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吴祖光文集-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多的书,却一个字也不写,大家说他“光吃不拉”,叫“二流子”是从他开始的。

有一天郭老(郭沫若)和徐冰同志等到碧庐来,听见大家在互称二流子。郭老
说:“好,给你们取个堂名吧。就叫二流堂好不好?”大家都说好。徐冰叫大家拿
纸笔来,请郭老当场题字做匾,但是找了半天,无笔无墨,更无大张宣纸,只得罢
了。但是“二流堂”这个名字却从此叫开了。
这个“二流堂”简明、响亮、好叫、好记。不久就名传遐迩,文艺界、新闻界、
演员们把这里当做休息、聚会的地方。说心里话,我对这个名词没有什么好感,我
写作一直很勤奋,也不爱过多地聊闲天,除了最初叫着新鲜之外,后来我就很少跟
着起哄了。抗战胜利之后,大家纷纷复员,各奔前程,历经上海,再去香港,到19
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当年流亡重庆的朋友回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重新团聚。
我是1949年10月2日回到暌别十三年的北京的。那时演员戴浩与虞静子夫妇在东
单西观音寺34号(后门是栖凤楼61号)租了一所老式的大洋房,进门是一排六间平
房,相连一幢宽大的楼房,分租一间楼房给盛家伦,楼下一大间住的是音乐家邬析
零全家,另外还有一个跨院的两间平房由黄苗子和郁风租住,另外还有楼下一间大
厅和两间侧室由我介绍给迁来北京的新民报社做北京办事处,《新民报》总经理和
北京经理陈铭德和邓季惺夫妇是我们在重庆结识的好朋友。我则租住了进门那六间
一排的平房。我和凤霞就是在这里结婚的。
老朋友又在这里聚头了,而且基本上还是当年碧庐旧人,增加的黄苗子夫妇更
是多才多艺讨人欢喜,房主人亦即经租人戴浩、虞静于夫妇都是演员,平素交游广
阔人缘特好。唐瑜已经结婚成家,成为这里的常客。于是马上就传播人口,都说是
“二流堂”在北京重建起来了。
我家本来客人就多,眼看着客人更多起来,我住的一排平房又是在院子最外边,
来人一进大门就敲我家的房门。就在这时,我们大院的斜对门开了一家叫做益康的
川菜馆,很地道的川味。女老板姓金,据说是满清皇族的一位格格,又说是川岛芳
子的妹妹,为人很豁达灵活,开张不久便生意兴隆,去吃饭的客人常常要排队等候。
这么一来,我家更热闹了,熟朋友来益康吃饭,碰上要等候,索性到我家一边聊天
一边等。吃完饭也来我家坐一会再走。无论是本市的,来自外地的,经常能听到
“去二流堂走走……”这样的话。日以继日,真教人受不了,我们俩即便是再好交
友,也经不住这样的疲劳轰炸了。而且我确实是不喜欢“二流堂”这个名字,我的
嘴里也从来不叫这个名字,如今深受其累,我和凤霞就计算着搬离这个地方。1954
年我决定把住在上海的父亲和母亲接来北京同住,那时父亲已中风卧病多年,母亲
除去照顾父亲,还要为我照顾不足两岁的儿子欢欢,为此我求得北京市东城房管局
的帮助,买了一所坐落在帅府园马家庙9号有十八个房间的四合院,并在这年秋天把
他们接来北京。
父亲母亲一生最重的两个负担,一是子女太多,除早年去世的一女三子外,还
有十一个子女,苦熬半世都已长大成人;二是父亲一生醉心于收购文物,除战乱流
离中损失甚重外,这回来京还带来数百件之多,箱笼一大堆,不知母亲是怎样收拾
起来的。我对父亲说:“今天的政府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政府,父亲一世倾全部财
力收集起来的这批文物应当捐给国家,将远比自己保存安全可靠得多,”父亲当时
说话比较困难,但神志思维都是十分清楚的,他立即同意了。经我请来了当时的中
央文物局长郑振铎伯伯和古文物专家来当面点收这批共计二百四十余件的精选珍品,
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馆。是建国以来社会人士向国家捐献文物精品的先驱者。
这样我们一家算是在北京定居下来了。住处在王府井大街帅府园协和医院北侧,
正是北京繁华区的中心地带,来访客人仍不在少,但是毕竟不同于在益康饭馆对面,
总是安静些了。那三年我为京剧艺术两位大师梅兰芳和程砚秋拍摄了一共四部影片,
工作够紧张的,但和两位大师的合作关系都极和谐融洽,尤其是程砚秋先生资质颖
异坦率天真,虽然年事已高却富有青春气息,使我永生难忘。
 
