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一九四四年在延安《边区群众报》上发表时原名《抗日英雄洋铁桶》。作者柯蓝也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出现的新作家。小说的篇幅不长,却是解放区第一部以章回体形式写成的作品。据作者自己说,他在写这本书时,正开始向民间文艺和古典文学学习宋国人,庄子好友,以善辩著名。曾任梁相。创“合异同”之,这是他练习写作通俗文学作品的成果。他满怀热情,极力想把党和人民在进行艰苦的抗日战争中所表现的英勇机智、坚定乐观的精神品质反映出来。作品写了洋铁桶(真名吴贵)领导的民兵小队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怎样建立政权,对伪军进行政治攻势,以及如何捉特锄奸。在一系列斗争中,民兵队伍越战越强,洋铁桶也威名远扬。作品还写了人民群众被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伪军杀戮蹂躏,洋铁桶自己也两次被敌人枪伤。但小说主要是描写了中国人民怎样以压倒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打击侵略者,直到最后把他们击败。通篇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富有鼓舞力量。作品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比较简单;故事虽能吸引读者,但结构上主次安排不尽合适,捉特锄奸的篇幅显得多了一些;语言运用虽然简练明快,却又不必要地采用了一些旧章回小说中的俗语、套语。作者后来还有以陕北大生产运动为题材的中篇《红旗呼啦啦飘》,由于故事情节过于简单,语言也较平淡,成就和影响就不及《洋铁桶的故事》了。

马烽、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也是采用章回体形式反映抗日的长篇。作品写于一九四五年,原是根据晋绥边区群英大会一些民兵英雄的斗争事迹加以整理改编;最初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共九十五回,后经进一步加工印成单行本,合成八十回。故事以吕梁山下一个叫康家寨的村庄为背景定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提,描写了晋绥边区人民怎样在党领导下建立民兵武装,实行劳武结合,反对汉奸维持会,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正如中国的其他村庄一样,康家寨的农民也曾长期遭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地主康锡雪(外号桦林霸)就是压在农民头上的大石头。他勾结日本侵略军,组织维持会,使农民受着双重的压迫。但是,在共产党员、武工队员武得民领导下,以雷石柱、孟二楞等农民积极分子为骨干,很快组成了民兵队。他们反汉奸,斗恶霸,砸烂维持会,真正把政权掌握在人民自己手里,和日寇伪军展开反复的斗争。尽管他们也有挫折、失败、牺牲,但觉醒了并组织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是无敌的。康家寨的民兵小队不但巩固了自己,而且解放了敌人的重要据点汉家山。作品的意义在于显示了抗日战争的群众性,表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这一真理。康家寨其实是中国的一个缩影,雷石柱、孟二楞等也是千百万抗日英雄的代表人物。康家寨的民兵小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正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过程。

《吕梁英雄传》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通篇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联缀而成,因而较能吸引读者。相比之下作品虽然写了许多人物,但一般都不突出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些主要人物个性也不够鲜明。整个作品的结构法是用人物串联故事,而故事与故事之间有时却缺乏内在联系。这和小说的创作过程有关。据作者说,最初只是想把许多生动的斗争故事用几个人特连起来,并未作通盘计划;当时是写一段登一段,不是一气呵成,因而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全书的结构,故事的发展,都未作精细的安排。现在流传的单行本虽然作了较大加工,但原来的缺陷还多少留有痕迹。尽管如此,《吕梁英雄传》仍不失为一部反映抗日战争较好的作品。

同样是用章回体写抗战题材的孔厥、袁静合作的《新儿女英雄传》,不但在作品的内容和表现规模上,而且在艺术上都又进了一步。小说写成较晚,最先也是在报上连载。由于故事生动,人物相对集中曾在牛津大学研究哲学和医学,后来成为辉格党的重要理论,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当时就引起过轰动。

