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后赵光义厚待张守真,为其修凤翔府终南山北帝宫,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平上清宫”。然后历年更修建了“太一宫”“灵仙宫”“上清宫”“洞真宫”,每一座都修得非同小可,不仅动用了国库,甚至还用了自己的私房钱,不管有多少大臣反对,他都一意孤行。

但那是以后,回到赵光义刚刚登基时,他突然变脸下令——诏令,天下禁止私习天文卜相等书,违令者斩!

而且在第二年,他命令全国运送天文相士等近300人进京,进行分门别类的考试。合格的有60多人,就地留在司天监里干活。剩下的,都在脸上刺字,然后发配到沙门海岛当囚犯。

人心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宗教的力量直指人心--社会由人组成,而人受心灵的支配,能支配一个人的心灵就能支配这个人,能支配所有人的心灵就等于征服了整个社会。

宗教是达到这个愿望的最好办法。只有先收笼住人心,赵光义才能进一步去改造宋朝,营造出一个自己所喜欢的,并能得心应手使用的官场。

每一个人都知道,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那么这个天堂的大门,是什么时候打开的呢?

很多人都会指着资料说,宋太祖赵匡胤对文人就非常好了。但如果一直那样好下去,文人绝不会幸福到在宋朝一手遮天,有时嚣张跋扈到连皇帝的脸都敢踢黑。何况赵匡胤还会三五不时对文人们呲牙一笑——“之乎则也,助得甚事!”

这扇天堂的大门,是赵光义打开的。他上任之后,不过区区三个月,也就是第二年,太平兴国二年的正月,就突然宣布——开科取士。

从此,文人们,你们的春天到了。

这一次,宋朝全国各道所发贡士共有5300多人,这些人不管家庭成分怎样,更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只要学分够(进京之前要有取解试,参看赵匡胤卷),国家就给你出往返路费,支持你进京拍字写论文。就这样,这些人从五湖四海出发,到开封城的礼部报到。

开始省试,进而殿试,紧接着这些人就开始了欢呼——他们做梦都不敢去想,这一次录取的比例竟然是样的高啊——!!!

这一科,赵光义取进士竟然是109人!

要知道这个数字到底是怎样的惊人,请回头参看一下赵匡胤的取士记录。

宋太祖一朝,几乎每年都开科取士,但是所取极严,最多的一科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那一年共取士31人。最少的是乾德六年,公元960年,只取了6人。他在位17年,开科15次,一共才取士188人!

似乎太滥了……赵光义的首席宰相薛居正坐不住了,他出面启奏,说——陛下,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了。

但赵光义微微一笑,这算什么?下面的事才真正让他瞠目结舌,惊掉大门牙。

赵光义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定109名进士为三等,皆赐绿袍靴笏,赐宴开宝寺,赵光义本人作诗两首以纪其庆。然后第一等、第二等进士并九经进士,直接当官,而且起步就是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这样的高官。次一等的同进士出身的,以及诸科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俊事之类)共270人,直接送到吏部,这些人的待遇也相当的不可思议,一律免选,优等注拟,好官美差先可他们来。

薛居正等大臣们都傻眼了,这是在干什么?这些人满脑子装的从唐朝开始的读书、科考、取士、选官等等的一系列的官场金科玉律就这么的都报废了?

这当官也太容易了吧!赵光义……他是不是在恶搞?

但是这一切还没完呢,等到这一科的新任状元吕蒙正等人向赵光义辞行时,新任的皇帝对他们说——到了任上,好好当官,要是发现了什么不便于百姓的事,可以尽快处理。

也就是说不必上报!

薛居正等人开始大喘气,赵光义却更加和蔼可亲地说——众位爱卿,想必你们初次当官,没什么钱吧。这样好了,我给你们每人20万贯,作为你们的行装钱。

还有什么好说的吗?一来是赵光义突然多出了这么的好学生(天子门生嘛),他高兴;二来,这时他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的有钱。

他哥哥给他留下了满满登登的封桩库、左藏库,里面金银财宝数不胜数,刚打开的时候晃得赵光义差点昏过去,这么多的钱啊……这得怎么才能花完啊?而且就在这次开科之前,他还有了一大笔意外的收入。

话说左藏库,里面有三个库房,由不同人分别掌管,而且货钱与金帛分开收藏。这一年,三库房分官中的礼部员外郎贾黄中要升官外放当知州了,临行前要交革清楚,于是寻查。发现一个小屋子锁得紧紧的,他打开一看,里面有好几十个大箱子,里面装的全都是黄金!

史称“计其价值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这里有个疑问,是哪位“李氏”呢?五代时称帝的只有后唐李氏,和南唐李氏。说是后唐的,开玩笑,想想当年刘承佑为了对付郭威,恨不得把老婆都卖出去当军饷,国库里扫得一根毛都看不见,还能有这东西?

