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犁散文集-第2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4年4月26日

西游记

有友人言,青年人之不知爱书,是因为住处狭小,余颇以为非此。书籍虽非尽神圣,然阅后总应放置于高洁之处,不能因无台柜,即随意扔在床下,使之与鞋袜为伍也。总因不知读书之难。

青年无爱护书籍习惯,书经彼等借阅归来,即如遭大劫,破损污胀,不可形容。青年无购书习惯,更少以自己劳力所获,购置书籍者。其所阅书,多公家发给,以为日用品,阅后即随便抛掷。即使借自他人,亦认为无足轻重也。

1974年4月

此皆小说也,而未失去,图章之力乎?此所谓自我失之,自我得之矣。

所感甚多,因作书箴:

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阙,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斯。

勿作书蠹,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

荡寇志(商务精装排印本)

此书近借与同乡之任部队后勤军官者。彼近年以职务方便,颇读中外小说,并略有藏书。对此书似无兴味,送还时,书面油渍颇多,盖彼习惯于开饭时阅读,而彼等之伙食,据他说办的甚好云。

同乡童年参军,系农民,从行伍提拔,阅历甚多。余近又借与小木板笑林广记一部,则甚喜,亦不归还矣。

1974年4月修补后记

尔雅义疏

此破书购自鬼市,早想扔掉,而竟随书物往返。琳琅者损失,无用者存留。不得已于此假日,为之整装,顺事物自然法则也。

昨晚为家人朗诵白居易书信三通,中有云:又或杜门隐几,块然自居,木形灰心,动逾旬月。当此之际,又不知居在何地,身是何人。

昨日康之公子来,言其父被召开会,出门上公共汽车,上下人拥挤,被推下车,跌断腿骨,甚可念也。本院有文姓,前曾被推下楼梯,大腿骨折。今当访其治疗经验,以告康君。

1974年5月1日上午记

郑文学史

今日不适未上班,整理英法文《中国文学》,及己著残书。

感伤身世,不能自己。后又包装此书,益觉无聊。

曾未正式读过文学史,对郑氏文章,不喜其语言文字。近读白氏集,找出此书查看,并包装之。

1974年5月8日,记于灯下,思前想后,心胸堵塞,甚不舒也。

宋词选

某君需索宋词,即刻检出,恐其有失,软纸皮外,另加硬纸皮焉。

1974年6月4日上午记

风云初记

一九七四年七月二日下午,淮舟持此书来。展读之下,如于隔世,再见故人。此情此景,甚难言矣。著作飘散,如失手足,余曾请淮舟代觅一册,彼竟以自存者回赠,书页题字,宛如晨星。余于所为小说,向不甚重视珍惜。然念进入晚境,亦拟稍作收拾,借慰暮年。所有底本,今全不知去向,出版社再版,亦苦无依据,文字之劫,可谓浩矣。尚不如古旧书籍,能如春燕返回桂梁也。

当时批判者持去,并不检阅内容,只于大会发言时,宣而书名,即告有罪。且重字数,字数多者罪愈重。以其字多则钱多,钱多则为资产阶级。以此激起群众之“义愤”,作为“阶级斗争”之手段。尚何言哉。随后即不知抛掷于何所。今落实政策,亦无明确规定,盖将石沉大海矣。

呜呼!人琴两亡,今之习见,余斤斤于斯,亦迂愚之甚者矣。收之箱底,愿人我均遗忘之。

4日上午记

战争与和平

余进城后,少买外国小说,如此大著,尚备数种,此书且曾认真看完,然以年老,不复记其详节。书物归来,先为魏小姐借去,近家人又看,因借机洁修焉。

余幼年,从文学见人生,青年从人生见文学。今老矣,文学人生,两相茫然,无动于衷,其可哀也。

此系残存之籍,修整如此,亦不易矣。

1974年7月4日灯下记

东坡逸事

此为杂书中之杂书,然久久不忍弃之,以其行稀字大,有可爱之处。余性犹豫,虽片纸秃毫,亦有留恋。值大事,恐受不能决断之害。

1974年7月12日晚,为此书修破脊,后又发现一张包货纸,遂装饰之。

天方夜谭(文言译本)

此书购自天祥市场,摊贩配全者也。多年来竟未抛失。白话译本,余于青岛见之,彼时养病,未暇及此。此次阅读数篇,人生怪事,何必天方?年老不愿读小说,非必认小说为谎言也。人陷于情欲,即如痴如盲,孽海翻腾,尚以为风流韵事也。

此书数次借与同院少年,然彼等实不能读。但弄污后,我必再为修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耳。

1974年7月13日

三姊妹

此污书,当购于南市摊贩,早应处理,竟在书架。弃之不忍,为之洁修,亦念旧交之谊耳。

1974年7月13日

静静的顿河

此系进城后,所购第一批书中之一。日前发见书店发货单,为一九五四年九月,托杨玉玺所购。因知初到津五年间,并未想到大置书籍。大批买书,当在一九五九年养病归来以后。

并未读完,只读第一册耳。此书字号太小,恐以后更不能读。

院中青少年,并不读书,无事可做,打闹喧嚣,终日不息。退处室内,亦不能看书做事。日日听这种声音,看这些形状,此即所谓天津风貌也。

1974年8月27日下午记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今日下午偶检出此书。其他关于鲁迅的回忆书籍,都已不知下落。值病中无事,粘废纸为之包装。并想到先生一世,惟热惟光,光明照人,作烛自焚。而因缘日妇、投靠敌人之无聊作家,竟得高龄,自署遐寿。毋乃恬不知耻,敢欺天道之不公乎!

