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史-第3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骄;商乱则破,其官坏;角乱则忧,其人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

财匮。五者皆乱,则国亡无日矣。

魏文侯问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欲寐;听郑卫之音而不倦,何也?”

子夏对曰:“夫古乐者,始奏以文,复乱以武。修身及家,平均天下。郑卫之音

者,奸声以乱,溺而不止,优杂子女,不知父子。今君所问者,乐也,所爱者,

音也。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为人君者,谨审其好恶。”案圣人之作乐也,

非止苟悦耳目而已矣。欲使在宗庙之内,君臣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乡里之内,

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此先王立乐

之方也。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故黄钟、

大吕,弦歌干戚,童子皆能舞之。能知乐者,其惟君子。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道矣。纣为无道,太师抱乐器以奔周。晋君德

薄,师旷固惜清徵。

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其间。《易》曰:“先王作乐崇德,

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至于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

英》,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武王作《

大武》。从夏以来,年代久远,唯有名字,其声不可得闻。自殷至周,备于《诗

·颂》。故自圣贤已下,多习乐者,至如伏羲减瑟,文王足琴,仲尼击磬,子路

鼓瑟,汉高击筑,元帝吹箫。

汉祖之初,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之乐。迎神于庙门,奏《嘉至之乐》,

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之乐》,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

夏》也。乾豆上荐,奏《登歌之乐》,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奏《休成之

乐》,美神飨也。皇帝就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成也。其《休成》、

《永至》二曲,叔孙通所制也。汉高祖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当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是舜后,故齐有《韶》乐。孔子在齐闻韶,三月

不知肉味是也。秦始皇灭齐,《韶》乐传于秦。汉高祖灭秦,《韶》乐传于汉。

汉高祖改名《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大武》乐也,始皇

改曰《五行》。及于孝文,复作《四时之舞》,以示天下安和,四时顺也。孝景

采《武德舞》以为《昭德》,孝宣又采《昭德》以为《盛德》。虽变其名,大抵

皆因秦旧事。至于晋、魏,皆用古乐。魏之三祖,并制乐辞。自永嘉播越,五都

倾荡,乐声南度,以是大备江东。宋、齐已来,至于梁代,所行乐事,犹皆传古。

三雍四始,实称大盛。及侯景篡逆,乐师分散,其四舞三调,悉度伪齐。齐氏虽

知传受,得曲而不用之于宗庙朝廷也。

臣少好音律,留意管弦,年虽耆老,颇皆记忆。及东土克定,乐人悉反,问

其逗留,果云是梁人所教。今三调四舞,并皆有手,虽不能精熟,亦颇具雅声。

若令教习传授,庶得流传古乐。然后取其会归,撮其指要,因循损益,更制嘉名,

歌盛德于当今,传雅正于来叶,岂不美欤。谨具录三调四舞曲名,又制歌辞如别。

其有声曲流宕,不可以陈于殿庭者,亦悉附之于后。

书奏,别敕太常,取妥节度。于是作清、平、瑟三调声,又作八佾《鞸》、

《铎》、《巾》、《拂》四舞。先是太常所传宗庙雅乐,历数十年,唯作大吕,

废黄钟。妥又深乖古意,乃奏请用黄钟。诏下公卿议,从之。俄而子蔚为秘书郎。

有罪当刑,上哀之,减死论。是后恩礼渐薄。六年,出为龙州刺史。时有负笈游

学者,妥皆为讲说教授之。又为《刺史箴》,勒于州门外。在职三年,以疾请还,

诏许之。复知学事。

时上方使苏夔在太常参议钟律,夔有所建议,朝士多从之。妥独不同,每言

夔之短。帝下其议,群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

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侍郎薛道衡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

