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书-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易》四卷(晋儒林从事黄颖注。梁有十卷,今残缺。)

《周易》九卷(吴侍御史虞翻注。)

《周易》十五卷(吴郁林太守陆绩注。)

《周易》十卷(晋散骑常侍干宝注。)

《周易》三卷(晋骠骑将军王暠注,残缺。梁有十卷。)

《周易》八卷(晋著作郎张ёⅲ腥薄A河惺怼#

《周易马、郑、二王四家集解》十卷

《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

《周易杨氏集二王注》五卷,(梁有《集马、郑、二王解》十卷,亡。)

《周易》十卷(蜀才注。梁有齐安参军费元珪注《周易》九卷,谢氏注《周

易》八卷,尹涛注《周易》六卷,亡。)

《周易》十卷(后魏司徒崔浩注。)

《周易》十卷(梁处士何胤注。梁有临海令伏曼容注《周易》八卷,侍中朱

异集注《周易》一百卷,又《周易集注》三十卷,亡。)

《周易》七卷(姚规注。)

《周易》十三卷(崔觐注。)

《周易》十三卷(傅氏注。)

《周易》一帙十卷(卢氏注。)

《周易系辞》二卷(晋桓玄注。)

《周易系辞》二卷(晋西中郎将谢万等注。)

《周易系辞》二卷(晋太常韩康伯注。)

《周易系辞》二卷(梁太中大夫宋褰注。又有宋东阳太守卞伯玉注《系辞》

二卷,亡。)

《周易系辞》二卷(荀柔之注。)

《周易集注系辞》二卷(梁有宋太中大夫徐爰注《系辞》二卷,亡。)

《周易音》一卷(东晋太子前率徐邈撰。)

《周易音》一卷(东晋尚书郎李轨弘范撰。)

《周易音》一卷(范氏撰。)

《周易并注音》七卷(秘书学士陆德明撰。)

《周易尽神论》一卷(魏司空钟会撰。梁有《周易无互体论》三卷,钟会撰,

亡。)

《周易象论》三卷(晋尚书郎栾肇撰。)

《周易卦序论》一卷(晋司徒右长史杨乂撰。)

《周易统略》五卷(晋少府卿邹湛撰。)

《周易论》二卷(晋冯翊太守阮常撰。)

《周易论》一卷(晋荆州刺史宋岱撰。梁有《拟周易说》八卷,范氏撰;

《周易宗涂》四卷,干宝撰;《周易问难》二卷,王氏撰;《周易问答》一卷,

扬州从事徐伯珍撰;《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晋扬州刺史顾夷等撰;《周易杂

论》十四卷。亡。)

《周易义》一卷(宋陈令范歆撰。)

《周易玄品》二卷

《周易论》十卷(齐中书郎周颙撰。梁有三十卷,亡。)

《周易论》四卷(范氏撰。)

《周易统例》十卷(崔觐撰。)

《周易爻义》一卷(干宝撰。)

《周易乾坤义》一卷(齐步兵校尉刘瓛撰。梁又有齐临沂令李玉之、梁释法

通等《乾坤义》各一卷,亡。)

《周易大义》二十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几义》一卷(梁南平王撰。梁有《周易疑通》五卷,宋中散大夫何諲

之撰;《周易四德例》一卷,刘瓛撰。亡。)

《周易大义》一卷(梁有《周易错》八卷,京房撰;《周易日月变例》六卷,

虞翻、陆绩撰;《周易卦象数旨》六卷,东晋乐安亭侯李颙撰;《周易爻》一卷,

马揩撰。亡。)

《周易大义》二卷(陆德明撰。)

《周易释序义》三卷

《周易开题义》十卷(梁蕃撰。)

《周易问》二十卷

《周易义疏》十九卷(宋明帝集群臣讲。梁又有《国子讲易》议六卷;《宋

明帝集群臣讲易义疏》二十卷;《齐永明国学讲周易讲疏》二十六卷;又《周易

义》三卷,沈林撰。亡。)

《周易讲疏》三十五卷(梁武帝撰。)

《周易讲疏》十六卷(梁五经博士褚仲都撰。)

《周易义疏》十四卷(梁都官尚书萧子政撰。)

