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ぁ⑼诠垡敉脸浼ⅰG铮翟植抑兀偎⊙0歃榈哪且荒辍R桓獾L糇帕礁鲋衤ǖ绞谐∪ヂ虿耍鄙吹交鸪嫡厩懊嫦鼙谡笑柩应椋獍氪蟛恍 ⒎⒂涣嫉氖逅甑纳倌辏恢佬睦镌趺聪氲模驯獾:筒寺ń桓以和吹纳倌杲笑瓒悝榈模土绞挚湛盏馗畔鼙吡恕6慊乩此担鄙俺涫怂辍A旰螅蔽叶恋角氨沧骷彝醵淖源婀厣蕉崧乏缡保也拍芟胂螅福且惶欤诤馍交鸪嫡荆鄙蟾趴醇颂耸裁础
一九四五年,那时槐生已经是宪兵排长了,十九岁的中学生王鼎钧也聆听
了一个宪兵连长的﹁招生﹂演讲。连长说,﹁宪兵是﹃法治之兵种﹄,地位崇
高,见官大一级。宪兵服役三年以后,由司令部保送去读大学。︵连长︶很懂
群众心里和演讲技巧,引得我们一次又一次热烈鼓掌。﹂11
入伍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王鼎钧说,这是﹁以国家之名行
骗﹂;以后的几十年中,他都无法原谅这场庞大﹁骗局﹂的制造者——国家。
槐生脱离了民不聊生的家乡,没想到,在宪兵队里却同样吃不饱。每天饿
着肚子上课、出操、打野外,地位﹁崇高﹂的国家﹁法治之兵种﹂满地找花生
地瓜、偷野菜来充饥。有一次打野外回来,一半的人口吐白沫,晕倒在地上。
槐生最后一次看见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九四九年,乘着一辆火车,路过衡
山,匆匆要母亲来车站一会。十五岁离家的儿子,这时已经是宪兵连长,带着
整个宪兵队,经过衡山但无法下车回家。
槐生的农民母亲从山沟里的龙家院走到衡山火车站,一看满车官兵,蓄势
待发,慌忙中,她从怀里掏出个东西来,是一双白色的布鞋底。槐生要路过的
消息来得太晚,她来不及做好整只鞋,只好把鞋底带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粗粗的线,扎得非常密实。
在客厅里,爸爸把我们叫到他跟前,手里拿着那双布鞋底,走过大江大海
大离乱,布的颜色,已经是一种苍凉的黄色。槐生说,我要你们记住,这双鞋
底,是你们的奶奶亲手缝给我的??
我们无所谓地站着,哎,这是哪里啊?这是一九六四年的台湾苗栗县苑里
镇耶,谁见过布鞋,谁管它是谁做的、谁给谁的什么啊?
槐生从裤袋里掏出那方格子手帕,开始擦眼泪。
等兄弟们都被允许﹁解散﹂了,我这唯一的女生又单独被留下来。
槐生坐进他那张矮矮的圆形破藤椅,虽然有个破电扇开着,他还是搧着一
把扇子,说,﹁来,陈情表。﹂
十二岁的龙应台,站在她父亲面前,两手抄在背后,开始背那篇一千七百
年前的文章第一段: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城南小学早已拆了,听说,就迁到了龙家院的山坡上,现在叫做﹁百叶小
学﹂。我说,应扬,那陪我去看看。
到了山坡上的百叶小学,老师听说我是为了十五岁就离家的槐生而来的,
年轻的老师把﹁陈情表﹂第一段工整地用粉笔抄在黑板上,一班四十个孩子,
坐在墙壁斑驳的教室里,清清朗朗地念出来: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这是第一次,我听见﹁陈情表﹂用湘楚之音朗诵;童声的混合音,从校门
口田埂走过的农民也听见了。那阴阳顿挫之处,跟槐生当年念给我听的,竟是
一模一样。
12
潮打空城
槐生真正满十八岁的时候,是一九三七年,中国决定全面抗战的那一年。
十八岁的槐生,长得特别英挺帅气,碰上的,正好是整个中日战争中最可
怕、最激烈、规模最大的战争: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爆发的淞沪战役,日本动员二十五万人,中国动员
七十五万人,日夜不停的绵密战火,打了三个月以后,中国军队死伤几近二十
万人,是日军伤亡的四倍半。前敌总指挥陈诚给蒋介石的报告中说,国军三十
六团第二连,守卫火药库,﹁死守不退,致全部轰埋土中。﹂12
当日军继续从淞沪战场往南京挺进的时候,槐生已经是驻守第一线雨花台
的宪兵团的一员。
我们固守南京雨花台一线,杀敌无数,无奈守将唐生智无能,使保
卫首都数十万大军,在撤退时互相践踏,加上日人海空扫射,真是尸
横遍野,血流成河。
自传的这一段,也是槐生说过的﹁桥段﹂之一。我们稍大一点了,高高矮
矮穿着初中高中的卡其布制服,这时会略带轻蔑地反驳他说,﹁爸爸,宪兵不
是只会到电影院门口检查军人看戏买不买票的吗?你们宪兵哪里会上战场打
仗?﹂
他就好脾气地看着我们,本来要说下去的下一个﹁桥段﹂,被我们冷水一
泼,也就不往下说了。
他本来要继续说的是,﹁退到一江门,城门竟然是关的,宋希濂的部队在
城墙上架起机关枪,不让我们出城,因为混乱到一个地步,守城门的部队竟然
没得到通知说要撤退!我拚死爬过一江门,逃到长江边,没有船可以乘,日军
的炮声已经很近,结果几万人堵在河滩上。在几乎要绝望的时候,我突生一
计,就和几个离散的士兵扛起两根大木头,放在水里,然后用手做桨,慢慢、
慢慢往对岸浦口划过去。﹂
