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他们早就想到了,选择削夺兵权、制约钱谷、收其精兵,就会从根本上把国家活力和民族的精气神都压抑住,最后每况愈下精尽而亡。可是选择强悍呢?即放心大胆地任用臣子藩王,把国家做强做大,那么后果就是复制了晋、唐王朝,到最后一样死得非常难看……人类发展到了宋朝,就算再歌功颂德的人都会承认家天下迟早必亡的吧,怎样都是个死,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家里平安,没有内乱的死法呢?

就像俗语所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哈哈,不管怎样,我活了320年,晋、隋、唐、元、明、清、你们谁活得过我啊?屈指算来,只有汉朝,两汉加在一起才比我长了几十年……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对我横挑鼻子竖挑眼?

说干就干,当年3月,除宋太祖赵匡胤本人之外,宋朝最强的军事人物慕容延钊以及韩令坤一道进京述职。这两人来时满心欢喜,一来很久没见着老领导了,真是有些想念;二来这些年来为赵匡胤东征西讨,从无间断。其间不管赵匡胤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栓,还是开宗立派成了皇帝,都从来没有二话。怎么算他们都是有功之臣,应该再加封赏吧?

鲜花、美酒、奖金、升职……这些虽然比较老套,但是让人快活,人生不就是为了这些嘛!但是一切都不要急,赵匡胤永远都有惊喜给他们。

令——罢免慕容延钊禁军殿前都点检一职,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罢免韩令坤禁军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出任成德节度使。

一盆冷水劈头浇了下来,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当时就傻了,自己做错了什么吗?真的做错了什么吗?前思后想,两人相对苦笑了。高啊,到头来还是赵匡胤高明,这样的命令是在两人进京之后突发奇想才决定的吗?还是早有预谋?可不管怎样,都是在两人进京之后才当面颁发。多么的坦诚,有话当面说个明白,非常方便你们就近提出抗议,可以由皇帝亲自对你们解答……

等狗自己进了门里,似乎抓起来就更加容易些,是吧?

等他们再次出京,去新地点当新官时,才知道韩令坤的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由更贴近皇帝的石守信来接任,而国家第一军衔殿前都点检已经收入了宋朝的历史博物馆里,由老东家赵匡胤再次独家珍藏,谁也不给了。

还能再说什么呢?庆幸吧,还活着。至于石守信,只有羡慕……谁让人家从开始就是部下,而不像我们以前曾和皇帝平起平坐过呢?

但是历史证明,石守信的快乐是多么的短暂,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这个之前由强悍无敌的李重进所把持的高官,他只担任了不到100多天,而就是这可怜的100多天,还是在赵匡胤的人生突然遭遇重大不幸的情况下,才被忽视一样地延续下来的。

赵匡胤的妈妈杜太后突然生病了,赵匡胤虽然贵为天子,可以动用人间一切的人力物资,但也仅仅拖到了当年的6月份。不到100天,赵匡胤的人生就跌入了谷底。

赵匡胤是公认的孝子(该死,这一点真是该死),生母的去世让他极度悲伤。但是历史证明,这位贵妇人的死,绝不仅仅是赵匡胤一人的不幸,随着这位在宋史中只有545个字记载的老太太的去世,北宋初年两件最大的、也是从来没有正解的疑案——金匮之盟、烛光斧影中的前者,就此发生了。

古今第一老太太

话说龙凤生龙凤,耗子会打洞。可惜的是这种事没法反过来说,即生出第一条龙的妈一定也是龙吗?不过这也得两说,比如朱元璋他妈就有些遗憾,而赵匡胤的妈就真的非同凡响。

这位嫁给职业军人赵弘殷先生的杜氏夫人,其言其行真的是女中豪杰。比如说当赵匡胤陈桥兵变造反当上皇帝时,消息传进开封,赵匡胤的老婆吓坏了,可杜老夫人却泰然自若——吾儿生平奇异,今日果然,何忧也?

而等到了赵匡胤正式登极坐殿,成为名符其实的皇上,众臣依礼向太后道贺时,她老人家却又“愀然不乐”。赵匡胤亲自询问,新任太后才说——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而不可得!

危之不促忧,得之不妄喜。这样的人临死的时候,除非是得了脑溢血之类的急症,不然她是不会就此轻晚撒手,什么都不管不问的。果然,据宋朝的官方历史记载,杜太后临死的时候突然问了赵匡胤一句话

——儿子,你说你是怎么当上的皇帝?

当时赵匡胤都哭傻了,啥也答不上来。要知道他此前一直快意人生,无往不利,唯一的痛苦就是他的父亲因他一时工作原则的僵化病重死去,现在刚刚当上了皇上,坐稳了江山,可他老妈又这样,让他怎么受得了?

