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犁散文集-第2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叙曰:“自六经以外立说,皆子书也。”六经经儒家注释解说,实已成为樊篱。如上所言,子书实樊篱以外之说,笼外之鸣。总叙又说:“虽有丝麻,无弃管蒯”,“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表面上还是继承百家争鸣的传统的。这实是对修订四库全书这一政治行动的极大讽刺!

这也说明:“凡能自鸣一家者,必有一节之足以自立。”有价值的学术、言论、著作,是可以不胫而走,流传万世,不会轻易被消灭的。

7月1日补记——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十一 耕堂读书记 我的集部书

汉魏六朝:

《蔡中郎集》,四部丛刊本

《曹操集》,中华书局近年印本

《曹子建集》,四部备要本

《嵇中散集》,四部丛刊本

《陆士衡集》,同上

《陆士龙集》,同上

《陶靖节集》,四部备要本

《鲍照集》,四部丛刊本

《谢宣城集》,丛书集成本

《昭明太子集》,四部丛刊本

《江文通集》,四部丛刊本

《何水部集》,四部备要本

《庾子山集》,湖北先正遗书本

《徐孝穆集》,四部丛刊本

此外还购有《汉魏六朝名家集》第一集,共四十人。因此,多有重本。《书目答问》所列,只差诸葛亮一集。该集旧本,曾于旧书店遇到过,一时犹豫,交臂失之,并非忽视也。

近日友人送《前后出师表字帖》一本,翻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颓败”一节,掩卷唏嘘,几至流涕。汉魏文章之可贵,即在于此。身世与政治相关联,作家情感,密切国家民生,责任感很强。非同后来文人之只知哀叹自己也。另有《东汉文纪》一部,故宫印宛委别藏抄本。盖从后汉书辑录。两汉文章,多赖史书以存,班、范有功焉。

唐、五代:

《王子安集》,木刻本

《骆临海集》,中华书局近年印本

《幽忧子集》,四部丛刊本

《陈子昂集》,中华书局近年印本

《张曲江集》,广东丛书本

《李太白集》,四部丛刊本,另有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

《杜工部集》,湖北先正遗书本。另有《杜诗镜铨》,四川木刻本,及傅正谷所赠中华书局排印本,又有《杜工部草堂诗笺》,丛书集成本。

《颜鲁公集》,四部备要本

《刘随州集》,同上

《毘陵集》四部丛刊本

《韩昌黎集》,涵芬楼排印本,两函

《柳河东集》,蟫隐庐影印本,国学基本丛书本

《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

《张籍诗集》,中华近年印本

《李长吉歌诗》,四部丛刊本,文瑞楼石印本

《沈下贤集》,观古堂汇刻书本

《李卫公会昌一品集》,丛书集成本

《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

《白氏长庆集》,同上

《姚少监集》,四明丛书木刻本

《李义山诗文集》,石印两函

《温飞卿集》,四部备要本

《浣花集》,中华近年印本

《甲乙集》,四部丛刊本

《桂苑笔耕集》,四部丛刊本

《才调集》,同上

我藏唐集,与《书目答问》所列相校,互有出入,所差无几。

此外有四部丛刊缩印本:《玉川子诗集》、《司空表圣文集诗集》、《玉山樵人集》、《皮子文薮》、《甫里先生集》、《白莲集》、《禅月集》、《浣花集》、《广成集》。

又有《唐四家诗集》,包括:王辋川、孟襄阳、韦苏州、柳柳州。胡丹风刻本。《宋本唐人合集》,包括高常侍、岑嘉州、王摩诘、孟浩然。医学书局影印本。商务据汲古阁本《唐四名家集》,包括:窦群、李贺、杜荀鹤、吴融。《五唐人诗集》,包括:孟浩然、孟郊、李绅、温庭筠、韩偓。《唐六名家集》,包括:常建、韦应物、王建、鲍溶、姚合、韩偓。

商务书印刷精良,带有布套,书亦颇新。此外尚有《唐人选唐诗》及近年科学院文研所的《唐诗选》。总集有《全唐诗》、《唐文粹》。

其实,这些年,我很少读诗词。说不喜欢诗词,是假的,但比起青年时期,是差一些了。我愿意读一些与我当前思想感情吻合的,有真实记载的书,读一些能消愁解闷的,历史经验的书。按说在唐诗中,是可以找到一些篇什的。有时翻翻杜诗,也读不下去。买了那么多诗集,有很多是重复的,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藏。有些是慕名(汲古阁),有些是好古(宋本),有些是贪图大而全(全唐)。

我的经验是:人在书籍极端缺乏时,才能精读、细读,才能受益。古人借书、抄书,终于有成,这是有道理的。农村有句俗话,儿多不如儿少,儿少不如儿好。可以移用于读书。

儿少、儿好,反可以得济,书的道理相同。

对于唐文,还是读了一些,可谈些看法:

一、读唐文,还是先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韩、柳、元、白的文章。元,诗不如白,但文章可读。韩文虽以载道自居,而时见真感情,有时表现得很强烈、直率。这一点,与柳文不同。文章重比较,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他的弟子们,如李翱之辈,望尘莫及。

二、读选本,过去我也反对过。其实,人生时间,实在有限,只能读一些选本。选本读细,也就很不容易。《唐文粹》,编选得还是不错的。姚铉在序文中说:“文有江而学有海,识于人而际于天。”又说:“志其学者,必探其道;探其道者,必诣其极。然后,隐而晦之,则金浑玉璞,君子之道也。发而明之,则龙飞虎变,大人之文也。”我一直是当做座右铭的。新的选本,常常注解不明,校对不精,弄不好还要终生受害。

三、对代表作家,有可能,要读其全集。零碎文章,也不放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作家,一个时代。

四、要读唐人传奇,这是唐文的一种极致。

宋:

《苏舜钦集》,中华书局近年印本

《司马温公文集》,丛书集成本

《欧阳文忠集》,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

《元丰类稿》,四部丛刊本

《嘉祐集》,同上

《东坡七集》,四部备要本,另有施注苏诗,小木刻本

《栾城集》,四部丛刊缩印本

《临川集》,四部丛刊本

《山谷内外集》,小石印本

《淮海集》,四部丛刊缩印本

《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四部备要本

《叶适集》,中华近年印本

所藏与书目相校,相差已很多。北宋不到三分之一,南宋几乎无有,只存三人。

宋之苏氏父子,号称文学大家。然清代学者王夫之,于所著宋论,屡屡讥评之,以为所学为申、商之术,志在显达。

然存此心以为文,则有违艺术之道,如同水火之不相容。挟此术以从政,官亦很难做得好。多次失意,成就了苏轼的文学事业。东坡在海南期间,在田间曾遇一送饭的老妇人,她对东坡说:“苏内翰,你做了一场春梦!”春梦指的就是官场沉浮。苏洵、苏辙,虽有文集遗世,然于文学,均无多大建树。秦、黄气魄,亦无多少惊人之处。

文章一事,时代气运,天人合一之说,不能不信,作家于天地(社会)接触不广,于义理(哲学),承受不深,则文章甚难做好。元明(元以异族统治,明以流氓政治)以后,文章已渐露浮浅,文人亦多轻薄。归有明代大家,只有《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少数篇章流传。至明末,乃不得不推侯方域、钱谦益为文首。诗词,小说,戏曲,尚可驰骋,深厚文章,则甚难寻觅矣。元、明、清文集,我收藏寥寥,不赘。

1990年6月28日

耕堂曰:今人之文集、文章多矣,余择善而从。亦有三不读。

一、言不实者不读。例如昨天还在为了某种目的,极力在历史垃圾中,去搜求、探索、描述、研讨、渲染、暴露“民族弱点”的人,今天又大言不惭地声称:要“弘扬”民族文化了。这样人的文集、文章,不读。

二、常有理者不读。(常有理为赵树理小说里的人物。)这种人,“文革”时造反有理;动乱时,动乱有理;安定团结时,还是有理。常有理的人,最可怕,文章也最不可读,因其随时随地在变化也。

三、文学托姐们的文章,不可读。她们把不正确的,说成是正确的;把不对头的,说成是对头的;把没有个性的,说成是有个性的;把没有影响的,说成影响很大;把赔钱的,说成销路很广,或是已经脱销,或是已行销国外……这种人的文章,尤其不可读,最没有价值。

6月28日清晨附记——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十一 耕堂读书记 我的丛书零种

把几种书合起来印行,起个书名,叫做丛书。这种做法,据说宋代已经有了,明季渐渐多起来,至清朝而大盛。我们在顾修编的汇刻书目,傅云龙和罗振玉的续汇刻书目上见到的,大部分是丛书。其中书的部数多至数千种。

清代的学者,如钱竹汀、李莼客、张之洞辈,都提倡丛书,鼓吹丛书。张之洞甚至劝有钱有力的人刻丛书,以为既对古人有好处,又惠及今人,自己也可名留千古。这就是要求别人赞助。

清人刻书之风,嘉庆道光时已盛。同光之际,达到了高潮。这是有原因的:一、太平天国平定以后,政治暂时表现安定。朝廷为显示“中兴”,学者为粉饰太平,遂大做其学问。

二、文禁已经松弛,很多“秘籍”,开始流传。三、西洋文化如潮水涌进来,一些保守之士,期以因有文化抵御之。四、人们希望政治维新,在文化上作些促进。

有以上几种原因,丛书乃形成大观。但持续的时间不长,民国以后,因印刷技术进步,石印、铅印书大行。文化内容,以介绍新文化、新知识为主向,刻印古书之事,遂不多见。偶然有,也是一些遗老、遗少所为,已引不起读书界的普遍注意。

商务印书馆,一向以介绍新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