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剑楼随笔-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棋坛历史开新页

——写在全国象棋大比赛之前

如果不是临时有什么更改的话,全国象棋大比赛后天(十二月十五日)就要在北京开始了!这是象棋坛空前的盛事,全国性的大比赛,在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过去,虽然也有许多名闻全国的“棋王”,也有人荣获“国手”的称号,但到底不是经过全国公开比赛而获得的,所以是不是全国第一,尚未能肯定。即算地区性的冠军,也多是成名好手较量的结果,而不是经过一级级选拔赛“打出来”的。例如二十多年前在香港举行的华东华南象棋赛,华南的选手是冯敬如和李庆全,冯敬如是当时广东省单人象棋赛的季军,李庆全是殿军,第一名的黄松轩和第二名的卢辉都没有参加。我不是说冯李二人的棋艺比黄卢低(事实上冯敬如的实力恐怕还在黄松轩之上),而是说那不是“正式”的各区冠军的较量。

过去因为交通不便与各省军阀的割据,更加上成名好手的保名避战,事实上全国性的大比赛也不可能举行。这次全国象棋大比赛,却是先由各省市公开选拔赛选出代表,即算是最出名的棋手,也都要参加选拔,才能取得代表资格(例如杨官璘,就是以七胜三和的成绩,在广州市十一名选手中荣获第一,而当选出席全国棋赛的广州代表)。所以经过这次大比赛所产生的“棋王”,那自然是名符其实的全国棋王了。

中国象棋虽然很流行,可是一直没有严密的组织与评选制度。日本的围棋有九段分段制,有棋院组织,比起中国的象棋,那是精密得多。我们谈起象棋好手,虽然也常有“一流头”“二流尾”等说法,但根据什么标准来分“一流”“二流”,却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没有大家公认的分级标准。我不知道这次全国大比赛之后,会不会产生象棋院的组织,但我希望能因此而把象棋运动推上一个新的阶级,在组织和评级上都能创立一个新的制度。

我和香港的象棋名手多数认识,谈起全国大比赛的事,他们都很兴奋。我们也谈过组织和评级的问题。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意见,可以将这次大比赛的前十名,授以棋院士或象棋大师衔,正式组织棋院,由政府培养专业棋手,地位和其他艺人一样,让他们完全不需顾虑生活,而专心研究棋艺,并经常作公开表演赛,满足棋迷的要求。事实上,政府也正在培养专业棋手,例如杨官璘和陈松顺在广州文化公园供职,卢辉在广州文史馆,他们都是以象棋的一技之长,获得国家的培养的。

谈到评选制度,我也有一个不成熟的意见,可以仿日本的九段分段制,全国冠军是九段,每段约差三分之一步数。即九段可让初段单马或“三先”,让二段两盘单马一盘“二先”,让三段两盘“二先”一盘单马,让四段“二先”,让五段“…一二”(即两盘一先,一盘二先),让六段“长先”,让七段“先相先”(即三盘中让两盘先),与八段“平先”。至于要让到单马以上的,那便不入段了。这只是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也许全国比赛委员会已有更周密的计划。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多听一些香港棋友的意见。

确立评定等级的制度有个好处,即可以确定谁有资格做专业棋手。以上述的分级法而论,上五段的可称“高段”,可入棋院做“研究员”,也有资格做各县市文化宫的象棋指导。上七段的有资格做棋院院士。现在还没有经过比赛,照我个人的看法,杨官璘有九段资格,香港的曾益谦、上海的何顺安等可以有八段的资格。

国际象棋有“特级象棋大师”“象棋大师”等称号,每三年举行一次世界冠军争夺战,制度也比中国象棋严密。关于国际象棋,我以后再写一篇。世界象棋冠军的产生,也是很有趣的。

这次全国象棋大比赛的冠军,最“热门”的是杨官璘,但正因为太“热门”了,我很怕他心理紧张,反而会有失手。不过他是身经数千战的棋手,也许我的顾虑是多余的。

 谈棋手的实力

——敬答何鲁荫先生

在全国象棋大比赛之前,我写了一篇随笔,对象棋运动提出一些意见,顺便也谈了一下当代棋手的实力。前几天编者转来了何鲁荫先生的一封信,他对我的建议如加强象棋界的组织和树立评选制度等甚表赞同,称之为“象棋界共同的心声”。另外,他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何先生是棋坛前辈,他对象棋艺术一向积极提倡,我是甚为钦仰,但对于某些看法,我却还不敢苟同。

二十多年前在香港举行的华东华南棋赛,经过情形何先生知之甚详,承蒙他补充了许多内幕史料。从他所补充的史料里,证实了当时华南蛇两位选手,并非是以冠军或殿军的资格参加,事实上冯敬如和李庆全两人,当时也不是华南的“正式冠军”(广东全省棋赛是以后的事)。那么我说那场棋赛,“不算为正式冠军的较量”,这句话也似乎没有说错。不过“这是无关宏旨的插话”,对何先生的热心指正,我还是很感激的。

