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书-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坎上,此亦天入水中之象也。天为金,金水相生之物也。天出入水中,当有何损,

而谓为不可乎?然则天之出入水中,无复疑矣。

又今视诸星出于东者,初但去地小许耳。渐而西行,先经人上,后遂转西而

下焉,不旁旋也。其先在西之星,亦稍下而没,无北转者。日之出入亦然。若谓

天磨石转者,众星日月,宜随天而回,初在于东,次经于南,次到于西,次及于

北,而复还于东,不应横过去也。今日出于东,冉冉转上,及其入西,亦复渐渐

稍下,都不绕边北去。了了如此,王生必固谓为不然者,疏矣。今日径千里,其

中足以当小星之数十也。若日以转远之故,但当光曜不能复来照及人耳,宜犹望

见其体,不应都失其所在也。日光既盛,其体又大于星。今见极北之星,而不见

日之在北者,明其不北行也。若日以转远之故,不复可见,其比入之间,应当稍

小。而日方入之时,反乃更大,此非转远之徵也。王生以火炬喻日,吾亦将借子

之矛,以刺子之盾焉。把火之人,去人转远,其光转微,而日月自出至入,不渐

小也。王生以火喻之,谬矣。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

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转北去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

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如此言之,日入北方,不亦孤孑乎?又月之光微,不及

日远矣。月盛之时,虽有重云蔽之,不见月体,而夕犹朗然,是月光犹从云中而

照外也。日若绕西及北者,其光故应如月在云中之状,不得夜便大暗也。又日入

则星月出焉。明知天以日月分主昼夜,相代而照也。若日常出者,不应日亦入而

星月出也。

又案河、洛之文,皆云水火者,阴阳之余气也。夫言余气,则不能生日月可

知也,顾当言日精生火者可耳。若水火是日月所生,则亦何得尽如日月之圆乎?

今火出于阳燧,阳燧圆而火不圆也。水出于方诸,方诸方而水不方也。又阳燧可

以取火于日,而无取日于火之理,此则日精之生火明矣。方诸可以取水于月,无

取月于水之道,此则月精之生水了矣。王生又云:“远故视之圆。”若审然者,

月初生之时及既亏之后,何以视之不圆乎?而日食,或上或下,从侧而起,或如

钩至尽。若远视见圆,不宜见其残缺左右所起也。此则浑天之体,信而有徵矣。

宋何承天论浑天象体曰:“详寻前说,因观浑仪,研求其意,有悟天形正圆,

而水居其半,地中高外卑,水周其下。言四方者,东曰暎Ч龋罩觯髟

濛汜,日之所入。《庄子》又云:‘北溟有鱼,化而为鸟,将徙于南溟。’斯亦

古之遗记,四方皆水证也。四方皆水,谓之四海。凡五行相生,水生于金。是故

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

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又云:“周天三百

六十五度、三百四分之七十五。天常西转,一日一夜,过周一度。南北二极,相

去一百一十六度、三百四分度之六十五强,即天经也。黄道袤带赤道,春分交于

奎七度,秋分交于轸十五度,冬至斗十四度半强,夏至井十六度半。从北极扶天

而南五十五度强,则居天四维之中,最高处也,即天顶也。其下则地中也。”自

外与王蕃大同。王蕃《浑天说》,具于《晋史》。

旧说浑天者,以日月星辰,不问春秋冬夏,昼夜晨昏,上下去地中皆同,无

远近。《列子》曰:“孔子东游,见两小儿斗。问其故,一小儿曰:‘我以日始

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小儿曰:‘我以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言初出近者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裁如盘盖。此不为远者小,近

者大乎?’言日初出远者曰:‘日初出时,沧沧凉凉,及其中时,热如探汤。此

不为近者热,远者凉乎?’”

桓谭《新论》云:“汉长水校尉平陵关子阳,以为日之去人,上方远而四傍

近。何以知之?星宿昏时出东方,其间甚疏,相离丈余。及夜半在上方,视之甚

数,相离一二尺。以准度望之,逾益明白,故知天上之远于傍也。日为天阳,火

为地阳。地阳上升,天阳下降。今置火于地,从傍与上,诊其热,远近殊不同焉。

日中正在上,覆盖人,人当天阳之冲,故热于始出时。又新从太阴中来,故复凉

于其西在桑榆间也。桓君山曰:子阳之言,岂其然乎?”