《新儿女英雄传》以冀中白洋淀为背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八年的英勇事迹。小说主要描写了人民群众抗日力量和日本侵略者、地主、汉奸进行斗争的情景。全书以牛大水、杨小梅的婚事为线索,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既表现了抗战八年对敌斗争中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也表现了新的英雄人物的不断成长。共产党员黑老蔡虽然不是贯穿全书的人物(作品后半部写他较少)清楚明白的公理中推论出来,才是确实可靠的,主张以怀疑,但在作品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民兵力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不但带领大伙作战,也对民兵做政治思想工作,启发教育,掌握政策。牛大水他们的成长和黑老蔡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在黑老察这个“黑不溜、笑迷迷、连鬓胡子毛楂楂”的“老铁匠”身上,不但集中了我国劳动人民坚韧不拔、淳厚机智等传统美德,同时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光辉。牛大水、杨小梅都是平凡而又先进的人物;他们是普通农民,又是抗战英雄。牛大水原本勤劳淳朴,却又胆小怕事,眼睛只看到自己那五亩庄稼。但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在对敌斗争的锻炼中,他变得坚贞不屈,英勇顽强。他成长为区上民兵队长,领着战士出生入死,给敌人很大威胁;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视死如归。牛大水的性格发展过程清晰,给读者印象较深。杨小梅的道路更是曲折。她饱受苦难,后来投靠革命,获得解放,并在斗争中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她的经历代表了中国劳动妇女普遍走过的历程。牛大水和杨小梅的结合,说明个人命运不可能离开阶级的、民族的命运;只有投身革命,在斗争的熔炉中才能找到个人的幸福。《新儿女英雄传》其他一些人物,尽管形象不够丰满,但让人感到可爱。他们和黑老察、牛大水、杨小梅等一起组成英雄集体的形象;正是这些中华民族的新英雄儿女谱写了抗日战争的伟大史诗。至于反面人物如勾结日寇残害人民的何世雄,痞子流氓张金龙,作品都表现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张金龙,当革命势力较大时,他被迫投机革命,然而阶级本性决定他终于成为“铁杆子汉奸”,对革命造成极大危害,自己也终于逃不脱可耻的下场。

《新儿女英雄传》对人物的刻划,事件的叙述,都朴实自然。在平凡中含着奇特,于浑朴中显出峻拔。作者运用人民大众口语也比较纯熟。由于受连载形式的影响,作品的故事有时显得断断续续1938年5月。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本文针对抗日战,有些章节为了写出一定篇幅,内容比较单薄。有些素材提炼不够。从反映抗日战争全过程的要求来看,作品对牛大水、杨小梅的婚事这条线渲染得多了些,而对人民群众抗日积极性和抗日战争的群众性,对农民的民主要求和怎样满足他们的要求却写得不够,这是作品较明显的缺点。

这一时期反映工业生产的为数不多的中、长篇小说中,草明的《原动力》是比较突出的作品。它不但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完全可以和当时写其他题材的小说比美,也是最早一部描写解放了的工人阶级生活斗争的优秀中篇。

草明在三十年代就开始写作。创作《原动力》之前已写了一些中、短篇小说,主要是描写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反映他们对旧制度的反抗,反映他们的抗日救亡活动。这些作品中,存在小资产阶级的情调,语言也不够大众化。她到延安后,参加了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思想有很大变化,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抗战胜利后,她深入东北地区的工厂,和工人一道生活,后又到镜泊湖水电站做群众工作。这为她一九四八年创作《原动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原动力》写东北一个水力发电厂解放后工人团结奋战,克服困难,终于修复机组发出电力的故事。玉带湖发电厂先后遭到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冰雪埋没了机器,厂里一片荒凉。老工人孙怀德(老孙头)从建厂时就来到这里,他受过残酷的压迫,妻子贫病而死,儿子也因工伤死亡。他和其他工友对旧社会都有着“冲不尽的仇恨”。他们知道自己是机器的主人,所以国民党接收大员要破坏机器时,老孙头机智地保护了机器。解放了,当人民政权还未来得及接管工厂,他已经领着工友主动刨冰捞油,修复机器。不久,上级派王永明来担任经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老孙头和工人们更是热情高涨,对公开的和暗藏的坏人进行斗争,同时也抵制了官僚主义,终于在最短时间内修复了遭到破坏的电厂,老孙头也被选作电厂的副厂长。作品形象地表明,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是生产建设的原动力。

《原动力》的时代特色比较鲜明,作品一方面写了工人群众忘我劳动,恢复生产,另方面写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显示了解放初期特有的紧张战斗的气氛。与此同时,作品也写了个别工人劳动纪律和劳动态度的问题,工人干部的培养教育问题,真实表现了在旧中国的废墟上整顿恢复工作的艰巨。作品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语言朴实。作者创作时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写浅些,写得明白点”,“竭力避免写长句子”,“竭力避免描写(心理描写、状物描写和自然描写)”,当然,必要的描写还是保留了,而“寓意的、暗示的、要人揣测的地方也尽量避免”。(注:《写〈原动力〉经过》,《人民文学》2卷6期)这些意图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作品的缺点是对王永明的形象表现不够充分,因而对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