那就只有是李煜带来的了——曹彬让他回宫收拾好东西,历史记载,李煜真的带了几十箱子黄金进的开封……不管是谁的,这些钱都没入帐(未著于籍),贾黄中报了上去,赵光义等于平空发了笔横财。

所以他有心,也有力给他的文人们不按常理出牌的升官发饷。

现在要留意的,是这一科,即赵光义继位之后的第一科,史称“龙飞榜”的进士们都有哪几位。他们是状元吕蒙正、榜眼李至、探花温正舒,以及王化基、臧丙、马汝士、王沔、张宠、陈恕、宋泌、吕佑之,还有张齐贤。

这些人在政治舞台上像火箭一样的迅速蹿升,速度之快举国震惊,他们中至少有四个人当过太宗朝的宰相,而且最快的一个当选时年仅40岁。其他人中知制诰、尚书这样的高官更是比比皆是。这都让当时的人不平,更让后世的人猜疑,这到底是怎么了?是这些人的运气太好,好到了没有道理可讲,还是赵光义真的是个“冲人”,从刚开始就少不更事,开始乱来?

但历史又早就证实了,赵光义心机深沉,智计过人,是个不可多得的治国良君。

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把国家真正地抓在手里。

国家是由人组成的,尤其是官场,赵匡胤走了,可他的影子还在,尤其是他留下的官员们。这些人不仅会随时拿赵匡胤说事来比较赵光义,而且在他们的眼中,赵光义的身上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他哥哥的神秘光环。

毕竟他们曾是赵光义的同事。

那么与其费尽心思去改造一批人,为什么不直接提拔起来一批新人呢?这些中了选的白丁们从此一步登天,试想他们会对恩主赵光义效忠,还是对已经是过去式的死人赵匡胤听命?

只要不是傻子,赵光义扔过去的每一顶乌纱帽,甩过去的第一块铜板,都会换回来十倍百倍的回报。历史证明,赵光义马上就收到了丰厚的回报。几个月之后,他的手就伸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成功地把全国所有州县的行政权完全收归中央,并且迅速整顿钱币,规范金融市场。

宋初时每百钱实际只有48钱,赵光义提升到以77为百数,并且规定每千钱重量必须达到4斤半以上。

初见成效,于是顺理成章的,文人们的春天就结束了。

他们直接进入了盛夏。

赵光义决定修书。他命令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10多人编纂《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也就算了,这本书收录的是汉魏到宋初的小说野史之类的杂书,修成共500卷;《太平御览》就非同小可,它初名叫《太平总类》,分55部,4558类,共1000卷,征引各种书籍达1700多种。

修书,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核中例来都是一件经天纬地的大事,它除了传承文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凡有这种以国集书,继往开来的行为,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是昌盛富足的,当时的那位国君是圣明贤良的。比如说《永乐大典》与朱棣;《康熙字典》与康熙;《四库全书》与乾隆。

书以人成,人以书传……这是千古赞颂的盛事。

但是书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修的,《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就不用说了,以《康熙字典》为例,它修成时,已经是康熙55年了,满清正是鼎盛时期。就算是朱棣在永乐元年,刚登基就开始修的《永乐大典》,也是明王朝建国34年以后,那时候朱元璋早已经把天下变成了自己的朱家大院,子孙们除了自己窝里斗之外,再没有什么天敌。

可是赵光义呢?这时的宋,只建国区区18年,不仅北方有强虏契丹,以及北汉,就算在长江以南,还有吴越和陈洪进的漳、泉两州还在版图之外,何况他还刚刚当上皇帝,他有什么资格修书呢?

但他就是这么做了,而且很快就做了一件更大的事。

修崇文馆。

说起崇文馆,文人泪不干。不管我们的国家曾经怎样的动荡,生民怎样涂炭,我们从来都不曾扔下自己手里的书本!就在五代这样的乱世里,都一样存留着“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它们就是当时的官方存储天下图书,集纳世间才俊的地方。

但它们是什么样子呢?史称宋初时,三馆建在右长庆门东北,仅小屋数十间,而且“湫隘卑,仅庇风雨,周庐徼道,出于其旁,卫士驺卒,嘈杂其旁”。乱了这个程度,朝廷要是命令三馆的学士们受诏撰述,写点官方文书,学士们都不在三馆内正规的办公室写字。

赵光义亲自到三馆看了看,他摇摇头走了,随即就下令,在左升龙门东北为三馆选新址,即日起昼夜施工,不惜成本,要好、要快,要比皇宫还要美观精美!(轮奂壮丽,甲于内庭)就连亭台楼阁的设计图纸,都是赵光义亲自画的。

一年之后,新三馆终于建成了。史称迁旧馆之书,分贮两廊。东廊为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