张衡《灵台》曰:“日之薄地,暗其明也。由暗视明,明无所屈,是以望之

若大。方其中,天地同明,明还自夺,故望之若小。火当夜而扬光,在昼则不明

也。月之于夜,与日同而差微。”

晋著作郎阳平束皙,字广微,以为傍方与上方等。傍视则天体存于侧,故日

出时视日大也。日无小大,而所存者有伸厌。厌而形小,伸而体大,盖其理也。

又日始出时色白者,虽大不甚,始出时色赤者,其大则甚,此终以人目之惑,无

远近也。且夫置器广庭,则函牛之鼎如釜,堂崇十仞,则八尺之人犹短,物有陵

之,非形异也。夫物有惑心,形有乱目,诚非断疑定理之主。故仰游云以观月,

月常动而云不移;乘船以涉水,水去而船不徙矣。

姜岌云:“余以为子阳言天阳下降,日下热,束皙言天体存于目,则日大,

颇近之矣。浑天之体,圆周之径,详之于天度,验之于晷影,而纷然之说,由人

目也。参伐初出,在旁则其间疏,在上则其间数。以浑检之,度则均也。旁之与

上,理无有殊也。夫日者纯阳之精也,光明外曜,以眩人目,故人视日如小。及

其初出,地有游气,以厌日光,不眩人目,即日赤而大也。无游气则色白,大不

甚矣。地气不及天,故一日之中,晨夕日色赤,而中时日色白。地气上升,蒙蒙

四合,与天连者,虽中时亦赤矣。日与火相类,火则体赤而炎黄,日赤宜矣。然

日色赤者,犹火无炎也。光衰失常,则为异矣。”

梁奉朝请祖恒曰: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

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

理,信而有徵。辄遗众说,附浑仪云。《考灵曜》先儒求得天地相去十七万八千

五百里,以晷影验之,失于过多。既不显求之术,而虚设其数,盖夸诞之辞,宜

非圣人之旨也。学者多固其说而未之革,岂不知寻其理欤,抑未能求其数故也?

王蕃所考,校之前说,不啻减半。虽非揆格所知,而求之以理,诚未能遥趣其实,

盖近密乎?辄因王蕃天高数,以求冬至、春分日高及南戴日下去地中数。法,令

表高八尺与冬至影长一丈三尺,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为法。天高乘表高为实,

实如法,得四万二千六百五十八里有奇,即冬至日高也。以天高乘冬至影长为实,

实如法,得六万九千三百二十里有奇,即冬至南戴日下去地中数也。求春秋分数

法,令表高及春秋分影长五尺三寸九分,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为法。因冬至日

高实,而以法除之,得六万七千五百二里有奇,即春秋分日高也。以天高乘春秋

分影长实,实如法而一,得四万五千四百七十九里有奇,即春秋分南戴日下去地

中数也。南戴日下,所谓丹穴也。推北极里数法,夜于地中表南,傅地遥望北辰

纽星之末,令与表端参合。以人目去表数及表高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为法。天

高乘表高数为实,实如法而一,即北辰纽星高地数也。天高乘人目去表为实,实

如法,即去北戴极下之数也。北戴斗极为空桐。

日去赤道表里二十四度,远寒近暑而中和。二分之日,去天顶三十六度。日

去地中,四时同度,而有寒暑者,地气上腾,天气下降,故远日下而寒,近日下

而暑,非有远近也。犹火居上,虽远而炎,在傍,虽近而微。视日在傍而大,居

上而小者,仰瞩为难,平观为易也。由视有夷险,非远近之效也。今悬珠于百仞

之上,或置之于百仞之前,从而观之,则大小殊矣。先儒弗斯取验,虚繁翰墨,

夷途顿辔,雄辞析辩,不亦迂哉!今大寒在冬至后二气者,寒积而未消也。大暑

在夏至后二气者,暑积而未歇也。寒暑均和,乃在春秋分后二气者,寒暑积而未

平也。譬之火始入室,而未甚温,弗事加薪,久而逾炽。既已迁之,犹有余热也。

○浑天仪

案《虞书》:“舜在玑玉衡,以齐七政,”则《考灵曜》所谓观玉仪

之游,昏明主时,乃命中星者也。玑中而星未中为急,急则日过其度,月

不及其宿。玑未中而星中为舒,舒则日不及其度,月过其宿。玑中

而星中为调,调则风雨时,庶草蕃芜,而五谷登,万事康也。所言玑者,

谓浑天仪也。故《春秋文耀钩》云:“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而先儒或因

星官书,北斗第二星名旋,第三星名玑,第五星名玉衡,仍七政之言,即以为北

斗七星。载笔之官,莫之或辨。史迁、班固,犹且致疑。马季长创谓玑衡为浑天

仪。郑玄亦云;“其转运者为玑,其持正者为衡,皆以玉为之。七政者,日月五

星也。以玑衡视其行度,以观天意也。”故王蕃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

积代相传,谓之玑衡。其为用也,以察三光,以分宿度者也。又有浑天象者,以

著天体,以布星辰。而浑象之法,地当在天中,其势不便,故反观其形,地为外

匡,于已解者,无异在内。诡状殊体,而合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