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犁散文集-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迅在写这部中篇时,是在日报副刊上连载的,每周登一段,写来是比较从容的,并且按照副刊的性质,是想写得幽默一些的。小说虽以幽默的笔调开头,但越写越严峻,终于在结局时,使小说无可争辩地具备了悲剧的性质。这并不是指阿Q个人的悲剧。这是指的艺术的最后效果,它在思想感情两方面给读者以启发:如此的社会,产生了如此的人物,以及如此的结局。

我个人每读到小说最后,鲁迅写阿Q在临刑前,竭力把那个圈圈画圆的心理状态时,心情是沉重到极点的。我认为这一节具备一种鬼斧神工的力量。这并不是阿Q的生命的终结,不是奔泻而下的艺术长流的终结。

《阿Q正传》写出了作者对这一时代的中国社会、人物思想的长期观察,深切感受,出于公心的爱憎,希望改革的热望。

关于典型创造,曾有过多次争论,纷如聚讼。我同意那种简单明了的说法,凡是成功的典型,都有一个真人作它的模特儿,作创作的依据。据可靠材料,阿Q确有真人依据,不只阿Q,鲁迅的其他人物,如孔乙己、闰土,甚至豆腐西施、小D等,都有他们的模特儿。鲁迅这种创造人物的方法,根基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才可能成为现实主义的,成为艺术的上品。

高尔基说:写一个工人,要去研究几十个工人,写一个农民也是如此。以一个真人作为模特儿,当然并不局限在他一个人身上,还要吸取这一社会阶层的共同特点,去补充他,去加强他,这就是创造。典型之所以形成,不同照相,主要是通过了作家的创造,包含有作家的思想。

在《阿Q正传》发表的时候,北京有些教授,大为恐慌,以为哪一点是写的他,或怕下一回要写到他,这就证明《阿Q正传》写得成功,触动了社会上这样多的人。鲁迅可能吸取了他们身上的某些特点,但这些教授还没有资格冒充阿Q。

阿Q的性格,是经过艺术的创造,才有了真正的灵魂。

欧洲大礼拜堂里的圣母像,中国乡村小庙里的泥菩萨,在创作它们时,也都要有一个活人作为模特儿,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秘密。这一事实,并不贬低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正说明了艺术创造的真实规律。《聊斋志异》里的鬼神鸟兽,蒲松龄根据的也是活的人。

作者根据他的思想要求,选择他要进行创作的典型人物。

这必须是他最熟悉,最有兴趣,最有感情的人物。无论是对这个人爱或憎,作者就是要写他。这样才能抒发作者对他的那种强烈感觉,以及由这种感觉,激发起来的重大思想。这样就是创作的过程,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如此产生的。

一个正直的老一辈的人,对初学者,应该先鼓励他们去认真体验生活,然后再谈创作。创作最好是写自己亲身的体验,或身临其境的事。写抗日战争,最好是经历过抗日战争。

没有经过抗日战争的人,也可以写的。施耐庵没有上过梁山,《水浒传》的作者,不正是他吗?但写历史题材,要做艰苦的研究考察工作,要研究历史。要研究前人留下的文献资料,要实地考察地理山川形势,战争遗迹,口碑传说。好的历史小说都是在前人的写作基础上完成的,而前人,就是接近过那些典型人物和当时的生活的人。就是这样,也还是离不开你所处的现实社会。《水浒传》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风貌,我看是更接近明代一些。如果你对当前的社会生活没有丰富的知识,深刻的理解,你能够写好历史题材?

鲁迅说:最好是亲身经历过,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写强盗,写娼妓等等的话。但他指的是强盗娼妓,如果你对作为目前社会的主要成分的工农兵也一无所知,或所知有限,你是无法进行创作的。

最近读《鲁迅书信集》,在一封信中,鲁迅说,在写到阿Q就要进牢房时,他很想喝醉了酒,到马路上去打警察,好去作这种生活体验。这不完全是说笑话。鲁迅在上海定居后,常常谈到所以不能继续作小说,是没有机会去进行考察。在上海,鲁迅主要是以杂文为武器。在他晚年所写的一篇题名《阿金》的短文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一写到实际的人物生活时,他的观察是多么深刻入骨,对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写得是多么水乳交融。这都证明鲁迅在创作上,对实际生活体验的重视。