讲到这里,他往往会再追加一句,﹁想知道我们划了多久才划过长江吗?﹂
我们四个不大不小的子女,做功课的做功课,看漫画的看漫画,通常没人
答腔;我也许会装出一点兴趣,用鼻音回复,﹁嗯?﹂
﹁我们划了整整一天半,才到浦口,﹂他自说自话地,﹁死的人,好多
啊。﹂
沉静了好一会儿,看看实在没人理他,他大概也觉得无趣,就拿起警帽,
干脆去办公室了。
我听见他出去后,纱门自动弹回来轻轻﹁砰﹂一声关上。
二○○九年五月十二日,我来到南京,想走一趟父亲走过的路。
站在一江门的城门前,仰头一看,看到三个大字,才知道,啊,这叫﹁挹
江门﹂。
城门高大雄伟,正中央挂着横幅,写着巨大的字,纪念的,倒是另一件
事:一九四九年解放军渡江后直击南京,是从挹江门打进来的!﹁挹江门﹂,
代表胜利。
在城门前美丽的法国梧桐树下,我展开手上关于宪兵参与南京保卫战的折
页:
??宪兵部队到江边时,已过午夜时分??我军尚有万余人壅塞江
边,这时日军已追踪而来,成半圆形包抄开火。我军在溃退中大部分
已手无寸铁,枪炮声中纷纷倒下??宪兵部队就地抵抗??历五个小
时激战,宪兵部队已伤亡殆尽??宪兵副司令萧山令不愿被俘受辱,
射出最后几颗子弹后,举枪自尽,杀身殉国,年仅四十六岁。13
在退到江边之前,英勇作战到最后一刻的萧山令宪兵副司令,守的就是槐
生说的雨花台。翻开另一份史料: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九日,日军进逼南京,我宪兵动员官兵六千四
百五十二人捍卫南京,由副司令萧山令中将指挥所属部队,与日军血
战四昼夜,最后因弹尽援绝,壮烈殉国者一千两百一十人,受伤五十
六人,生死不明两千五百八十四人。14
史料看多了,现在我已经明白,﹁受伤﹂的兵通常不治,﹁生死不明﹂通
常是﹁死﹂,因此六千多宪兵在南京的保卫战中,其实牺牲了五分之三。
从挹江门到长江畔的下关码头,只有两公里路,当年万人杂沓的逃命路
线,现在是郁郁苍苍的梧桐树林荫大道。
史料拿在手上,梧桐树从车窗外映入,在我的史料纸张上忽明忽暗,我有
点不能自已——在父亲过世了五年之后,我才知道,他真的是从那血肉横飞的
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走出来的,他才十八岁;满脸惊惶、一身血污逃到长江边
时,后面城里头,紧接着就发生了﹁南京大屠杀﹂。
我想起来,初中时,槐生喜欢跟我念诗,他常吟的两句,是刘禹锡写南京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如今站在下关长江边上,长江逝水滚滚,我更明白了一件事:我们有缘跟
这衡山龙家院的少年成为父子父女,那么多年的岁月里,他多少次啊,试着告
诉我们他有一个看不见但是隐隐作痛的伤口,但是我们一次机会都没有给过
他,彻底地,一次都没有给过。
13
四郎
台北的剧院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槐生去听——那时,他已经八
十岁。
不是因为我懂这出戏,而是,这一辈子我只听槐生唱过一首曲子。在留声
机和黑胶唱片旋转的时代里,美君听周璇的﹁月圆花好﹂、﹁夜上海﹂,槐生
只听﹁四郎探母﹂。在破旧的警官宿舍里,他坐在脱了线的藤椅中,天气闷
热,蚊虫四处飞舞,但是那丝竹之声一起,他就开唱了: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
龙,困在了沙滩??
他根本五音不全,而且满口湖南腔,跟京剧的发音实在相去太远,但是他
嘴里认真唱着,手认真地打着拍子,连过门的锣鼓声,他都可以﹁空锵空锵﹂
跟着哼。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个一个阵亡,自己也在战役中被敌人俘虏,后来却在异域娶了敌人的公
主,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儿女在异乡成长,异乡其实是第二代
的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有一天,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十五
年不见的母亲。
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
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乍然看见母亲,跪倒在地,
崩溃失声,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
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槐生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哽咽出
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