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6…01…22 赴日本佐世保基地
1946…01…25 一名日侨两岁女童因营养不良死亡,予以海葬
1946…01…30 装19 名中国平民——18 名为女性,1 名男性,赴青岛
1946…02…14 抵青岛,卸中国平民,装1190 名日俘侨,赴佐世保
1946…02…18 两名日童死于肺炎。予以海葬
1946…02…25 抵佐世保,卸日俘侨
1946…02…27 一名31 岁日本士兵死亡。予以海葬
43
鼓楼前
在鲍布的登陆舰从冲绳岛启锚、准备开往上海的同一个时刻,一九四五年
九月十六日,中国七十军的国军正堂堂进入宁波的城门;成千上万的市民扶老
携幼夹道欢呼,很多人想起那荒芜悲戚的岁月,忍不住热泪盈眶。
七十军进城,是代表国民政府接收宁波。
接收,不是件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打开了城门,等着
欢迎国军进城。在一九四○年年底的时候,中共的八路军已经从四万人扩充到
五十万人,党员人数从四万发展到八十万,中共所管辖的人口接近一亿。三年
过后,共产党已经宣称从日军手里收复了十六个县城、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
一千两百万人民。日军宣布投降时,国军主力还偏处西南,共军又趁机收复了
两百八十个中小型的城市。
九月,宁波城内守城的是日军独立混成第九十一旅加上汪精卫政府的﹁伪
军﹂第十师。盘据在城外的是共产党新四军所属的浙东游击纵队,而国民政府
第三战区正规军还在遥远的浙南、赣东和闽北。为了不让宁波被共产党部队接
收,国民政府命城里的日军继续驻守,维持秩序,同时把﹁伪军﹂的地方团队
改编为﹁军事委员会忠义救国军上海特别行动总队﹂辖下的一个纵队。
更重要的是,远在福建的七十军衔命疾赶北上,日夜行军,接收宁波重
镇。
对宁波的市民而言,战争根本没有结束。七十军在奔走赶路的时候,宁波
城四周炮火隆隆。共产党的文献这样描述新四军争夺宁波城的战役:
??以破竹之势连攻观海卫等日伪据点??兵临宁波城下。鄞江桥
一战,打垮伪十师两次增援,毙伪营长以下官兵四十余人,俘敌一百
余人,缴获迫击炮二门。84
七十军大军逼近宁波城郊区,新四军评估敌我情势悬殊,实时决定放弃宁
波,撤军北走。
宁波市民听说政府要来接收宁波了,奔走相告。张灯结彩的牌楼一下子就
搭起来了,满城国旗飘舞,鞭炮震耳。孩子们不知何时开始在街头巷尾玩一种
游戏,叫做﹁中美英苏打日本﹂,在地上画一面日本太阳旗,四个小朋友猜拳
决定谁代表哪一国,然后大家向太阳旗丢一枚尖尖的锥子,看谁丢得准、扎得
深。85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七日上午十点,七十军与宁波的仕绅和市民在鼓楼前举
行了入城的升旗典礼。
站在广场上的老人,看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冉冉上升,衬托它的背景
是鼓楼,不禁发起怔来。这鼓楼本来是古城墙的南门,建于唐穆宗长庆元年,
也就是公元八百二十一年。鼓楼没有鼓,只有计算时间的漏。一○四八年,这
里的鄞县县令曾经为这只新刻的漏,写了﹁新刻漏铭﹂,这个县令可不是普通
的县令,他就是王安石。
鼓楼已经千年,见证过多少旗子的升起和降下、降下和升起。
宁波城,在日军占领了四年五个月之后,第一次宁静了下来。
宁静的意思就是,鼓楼前卖东西的小贩多了起来,奔跑嘻笑的孩子多了起
来,天上的麻雀,大胆地落在广场上聒噪追逐。伛偻着背的老人,又放心地坐
在家门前的板凳上晒着太阳打盹了。
航海日志说,小鲍布的坦克登陆舰在十月十日离开上海,驶往宁波。
风尘仆仆的七十军本来以为要在宁波暂时驻扎下来了,但是突然又接到命
令:三天内要登舰开拔,接收台湾。
44
七十军来了
年轻的鲍布服役的坦克登陆舰,把国军七十军从宁波送到了基隆。
七十军,是个什么部队?哪里来哪里去的?打过什么仗?