可杜太后就是不闭眼,一定要他回答。

赵匡胤只好说——这是祖宗积德,以及您的福份。

杜太后摇头,儿子说得很有礼貌,可是她快死了,不想再听喜歌,必须得把不放心的话都交代清楚。她说——不对,你能当上皇帝,唯一的原因就是周世宗的儿子太小,要是后周有年长的皇上,这个天下怎么能轮得到你?天下太大了,你死之后,要立你的弟弟当皇上,这样才能把这片江山坐稳。

史称赵匡胤马上就答应了(唉,不知道是出于安慰临死的老妈是什么别的心理)。可是没想到他老妈真的是个厉害无比的人物,临死都毫不放松。她趁热打铁,马上说——去把赵普叫来,当着我的面,立即把这份誓书写出来。立字画押,不得反悔!

赵普被火速召来,他写好誓书,并在纸尾处签上“臣普记”三字,然后装在皇宫专用的盒子——“金匮”里,由谨慎可靠的宫里人收好保管(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以上就是北宋之初,两大疑案中“金匮之盟”的官方记载。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知道这件事的,活下来的大概只有三个人——即赵匡胤本人、赵普、以及那位专用掌管金匮的谨密宫人(保守估计,只有一个宫人)。

那么问题出来了,后来疑案之二——即烛光斧影之后,赵光义挤掉已经成年的两个侄子,自己接哥哥的班当皇帝。可是一直名不正言不顺,直到四五年之后,才由赵普偶然说起,才知道、并从后宫搜出了当年的“金匮”,从而了解到自己原来当皇帝很合法啊!

要说赵普还真是能忍啊,吊了赵光义这么长时间的胃口,才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拿出来。可是当时的赵普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呢?此人已经早就不是宰相了,并且罢相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初跟还是晋王加开封府尹的赵光义作对。而到了新皇登极,他更是倍受压迫,连一直仰其鼻息的朝臣们都敢对他反攻倒算了。形式如此恶劣,他还会握着这样重要的资本不用?一直等到四五年之后才对新皇帝买好,来改善关系?

真是活见鬼,而且至少还有那位一直掌握保管着这份官方第一密件档案的宫人,不管他是太监还是什么,为什么也四五年不见上报?就算不想要功,难道就不怕赵光义杀他的头?

破绽多多,但这就是宋史的本色。而且,这还仅仅只是“金匮”之说的其中一解。

关于“金匮”的真假之謎,甚至到底有没有“金匮”的存在,都因为在公元961年6月份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的去世而无从考证了。流传到今天,它的起源出处至少还有另一个版本,那是取材于宋初名臣王禹偁所著的《建隆遗事》中的记载,但是不必细究,随便读一下都觉得那简直就是在开玩笑。

这本宋人笔记里记载,皇位传递这样的大事,竟然是在一次举族欢庆的家宴上公开决定的。在当时赵家人几乎全部在场,而提出这个决定的,竟然是赵匡胤本人。

他向他妈妈敬酒,当众宣布,当他死了之后,就会传位于晋王光义,而更决定光义死后,就传位于三弟光美。而这完全成就了他母亲的一个愿望——即杜太后不仅是一代开国之君的母亲,还要让她空前绝后地成为三位天子的母亲!

而太后大喜之下,再要求赵光美死后复归皇权于匡胤之长子德昭……真是一家和睦,雍容揖让,古今之典范大成!

往下的我就不愿再说了,完全是在浪费纸张笔墨。我们应该做的,是把目光从中国北方的开封向南转,一直越过长江,再越过南唐的都城金陵,溯江直上,来到古之洪州,也就是今天的南昌。

在那里,也是在公元961年的6月,发生了另一件大事,南唐的皇帝李璟已经死了。而非常遗憾,这时他已经不叫李璟了,而是叫李景。与他最初的本名李景通只有一字之差。因为他已经不再是皇帝,而是“南唐国主”

李景,当他死的时候,或许会无比清晰地回忆起他生命最初时的印迹吧。他生于安乐,父亲为他准备好了一切,但是却无奈地死于忧患,他应该会想起,父亲临死时仍然对他不放心。那时李昪挣扎着说出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要求

——儿子,把你的手指放进我的嘴里。

李景不明所以,但还是遵命执行。只见李昪狠狠地咬了下去,把儿子的手指咬得鲜血淋漓。这时,才说出了心里最不放心的事

——你要善交邻国,守住祖业,保住社稷,不要像隋炀帝杨广那样自侍强大随便出兵,最后自取灭亡。要记住我的话,你才是孝子……

可是李景都忘了,在治国用兵这些国家根本大政上没有一件是按照他父皇最后的嘱托而做的。到他死的时候,他的国家已经少了一半的国土,而且四邻交恶,民生贫困,所能暂时保住江山的,只有一条上天赐予他的长江。

而就是这条长江,还差点让他落入北岸的宋军手里。那是在当年的三月,李景觉得金陵与长江北岸的敌营离得太近,太不安全了,执意要迁都到洪都(今南昌)。可是在迁都的过程中,他的龙舟在长江中突遇大风,直接被吹向北岸,差一点就让宋朝的水军不劳而获。

历尽周折到了洪都,李景却病倒了,真是生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