何先生认为我“一笔抹煞香港棋坛”,这似乎责备得有点过分了。正正相反,我非但没有“一笔抹煞香港棋坛”,而且已经是予以特别的重视。十二月二十三日我在《纵谈南北棋坛》一文里提到香港棋坛时说:“至于香港近年来,也是棋风大盛,人材辈出。”这总不能说是“抹煞”了吧?再以何先生所引我的那两句话来说,“照我个人的看法,杨官璘有九段资格,香港曾益谦、上海何顺安等可以有八段的资格。”数了杨官璘之后,即提到香港的曾益谦,这也正是对于香港棋手的尊重。

我认为杨官璘有九段资格,那是根据他历年战绩来评定的。自一九五二年起,直至现在为止,他和国内各高手较量,比对来,只输过一场给王嘉良。这样的成绩,在棋坛上恐怕还找不到第二个吧?事实上他也是全国的象棋冠军,称他为“九段”,似乎不能说是“奖饰过情”的了。

我想我和何先生的分歧点,恐怕还是在于对棋手实力评断的标准问题。我觉得对棋手实力的评断,应该看他全面的战绩,而不是看他对某人的一两场棋。举个例来说,在这次全国象棋大比赛时,王嘉良以一胜一和击败了杨官璘,并不就等于他的棋力在杨官璘之上,在总的成绩来说,他还是逊于杨官璘的(这次他是亚军)。

何先生谈起前年港穗的棋赛,认为曾益谦和杨官磷打成平手,而我将杨列为九段,将曾列为八段,这个看法,大有问题。我同意何先生所说曾益谦是“当代著名的高手”,但比之杨官璘,他的战绩却稍逊一筹。那次港穗棋赛的积分是:杨官璘获十五分得冠军,陈松顺十三分得亚军,曾益谦获十一分名列第三,黎子健九分名列第四。我将曾益谦排名在杨官璘之下,根据的是他们全面的战绩,而不是只看到他们那场棋比对成和的这一点。

日本棋院的评选制度非常严格,在吴清源以前,全国九段最多只有一名,甚至有些时期,全国棋力最高的也只列为六七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棋院为了奖励新血,除吴清源外,还评了四个九段,但这四个九段,和吴清源作“升降赛”,都被打得降了级。我以为中国如组织象棋院的话,在组织之初,评选制度也应似日本的严格,九段最多也是一人。我在《棋坛史开新页》里,已说明全国冠军才有资格称九段。假如八段九段动辄以十数计,那么九段满街走,也没有什么可贵的了。

何先生又提到港台棋赛,港台棋赛,台湾队先战“港联”,后战“港选”,港方参加比赛的有曾益谦、李志海、苏天雄、黎子健、简文孝、曹悦强、梁庆全、阮雄辉、白乐弈、何醒武、陈恒汝等人,港台棋赛(两次都算在内),曾益谦的成绩最好(按曾益谦赛十局,只负过一局,积分是十六分。赛十局得分的最大可能是二十分,所占的百分率是百分之八十。其次是曹悦强,赛十二局,只负过二局,积分是十九分。赛十二局得分的最大可能是二十四分,得十九分所占的百分率是百分之七十九)。台湾队和广州队没有交过于,但从积分上看,曾益谦在穗港棋赛得十一分(那场棋赛每人赛十二局,应得十二分始成平手),在港台棋赛则名列第一,所以两队实力,可以说是相差远甚。港队虽以绝大多数击败台队,还是不应满足的。

曾益谦在近著《象棋选粹》里,尊杨官璘为“国手”,他看了那篇《随笔》后,曾对我说:“将我排名在杨官璘之后,我并没有什么不服的,但假如说许多人和我实力相等,我就不能折服了。”我和杨曾二人都是朋友,自问不至于像何先生所说的那样“阿其所好”,故意抬高杨官璘而压低曾益谦的。

广州在最近将邀请全国优秀棋手作表演赛,何先生不妨鼓励本港优秀棋手上广州玩玩棋,胜负得失那是次事,彼此观摩,对棋艺的发扬一定有很大帮助。

对棋手实力的评断,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的看法是根据全面战绩),所以我很尊重何先生的不同意见,我也不勉强求同,对香港棋手近年来在棋艺上的优秀成就,我也表示深深的敬意。

 闲话杨朱一局棋

名棋手曾益谦前天从广州回来,到我的寓所找我,谈起广州的棋坛盛事:杨官璘、陈松顺和朱剑秋、沈志奕正打得难分难解,据他说杨官璘近况极佳,陈松顺却似乎在走下坡呢!

这篇随笔本来想再谈纳兰容若的,但听曾益谦说起这场精采的棋战,却想先趁趁热闹谈谈杨官磷和朱剑秋的一局棋。

杨官璘乃是当今的象棋国手,棋力之高,那是不消说了。朱剑秋也是一流好手,论“棋龄”还远在扬官璘之上,二十多年前,他和已故的七省棋王周德裕、华东老将窦国柱已并称“扬州三剑客”,周死窦老,只余朱家一剑,纵横棋坛。解放后,这一“剑”在上海开山立柜(曾摆擂台两月,尽败沪江名手),于是又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