所谓“小家族”成员的遭遇

一连拍摄几次重头的京剧,又是新中国拍摄彩色片的开始,从筹备,到建组,
导演的设计,美术处理上写意与写实的结合,乃至于重新编写剧本;还包括与苏联
专家的合作,工作十分繁重。时间又拖得这么长远,连我这做导演的有时也不免感
到烦倦。这时候忽然发生了一件使我感到十分惶惑的事情:一天夏衍同志找到我,
要我抽个时间去看一下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田方,和他谈一下抗战期间重庆“二流
堂”的“事情”。这个问题提得太奇怪了!“二流堂”是个什么?还有什么“事情”?
我实在没法谈,只觉得莫名其妙。但忽然想起几天以前在街上偶然遇见一对新婚伴
侣,过去常来我家的,这是一伙六七个自幼孤苦失怙,乱世中备尝艰苦成长起来的
青年人,其中一个是我在电影局工作的同事田庄,常到我家来,并且渐渐地把他的
这些小伙伴们也带来,有时就在我家吃饭,并且管我和妻子称为大哥大嫂,称他们
自己这一伙为“小家族”。他们之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大都年轻有为,生机活泼,我和凤霞都很喜欢他们。遇见他俩之后我才觉得,为什
么有一段时间他们都不到我家来了。他们告诉我,就在几个月以前开始的一个叫做
“肃清反革命”的运动,他们出了事:“小家族”里发现了“胡风反革命集团”里
的成员,所以他们几乎都受到了审查,被认为是“胡风集团”的外围组织,如今审
查还没有结束,但他俩却不顾一切地结了婚。
我怎么也不能想像,这样可爱的一伙年轻人会是一群反革命分子。至于胡风是
不是反革命我也难以想像。可是忽然要我去找厂长谈“二流堂”,会不会和“小家
族”发生类似的情况了?但我在直觉上完全不相信“小家族”会是反革命。在我印
象中,这群年轻人对共产党衷心爱戴,没有半点虚假;连这样的青年都要怀疑,那
就太愚蠢了。
我怀着一种不祥的预感去看田方,田倒是十分平静、客气,叫我不要多想什么,
说“二流堂”谁不知道?还说“二流堂”是郭老取名,周总理都知道。这使我也想
起,听人说,建国初期,周总理在一次文艺界的集会上大声问:“‘二流堂’的人
都回来了吗?”
这样我就没有什么顾虑的了,连一点点的不祥之兆也全都烟消云散;但对那些
年轻朋友们的不幸遭遇却一刻也难忘怀。总觉得为什么这么多疑,这么缺少自信?
真难理解。
 
  妻子阻止我作整风发言

拍完了梅兰芳,又拍程砚秋,待程砚秋的《荒山泪》拍完,又结束了全部后期
制作,已经是1956年的秋天。由于我早已和北影厂达成协议:梅兰芳影片的拍摄是
我做电影导演的最后作品,只是由于程砚秋的《荒山泪》是周总理亲自交下的任务,
而且又指定要我导演,不能推辞,只得接受。拍摄结束,北影代厂长钱筱璋说,为
了慰劳我,要我带领一个小小的摄制组去拍一部两本篇幅的风景片,实际上就是任
我选择一个风景胜地当做一次旅游。主要的原因是有一批为数不多的彩色片再不用
完就要过期成为废片;那时彩色片十分珍贵稀罕,决不能白白浪费掉。这样我带着
一共四个人的队伍先去四川,但由于时届深秋,只有一片浓绿,没有彩色了;然后
再去云南,到昆明拍了一部《春城秋色》,从此结束了我的电影导演生涯。
实际上影片的后期制作结束已经是1957年,即使我平时对政治毫无兴趣也感到
了国际国内的风云动荡。在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了斯大林,波兰出了问题……
国内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民族资产阶级敲锣打鼓进入社会主义;党中央
提出了在思想和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处处使人感觉到春天到
了,文艺界的春天也来到了,整个国家社会生气勃勃,使人感觉到有一股清新之风
吹进生活;报纸刊物上议论风生,精神振奋,文艺界一洗沉郁之风,戏剧界也呈现
一派生机。1957年3月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也应
邀去听了讲。他老人家从容挥洒,妙语如珠,听得大家十分振奋,但是后来发表的
讲话定稿却作了大量的改动。
这年5月间党中央发出号召,要求大家向党提意见,帮助党整风,要人们消除顾
虑,大胆地敞开发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那时我正
在创作新的话剧本,我为停止了我一向不感兴趣的电影工作而十分振奋,急于写出
新的话剧本,已定名为《吹皱一池春水》。但是家里不断来人,屡屡打断我的写作,
有很多报纸杂志的记者,有很多议论当前形势的朋友,甚至有老前辈担任文化领导
的人物拉着我,要我陪他去民间小剧团去“放火”,更有说明白是奉命来要我发表
意见,写文章给领导提意见的……这样的记者远不是一个两个,而我对文艺的领导
也确是意见不少;然而在我家里却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阻力来自妻子新凤霞,她听到我的一些意见,十分反感,甚至害怕。她认为,
在旧社会受尽苦难,多亏共产党救了她才翻了身;今天的领导方式尽管有问题,也
比旧社会强多了。我说:“这回是共产党要大家提意见的,为了改进工作,又是毛
主席让提的。”她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