可得的东西,早己唾手可得。

至于效果,刘娥己经无心去管。宋天圣十年,不,是明道元年,她的好“儿子”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不等年终岁尾,就迫不及待地改元了,为了避开“二人圣”所导致的“火德失控”……所谓明道,仍然是日月同辉,母子称制,不过月亮的光芒怎能与太阳相比,她己经退居次席,强烈的预感袭来。

这个冬天,是她生命的寒冬。

独居深宫,壮志消散,皇帝的梦远去了,身体的健康也迅速垮掉,一些久远从前的回忆开始自然生成。自思量,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生呢?午夜梦回,是否回到了蜀川中低矮潮湿的小茅屋里,仍然是那个无依无靠,早早嫁人的孤女?是不是也想过当年怎样千山万水,一路卖唱进入帝国的中心。

最初的愿望不过就是一个温饱!

我以前是刘娥,现在是皇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