1977年8月——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六 耕堂文论 关于长篇小说



创作长篇小说,感到最困难的,是结构问题。

结构一词,虽通用于建筑,但小说的结构,并非纸上的蓝图。布局,也不是死板的棋式。它是行进中的东西,是斗争中的产物。小说的结构是上层建筑,它的基础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人物的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矛盾、斗争、演进中,出现小说的结构。因此,长篇小说的结构,并非出现于作者的凭空幻想之中,而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经过作者思考后,所采取的表现现实生活的组织手段。

建筑工程,可先有蓝图,然后再去备料。作品则不然,要根据作者所据有的生活积累,才能有效地设计。而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作品完成后,结构状态才告终止。俗话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生活之于创作是多多益善。生活积累绰绰有余,而不是捉襟见肘,才能出现理想的小说结构。创作,是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不能白手起家,更不能一本万利。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在中国长篇小说中,最为著称。

我们现在就这四种小说的结构方面,进行初步的粗浅的探讨,作为写作长篇小说的学习准备。

前三种长篇小说,都是在前人的创作(或口头,或文字)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

《三国演义》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陈志在中国史书中,除史、汉外,最称得体。而裴注之详尽丰富,保存了很多古书资料,生动而具体,隽辞逸事,随手可得,在史注中,最有价值。这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它还利用了以前的话本和戏曲方面有关三国的资料。这些资料里的英雄人物,已经过无数次演唱说讲,典型性格初步具备。《水浒传》根据它以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水浒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口头讲演,日见完整。《西游记》是根据一些高僧西域旅行的记载、佛教故事和以此为内容的粗具规模的小说。

四种长篇小说,都是宏伟的著作。经过长时间广泛的流传,差不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精神食粮。它们是深入人心的书,不只在思想意识方面,有的并在实际生活上,给予人民以不可估量的影响。

单从结构上,可以看出,这四种小说,都不是平凡之作,都是大手笔的产物,有独特的见解和艺术修养,有丰富的知识和组织能力。都是苦心经营,各有时代、艺术特色。

小说的结构,也可以叫做布局。它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总纲、分目和结局。古人创作小说,是很重视结构的。结构的形成是以主题思想为指导的。

《三国演义》以史实为根据,在写作中,它确定以蜀汉为正统,但并不削弱对魏、吴的刻划,它以桃园结义开始,经过对各个重要人物的叙述描绘,突出三国之间的主要矛盾斗争。三国时,人材众多,群英崛起,谋士如云,政治文化,多有可采,至如华佗之医,管辂之卜,也很生动有趣,它不遗漏一个重要人物,不遗漏一件重大事件,精心组织,波澜起伏。最后得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合乎历史规律的推论,作为全部小说的结局。

《水浒传》前几十回,实际上是各个梁山人物的小传,它接连写了晁盖、吴用、阮氏兄弟、杨志、宋江、林冲、武松、石秀、卢俊义的出身、遭遇,生活和性格。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中篇或短篇。因为当时的水浒故事,是以人为单位的。施耐庵统筹全书,他以误放妖魔作为楔子,以智取生辰纲展开故事,突出一个“逼”字,以这些人物齐集梁山为一结局。这样的结构,在艺术上说是完整的。

《西游记》的结构比较单纯,它接连写那八十一难,难难不同,有趣的故事层出不穷,充满幻想和幽默,具备艺术特色。以取经回来师徒都成正果为结局。

以上只是就其总纲和结局来谈,其中的布局穿插,轻重、取舍,各个作家的匠心运转之处,只有进一步研究才可以窥探它的结构艺术的奥秘。



艺术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多么伟大的艺术成就,也是在前人的劳作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使像如此辉煌的艺术精品——《红楼梦》,也不能例外。在结构上,《红楼梦》是平地起楼台,并非再创作,但如果没有历史上前几种长篇小说,特别是《金瓶梅》一书的出现,《红楼梦》是很难产生的。按照《红楼梦》开端所写,一会儿叫“风月宝鉴”;一会儿叫“金陵十二钗”,又叫“情僧录”,又叫“石头记”。可以断言,这部小说,是长期经营,屡经易稿,在故事结构上,是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的。我甚至猜想,虽然《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一人创作,但他身边一定有一两个,甚至三四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具备高超的艺术见解,每章每段地和他讨论,出点子,提意见,改善补充。因为我实在惊叹,像《红楼梦》这样宏伟的艺术结构,实非一个人的才力所能达到。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红楼梦》是集体创作或是开会产生的小说。

以下就谈谈《红楼梦》的结构。《红楼梦》第一回有言: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就字面看,这都和结构问题有关。作者为了使这部小说不落俗套,在结构上,苦思冥想,惨淡经营,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部小说,在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