1974年11月23日

越缦堂詹詹录

今日星期,下午无事而不能静坐阅书,适此书在手下,为觅得此种纸包装。越缦堂日记,久负盛誉,余曾于北京文学研究所借来翻阅,以其部头大,影印字体不清,未积极购求之后。以廉价购得日记补十余册,藉见一斑。后又从南方书店函购此部,虽系抄录,然以铅印,颇便阅览。鲁迅先生对此日记有微言。然观其文字,叙述简洁,描写清丽,所记事端,均寓情感。较之翁文恭、王湘绮之日记,读来颇饶兴味,可谓日记体中之洋洋者矣。

此公在清末,号为大名士,读书精细,文字生动,好自夸张,颇喜记述他人对他的称赞。这种称赞,多是有求于他,他却即当真收受,满心高兴,看来很是天真。其实,在当时,所谓名士,喜怒笑骂,都是有为而发,并能得到价钱,且能得到官做。细读清朝公私文书,此点甚明,所谓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习也。

1974年11月24日

怀素自叙帖真迹

肇公自故宫寄赠。自去岁函托他代购此本,彼即念念不忘,而出版一再拖延。此次寄来,包扎妥贴,老成典型,实可感念。

此为近年新购书之第一本,不能忘情于此道,亦苦事亦累事也。

1974年11月30日

即用肇公纸包装之

春渚纪闻

一九七四年冬季,又头晕休息。此数日并感冒不适,不愿外出,整理残书。商务此种版本,颇便老年人阅读。除此数种外,余尚有齐东野语一部。

11月某日

随园诗话

有一青年,束鹿人,好写作,前年来舍,细阅书橱名目,见此书有复本,遂索石印本去,余亦欣然赠之。

1974年12月15日

骨董琐记全编

此书购置较早,此后即大量收集旧版书。津门小集有篇引证此书文字,曾被人大感失望。此公大有识力,有预见,目前恐已绝望于余矣。呜呼!

1974年12月17日下午散步归来记

辞海

辞源及中国人名大辞典既失,幸此书及汉语辞典尚在。然此书字甚细小,余已不能用,必要时,或借助于放大镜乎?此次,辞书及书目,失者甚伙。盖执事诸君,多原来书贩,知何书于彼业务有关,何书易出手卖钱也。书有包皮或有图章,则能幸存,此余前之所不及料知也。原皮已破,今日觅纸易之。

1974年12月28日晚

海上述林(上卷)

余在安新县同口镇上学任教时,每月薪给二十元,节衣缩食,购置书籍。同口为镇,有邮政代办所,余每月从上海函购新出版物,其最贵重者,莫如此书。此书出版,国内进步知识分子,莫不向往。以当时而论,其内容固不待言,译者大名,已具极大引力;而编者之用心,尤为青年所感激;至于印刷,空前绝后,国内尚无第二本。余得到手,如捧珍物,秘而藏之,虽好友亦吝于借观也。

一九三七年暑假,携之归里。值抗日烽火起,余投身八路军。家人将书籍藏于草屋夹壁,后为汉奸引敌拆出,书籍散落庭院。其装帧精致者均不见,此书金字绒面,更难幸脱,从此不知落于何人之手。余不相信身为汉奸者,能领略此书之内容,恐遭裂毁矣。其余书籍,有家人用以烧饭者,有换取熟肉、挂面者,土改时遂全部散失。余奔走四方,亦无暇顾念及此。

一九四九年冬季进天津,同事杨君管接收,一日同湘洲造彼,见书架上插此书两册。我等从解放区来,对此书皆知爱慕而苦于不可得。湘洲笑顾我曰:还不拿走一本!我遂抽出一本较旧者,杨君笑置之。即为此册。

后,余书增多,亦不甚注意。且革命不断,批判及于译者,此书已久为人所忘,青年人或已不知此曾赫赫之书名。世事之变化无常,于书亦然乎?

昨晚检出修治。偶见文中有“过时的人物”字样,深有所感。

青年时唯恐不及时努力,谓之曰“要赶上时代”,谓之曰“要推动时代的车轮”。车在前进,有执鞭者,有服役者,有乘客,有坠车伤毙者,有中途下车者,有终达目的地者。遭遇不同,然时代仍奋进不已。

回忆在同口教书时,小镇危楼,夜晚,校内寂无一人。萤萤灯光之下:一板床,床下一柳条箱。余据一破桌,摊书苦读,每至深夜,精神奋发,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