没错,它打过一九三七年的淞沪会战。这场会战,你记得,三个月内中国
军队死伤十八万七千二百人。86日军军备之优良强大、海空炮火之绵密猛烈,
使得上阵的国军像进入烈火大熔炉一样。参与过战事的老兵说,﹁一个部队,
不到几天就伤亡殆尽地换下来了。我亲眼看见教导总队那个团,整整齐齐地上
去,下来时,只剩下几副伙食担了。﹂87
陈履安说,﹁应台,你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
父亲是国军将领,自己当过国防部长的他,谈起老兵就有点忍不住的真情
流露,﹁军中一个连大概是一百三十人,一个连打得剩下五、六十个人的时
候,就要补充了。有一个打过淞沪会战的老兵跟我说,他那个连补充了十八
次——你想想看那是死了多少战士?﹂
在密集的火网中,怎么补充呢?我问。
﹁我也问他这个问题,﹂履安说,﹁老兵说,那时候啊,一九三七年,年轻人,很多是大学生,排着队等着要上战场,就是要跟日本人拚?? ﹂88
所以所谓七十军,不是一个名单固定的团队。如果一个一百多人的连可以
在一个战役里﹁补充﹂十八次,那代表,前面的人一波又一波地喂给了炮火,
后面的人则一波一波地往前填补,彷佛给火炉里不断添柴。如果前面是训练有
素、英勇而热血的军人,后面就有很多是没什么训练的爱国学生,更后面,可
能愈来愈多是懵懵懂懂、年龄不足、从庄稼地里被抓走、来不及学会怎么拿枪
的新兵。
紧接着七十军参加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
战、浙赣会战、闽浙战役等等,没有一场战役不是血肉横飞,牺牲惨烈的。一
九四一年三月,上高会战爆发,七十军与张灵甫的七十四军并肩作战,是主力
军之一。在这场激烈肉搏的知名战役中,国军击毙日军一万五千多人,自己更
是伤亡惨重,近两万官兵死在战场。
一场战役,在后来的史书上最多一行字,还没几个人读;但是在当时的荒
原上,两万个残破的尸体,秃鹰吃不完。
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中旬,好不容易千里行军赶到宁波,还没回过神来的七
十军,突然被告知要接收台湾。他们匆匆登舰,当然不知道,他们就此踏入了
一个历史的相框。
一个在宁波码头上目睹七十军登舰赴台的中国人,很惊讶
﹁接收台湾﹂这么重大的事情,国军如此地缺乏行前准备:
码头上,一片乱哄哄的景象。码头一边,是前来欢送
的当地官员与市民;一边是成百成千名官兵,列队挤上了
码头,站在那里不知该如何按序列登舰。站在码头前沿的
几个趾高气扬的美国海军指挥官见状,先是用英语叽哩咕
噜了一阵子,见无人搭理,才大声喊道:﹁Who can speak
English?﹂89
船行两个昼夜,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旌旗飘扬、浩浩荡荡大舰队驶进
了基隆港。杨寿夹在七十军的队伍里头,踏上了码头,看出去的光景是一场更
大的混乱:
码头上有几节过时的火车厢横在一边;一边则是争先恐后登岸的官
兵,口号声喊成一片,队伍挤在一起,很混乱。尤其是辎重部队……
相互争道,抢把枪械运上火车,更是叫喊谩骂、喧闹杂乱。这些行动所构成的图景,完全不像是支训练有素、军容严整之师在作光复国土
之旅。90
我以为,战争刚结束,大概所有的接收部队都乱成一团吧。跟张拓芜谈
了,才知道,并非如此。
作家张拓芜的部队是二十一军——是的,这正是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
发后第九天,被紧急调到台湾去的二十一师,后来﹁军﹂整编为﹁师﹂。在七
十军抵达基隆的两个礼拜之后,张拓芜所属的二十一军接到命令开赴镇江,中
间会经过南京。
仅仅是﹁经过﹂,还不是去﹁接收﹂南京,二十一军就做了很多事前的思
虑和准备。部队在距离南京城还有一段路的采石矶就停了下来,花了整整三天
的时间整补,也就是上台之前对着镜子整理仪容和化妆:年纪大的、姿态难看
的、拖着病、带着伤、瘸了腿的,还有众多做劳役的马夫、挑夫、伙夫,以及
这些人所必须推拖拉扯、肩挑手提的锅碗瓢盆雨伞箩筐、弹药医疗器具货物等
等,统统都在进城前三更半夜绕到南京城外,送上了火车到下一站等候。
年轻力壮、仪容齐整的兵,放在前排。
到了城门外人少的地方,部队再度整装:每个士兵把腰间的皮带束紧,鞋带绑牢,然后连背包都卸下,重新扎紧。
二十一军的装备其实克难之至。他们的背包,不是帆布做的,是九个竹片
密织而成,棉被折迭成四角方糖一样,两面竹片一夹,就拴紧成一个包。他们
的头盔,表面形状看起来跟德国士兵的钢盔一样,其实从来就不是钢盔——钢
是奢侈品,他们头上戴的是﹁笠盔﹂,竹篦片编成,只是做成头盔的形状。
想想看。炮弹和机关枪子弹扑天扑地而来,头上戴的是斗笠,连碎石都挡
不住。
因为多了一份心,所以二十一军真正进城的时候,南京的市民所看到的,
就是一个虽然戴竹笠、穿草鞋,但是基本上装备轻简、步伐矫健而军容整齐的
队伍了。十七岁的张拓芜还记得,一进城门,看见路两旁还有很多列队敬礼的
日本军人,城门上两串长长的鞭炮被点燃,劈哩啪啦震耳地响起。﹁我们的精
神也为之一振,草鞋踩在地上也特别稳重有力了?? ﹂9
45
正确答案是C
长达五十年没见过中国军队的台湾人,挤在基隆码头上和台北的街头。知
道国军会搭火车从基隆开往台北,很多人守在铁路的两旁。还有很多人,从南
部很远的地方跋涉而来,等待这历史的一刻。
台北比基隆还热,街头人山人海,人体的汗气和体温交揉,人堆挤成背贴
着背的肉墙,在肉墙中,人们仍旧垫起脚尖、伸长了脖子张望;父母们让孩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