不行。寻为国子祭酒,卒官。谥曰肃。

撰《周易讲疏》三卷、《孝经义疏》二卷、《庄子义疏》四卷。与沈重等撰

《三十六科鬼神感应等大义》九卷、《封禅书》一卷、《乐要》一卷、文集十卷,

并行于世。

于时学士之自江南来者,萧该、包恺并知名。

萧该,兰陵人。梁鄱阳王恢之孙,少封攸侯。荆州平,与何妥同至长安。性

笃学,《诗》、《书》、《春秋》、《礼记》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

游所礼。开皇初,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奉诏与妥正定经史。然各执所见,

递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谴而罢之。该后撰《汉书》及《文选音义》,咸为当

时所贵。

包恺,字和乐,东海人。其兄愉,明《五经》,恺悉传其业。及从王仲通受

《史记》、《汉书》,尤称精究。大业中,为国子助教。于是《汉书》学者以萧、

包二人为宗,远近聚徒教授者数千人。卒,门人起坟立碣焉。

房晖远,字崇儒,恒山真定人也。世传儒学。晖远幼有志行,明《三礼》、

《春秋三传》、《诗》、《书》、《周易》,兼善图纬。恒以教授为务,远方负

笈而从者,动以千计。齐南阳王绰为定州刺史,闻其名,召为博士。周武帝平齐,

搜访儒俊,晖远首应辟命,授小学下士。隋文帝受禅,迁太常博士。太常卿牛弘

每称为《五经》库。吏部尚书韦世康荐之,迁太学博士。寻与沛公郑译修正乐章。

后复为太常博士,未几擢为国子博士。会上令国子生通一经者,并悉荐举,将擢

用之。既策问讫,博士不能时定臧否。祭酒元善怪问之,晖远曰:“江南、河北,

义例不同,博士不能遍涉。学生皆持其所短,称己所长;博士各各自疑,所以久

而不决也。”祭酒因令晖远考定之,晖远揽笔便下,初无疑滞。或有不服者,晖

远问其所传义疏,辄为始末诵之,然后出其所短。自是无敢饰非者。所试四五百

人,数日便决。诸儒莫不推其通博,皆自以为不能测也。寻奉诏预修令式。文帝

尝谓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乐乎?”杨素以下,莫知所出,遂言无女乐。晖远

曰:“臣闻‘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即王者房中之乐,著于《雅》《颂》,

不得言无。”帝大悦。仁寿中,卒官,朝廷嗟惜焉,赗赙甚厚,赠员外散骑常侍。

马光,字荣伯,武安人也。少好学,从师数十年,昼夜不息,图书谶纬,莫

不毕览。尤明《三礼》,为儒者所宗。

隋开皇初,征山东义学之士,光与张仲让、孔笼、窦仕荣、张买奴、刘祖仁

等俱至,并授太学博士,时人号为六儒。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仕荣

寻病死。仲让未几告归乡里,著书十卷,自云:“此书若奏,必为宰相。”又数

言玄象事。州县列上,竟坐诛。孔笼、张买奴、刘祖仁未几亦被谴亡。唯光独存。

尝因释奠,帝亲幸国子学,王公已下毕集,光升坐讲《礼》,启发章门。已

而诸儒生以次论难者十余,皆当时硕学。光剖析疑滞,虽辞非俊辩,而《礼》义

弘赡。论者莫测其浅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劳焉。山东《三礼》学者,自熊安生

后,唯宗光一人。初教授瀛、博间,门徒千数,至是多负笈从入长安。后数年,

丁母忧归乡里,以疾卒于家。

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也。犀额龟背,望高视远,聪敏沉深,弱不好弄。

少与河间刘炫结盟为友,同受《诗》于同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尝

问《礼》于阜城熊安生,皆不卒业而去。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就

之读书,向经十载,虽衣食不继,晏如也。遂以儒学知名,为州博士。

隋开皇中,刺史赵煚引为从事。举秀才,射策甲科。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

兼参议律历。仍直门下省,以待顾问。俄除员外将军。后与诸儒于秘书省考定群

言。因假还乡里,县令韦之业引为功曹。寻复入京,与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

弘、国子祭酒苏威、元善、博士萧该、何妥、太学博士房晖远、崔崇德、晋王文

学崔赜等,于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前贤所不通者。每升坐,论难锋起,皆不能屈。

杨素等莫不服其精博。六年,运洛阳《石经》至京师,文字磨灭,莫能知者。奉

敕与刘炫二人论义,深挫诸儒,咸怀妒恨。遂为飞章所谤,除名。

于是优游乡里,专以教授著述为务,孜孜不倦。贾、马、王、郑所传章句,

多所是非。《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十余部,推步日月之经,量

度山海之术,莫不核其根本,穷其秘奥。著《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

经述议》,并行于世。刘炫聪明博学,名亚于焯,故时人称二刘焉。天下名儒后

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论者以为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

能出其右者。然怀抱不旷,又啬于财。不行束脩者,未尝有所教诲,时人以此少

之。

废主子勇闻而召之,未及进谒,诏令事蜀王。非共好也,久之不至。王闻而

大怒,遣人枷送于蜀,配之军防。其后典校书籍。王以罪废,焯又与诸儒修定礼、

律,除云骑尉。炀帝即位,迁太学博士,俄以品卑去职。数年,复被征以待顾问。

因上所著《历书》,与太史令张胄玄多不同,被驳不用。卒,刘炫为之请谥,朝

廷不许。

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也。少以聪敏见称。与信都刘焯闭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