《周易系辞义疏》三卷(萧子政撰。)

《周易讲疏》三十卷(陈谘议参军张讥撰。)

《周易文句义》二十卷(梁有《拟周易义疏》十三卷。)

《周易义疏》十六卷(陈尚书左仆射周弘正撰。)

《周易私记》二十卷

《周易讲疏》十三卷(国子祭酒何妥撰。)

《周易系辞义疏》二卷(刘瓛撰。)

《周易系辞义疏》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系辞义疏》二卷(萧子政撰。梁有《周易乾坤三象》、《周易新图》

各一卷;又《周易普玄图》八卷,薛景和撰;《周易大演通统》一卷,颜氏撰。)

《周易谱》一卷。

右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

昔宓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

卦。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

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

《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

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汉初,传《易》者有田何,何授丁

宽,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仇、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

丘之学。又有东郡京房,自云受《易》于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尝立,后罢。

后汉施、孟、梁丘、京氏,凡四家并立,而传者甚众。汉初又有东莱费直传《易》,

其本皆古字,号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兰

陵母将永。故有费氏之学,行于人间,而未得立。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

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

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大兴,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晋。孟

氏、京氏,有书无师。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齐代唯传郑义。至隋,

王注盛行,郑学浸微,今殆绝矣。《归藏》,汉初已亡,案晋《中经》有之,唯

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

缺。

《古文尚书》十三卷(汉临淮太守孔安国传。)

《今字尚书》十四卷(孔安国传。)

《尚书》十一卷(马融注。)

《尚书》九卷(郑玄注。)

《尚书》十一卷(王肃注。)

《尚书》十五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集解尚书》十一卷(李颙注。)

《集释尚书》十一卷(宋给事中姜道盛注。)

《古文尚书舜典》一卷(晋豫章太守范宁注。梁有《尚书》十卷,范宁注,

亡。)

《尚书亡篇序》一卷(梁五经博士刘叔嗣注。梁有《尚书》二十一卷,刘叔

嗣注;又有《尚书新集序》一卷。亡。)

《尚书逸篇》二卷

《古文尚书音》一卷(徐邈撰。梁有《尚书音》五卷,孔安国、郑玄、李轨、

徐邈等撰。)

《今文尚书音》一卷(秘书学士顾彪撰。)

《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

《大传音》二卷(顾彪撰。)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汉光禄大夫刘向注。)

《尚书驳议》五卷(王肃撰。梁有《尚书义问》三卷,郑玄、王肃及晋五经

博士孔晁撰;《尚书释问》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书王氏传问》二卷;《尚

书义》二卷,吴太尉范顺问,刘毅答。亡。)

《尚书新释》二卷(李颙撰。)

《尚书百问》一卷(齐太学博士顾欢撰。)

《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撰。)

《尚书百释》三卷(梁国子助教巢猗撰。)

《尚书义》三卷(巢猗撰。)

《尚书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费撰。梁有《尚书义疏》四卷,晋乐

安王友伊说撰,亡。)

《尚书义疏》三十卷(萧詧司徒蔡大宝撰。)

《尚书义注》三卷(吕文优撰。)

《尚书义疏》七卷

《尚书述义》二十卷(国子助教刘炫撰。)

《尚书疏》二十卷(顾彪撰。)

《尚书闰义》一卷

《尚书义》三卷(刘先生撰。)

《尚书释问》一卷(虞氏撰。)

《尚书文外义》一卷(顾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

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遭秦灭学,至汉,唯济

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伏生作《尚书传》四

十一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倪宽,宽授欧阳生之

子,世世传之,至曾孙欧阳高,谓之《尚书》欧阳之学。又有夏侯都尉,受业于

张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之学。胜传从子建,别为小夏侯

之学。故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并立。讫汉东京,相传不绝,而欧阳最盛。

初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古文。孔安国以今

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与河内女子所献不同。又济南伏生所诵,有五

篇相合。安国并依古文,开其篇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其余篇简错

乱,不可复读,并送之官府。安国又为五十八篇作传,会巫蛊事起,不得奏上,

私传其业于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扶

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然其

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余绝无师说。

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

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

又多乖戾。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一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