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犁散文集-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代大作家,如韩愈、柳宗元所写的,名为传而实际是寓言的作品,唐宋传奇中的,名为传实际是小说的作品,都是文学作品,作者主观成分多,都不能当作历史传记来看。

古人著书立说,有时称做“删定”或“笔削”。就是凭作者识见,在庞杂丛芜的材料中,做大量的去伪存真的工作。文学家不适宜修史,因为卖弄文才,添枝加叶,有悖于删削之道,能使历史失实。

1981年3月25日——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六 耕堂文论 关于传记文学的通信

申明同志:

前日,郑法清同志捎来你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写给我的信,拜读过了。深情厚意,十分感谢。你同杨振喜同志写的有关我的评传,也曾在刊物上读过一些章节。我对此事,向来兴趣不大。其原因,回顾自己足迹,凡凡无足称述,值此风烛残年,意懒心疲,人之毁誉,均不入于怀抱。但是,你的信以及你同杨君的著述,其热情,其盛意,其认真用心,均使我感动,所以愿意就写评传的一般问题,说说个人的心得和看法,作为你们工作的助兴之谈。

我一向认为,写传记,应首先理解那个时代。一个作家,他的作品,不管他怎样说,总受时代的影响、制约。即使如现在一些理论家所倡导的脱离政治,淡化生活,从另一方面看,仍是当前政治、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作家不能脱离他的时代,受一定的政治约束,或作一定的主观反映,这已是人类历史,文化历史的定论,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的。用一句陈旧的话来说,就是任何作家的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

所以,写一个作家的传记,必须首先研究、熟悉他所处的时代,他个人的经历,他在文学上的成果,对这一时代的影响和作用。

我还活着,参加文艺工作,从头算起,也不过五十年,距离够近的了,难道你们还不熟悉这一段历史?其实,并不如此简单。这五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急剧变革的年代,单就一些生活细节来说,比如衣食住行,我写小说的那个年代,和现在就不能同日而语。那时人民的衣食住行,困难得很,司务长如果贪污五斤小米,就要枪毙。比起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比起一些人的随意抛撒粮食,比起人们那么热衷进口的服装和豪华的卧车,可以说是天上地下的分别了。如果作者用这些八十年代的观念,去理解三十年代的作家和作品,那必然就谬之千里了。当然,目前正有一些理论,主张用八十年代的新观念,去观察中国几千年的旧历史。对此,我略有迷惑:第一,不知道这种所谓新观念,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有多大差别?第二,用这种观念,作用于历史,作用于文学艺术,其成果如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它多年形成的观念,比如热爱祖国的观念,抵抗外族入侵的观念。这不是一个时代的观念,更不是哪一个年代的观念,它将贯穿一个民族的始终。

中国历史多次证明:一种新的观念的形成,或一种旧的观念的消失,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因此,新的名词,新的学问,都不等于新的观念。都是生活方式的某些改变,也并不证明新的观念已经在人的头脑里形成。

不过,每一个年代,总是有它的特点的。它总是突出某一种观念,在当时甚至也可以说是新的观念。例如抗日战争,土地改革,全国解放,就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突出的观念。

以此,形成一个作家的特色,一部作品的灵魂。

同样,作家个人在这一时代中的经历,他的生活,他的修养,他的思想、心理、气质,他的遭遇,作传者必须有详细准确的材料,有洞察的判断力,有文字传达的功能,有进入时代,与作家共命运同呼吸的同情之心。

都说司马迁的传记写得好,鲁迅誉之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历史、文学兼而有之,并臻极顶。究其原因,在于司马迁掌握材料之多,用心之细,感情之丰盛,文字之相副。目前有许多人,认为司马迁的著作,是加有虚拟手法的报告文学,这真是误解。司马迁文章所以写得好,首先因为他写的是历史,历史真实性强,令人信服,才成了文学作品。

并不是有了文学的“生动”,才成了历史家。如果是那样,他的著作就会一钱不值,更不用说流传千古,奉为经典了。

所以,写传记,首先是存实,然后才是文采。先求历史家欣赏,后求文艺家欣赏。其方法主要是掌握材料,判断材料,取舍材料。对于一个作家,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精读他的作品不放过一篇文章。我这里说的精读,就是细读。有的人说是研究,却连作家主要作品的篇目,都记不清,或把主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名字弄错,其他方面,还谈得上准确可信吗?我读过一篇你们写的文章,其中,把我的家乡安平和教过书的安新混为一地;把我的朋友陈乔和陈肇混为一人,这是需要出书时改正的。有的人,研究一个作家,却不愿费力气去读他的作品,而是希望作家本人和他作竟日之谈,或把材料写给他。这也是一种偷懒取巧的办法。

以上是就写传记而言。你们的题目上,还有一个“评”字。

传记需要客观,而评则需要主观,似乎矛盾。其实,评是在研究作家和作品之后作出的,所以仍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但写评不要胆怯,不要顾虑太多,特别是不要顾虑作家本人看了如何如何,如果是那样,最好是等作家死了以后再写。要直抒己见,才能成一家之言。

申明同志:我多年老病,文思枯涩,即将从文坛告退。以上所谈,与其说是发表意见,还不如说是酬答友情,更切实一些。

即祝

新年愉快!

孙犁

1986年1月3日下午2时——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六 耕堂文论 和青年谈游记写作

看了《旅行家》的应征文章,觉得游记还是青年人写得有朝气,老年人不如青年人。青年人感情丰富,感觉灵敏,写出文章来有朝气。

我想到的还是去年我在《旅行家》写的《万里和万卷》一文中提出的老问题。多读点书,积累一点历史知识、地理知识。不能光读游记。如《徐霞客游记》是地理书,从中还可以学文字。当然也可以看到作者。有一次徐霞客的仆人逃走了,把钱财卷走了。但徐霞客仍然坚持旅行。读书增加知识,还可以增长毅力。多读一点书,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一篇短文,不能面面俱到,抒发感情也要含蓄。

中国传统游记,如苏东坡、欧阳修,他们写游记有一种抱负,感慨。如《赤壁赋》、《醉翁亭记》。我们写大好河山、爱国主义,个人抱负也可以写。文字语言上要讲究。现在很少有人讲究语言,说的热闹,看着热闹就完了。这样,游记写不好。找点明、清两代的游记看看,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北京出版社出的,可以看看。再读一点日记,古人的日记都包含历史、地理、文学知识,这是写旅行文章需要的。一篇文章要有一条明显的线索,要告诉读者一个主要思想。从山门写到后院,全写,就是下乘了。

要多写点,不一定光写游记,这只是一种文体。游记与新闻通讯很有关系。文章怕拿架子,要出于自然。我写文章从来也不选择华丽的词,如果光选华丽的词,就过犹不及。炉火纯青,就是去掉烟气,只有火。这要有阅历,要写得自然。

可以看一点“五四”时代的散文。

我提倡短,你看《古文观止》,每篇都是五六百字、一千多字。怎样写短?在脑子中想明确了,主题在脑子中明确,是缩短文章的最基本的方法。然后要删改。主题明确,修改就容易。

散文要眼见为实,文献不要引用太多。不要写成小说,不能虚构太多,不然不能取信于后代。真实为主,处处有根据,不要使后代看了,失之千里。过去作家生活方式不一样。郁达夫文章自然。学一点严肃的东西,多看点叶绍钧的东西。

游记是散文的重要文体,是中国传统的文体。古代大作家,都写游记。游记,发扬一种思想感情,固然很好;介绍风土人情,也可以。

1981年8月——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六 耕堂文论 万里和万卷

自太史公自叙,谈到游览名山大川,对于作文的帮助,以后苏子由又加以发挥,就渐渐演变成一句通俗白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写好文章。

其实,太史公游览名山大川,是为了观察地理形势,听取口碑,搜集史料;苏子由游览名山大川,则是为了开阔胸襟,揽今怀古,以增加为文的气势。

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虽然是记一代的名胜,主要是记载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读起来是历史,并不是枯燥的地理书。郦道元的《水经注》,则于精密的地理考察之中,随时随地记录一些短小生动的史实,几乎使人忘记了是在读水经。这些著作,都可以说是游记的上乘,虽然它们都被列入地理书。

此外,文人的游记,那就浩如烟海,代有名家。但真正能传世感人的,也并不太多。尝以为游记一体,应该具有以下几种内含:

一、有怀古的幽思

二、有临民的热情

三、有高尚的寄托

四、有优美的文字

这四点,是缺一不可的。到一个地方,不知道那里的地理历史,不关心那里的现实生活,游时没有高尚的情操,写时没有富有感染力的文字,那当然就谈不上什么游记了。

其中,文字的表现能力,最为重要。所以说,“两万”的关系,“读万卷”应该在前,“行万里”应该在后,不然,只是走了路,爬了山,还是写不出好的游记来。

中国人,好游不好记。凡是名胜,你去看吧,凡是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游人的题名填满了,甚至不惜刻削污涂,破坏砖石树木。有一年春天,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