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香门第-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爹也常担心,但又说他老人家心里自有数,想来也无大碍。陛下也常命太医给你祖父诊脉看看,赐下一些补品来。”说着话看着几个孩子已经跑到了外间去玩,范氏就说起常顾的事来,“我听你爹爹的意思,以常顾所学,考个武举是不难的,就是武进士想来也颇有把握,只是国家要遴选武将,为的是保土靖边,取中了也还是要外放出去的。”



这个明姜有心理准备,当下只能握住范氏的手说:“女儿不孝,不能常在您二老跟前尽孝。”



范氏摇摇头:“只要你过得好,我和你爹心里就满足了。我不是担心别的,我是担心一旦打起仗来,常顾有什么损伤,你可千万劝着他,战功什么的都在其次,一定要以性命为先。”



明姜点头答应:“娘放心,这个我常和他说的,他自己也心里有数,不会为了军功冒险的。”



范氏略感安慰:“那就好。”听着外面孩子们的欢笑声,又想起一事来:“鹏哥儿也三岁了,你这里没再有消息?”



明姜摇头:“还没有,若有了怎会不告诉您?”



“趁着在京里,离着两边都近,赶快再生一个吧,来回照顾着都方便,鹏哥儿也有个伴。兄弟之间年纪差的太多也不好,不够亲近,你看常顾和他大哥,就是你大哥和你二哥两个,也是不如同龄的那么合得来。”范氏嘱咐道。



明姜先是答应,然后又笑道:“这事儿得看老天的意思,也不是我们说了就算的,看缘分吧。”母女两个说了半天私房话,后来看着时候差不多了,范氏去换了衣裳,携着明姜鹏哥儿和两个孙女一起去了正院。



刘湘那里先时来人传话,说她肚子有些沉,晚间就不过去了,范氏打发了婆子去看,回来报说并无大碍,只是人不太精神,也没什么食欲,就不过去正院了,范氏也没勉强,让小厨房留着火,等刘湘想吃什么了再单做。



晚间正式开了家宴,依旧是外面厅里男人们一席,东次间里女人们一席,刘氏命各人都倒上了酒,说道:“今日咱们四丫头第一次回家来,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吃顿饭,都别拘束了,来,先饮了这一杯。”说罢自己率先饮了,余下众人自然都跟着干了一杯,然后各自吃菜。



这顿饭一直吃到了酉时末,刘氏因为高兴多饮了几杯,人已经有些微醺,明姜跟着范氏妯娌三个扶着老太太去休息,等安置好了,前院里也散了,下人来传话说四姑爷请四姑奶奶一同回家。明姜就跟母亲和两位婶婶告辞,带着鹏哥儿一起坐轿出了后院到二门登车,跟常顾汇合后一起回家去了。



161应试



当日常顾也喝得有些多;回去只去常太太那里露了一面,接着回房就睡了;第二日起来才跟明姜说起在严家的事,“祖父也快七十了吧?真是一点儿也瞧不出;脑子比我们还快得多!”



“祖父今年六十七;我瞧着他如今还耳聪目明,虽然面容上显老了;但精神还不错。他给你们讲什么古了?”明姜问道。



常顾笑道:“讲太祖皇帝开国的事;说起当年太祖皇帝大战元兵;还眉飞色舞的,我们都听得入了神。”



明姜也笑了:“怎么想起说太祖皇帝的事?”



常顾拍了拍几案上的书:“说武举说起来的。他说太祖皇帝登基以后,本就有意文武并举;可是赶上襄阳王造反;太祖皇帝伤心兄弟反目,对武将的信任大减,这事也就此搁置了。如今漠北的鞑靼人又开始蠢蠢欲动,沿海也不太平,国家军事废弛,陛下又有雄心,武举之事才能这么快就议定下来。”



关于襄阳王这段故事,明姜也有耳闻,当初太祖打天下的时候,和襄阳王本是结拜兄弟,待打下江山,太祖登基为帝,第一件事就是封了这位异性兄弟为王,却不料到天下平定以后,第一个有造反之心的,也是他的这位兄弟。



“那么从今日开始,你也该收心在家里读书了吧?”明姜笑着问常顾。



常顾点头:“那是自然。岳父大人和三叔都给我讲了讲着重要看的部分,我从今日起就要在家用功了。”



明姜给他添好了茶,起身出去:“那就不扰你了。”带着鹏哥儿去常太太那里坐,常太太那里也已经吩咐下去,无论什么事都不准去打扰二爷,让他专心读书。再出去应酬的时候,也只带着两个儿媳妇,不再要常顾陪着。



自明姜回家那天后,又过了七八天,严家接了所有出嫁在京的姑太太、姑奶奶回去相聚,刘氏当真叫人请了一班小戏来听戏。明姜也终于跟从未谋面的二姑母和几位堂姐见了面,二姑母长得跟刘氏颇为相像,也是温婉的性子,明姜看了天然有一种亲近感。



大堂姐明姗长得像二叔,是严家人的长相,为人比较沉默寡言,只静静陪坐;二堂姐明婉很爱搭话,但明姜私下看见二婶瞪了二堂姐好几眼,二堂姐也就老实下来;三堂姐明姝只比明姜大两岁,最跟明姜聊得来,说话也活泼有趣。



这么些人回来,自然也带了好几个孩子来,明姜准备了一样的见面礼,一一都给了。二姑母还带了个十三岁的小表弟来,人生的十分清秀,刘氏似乎很喜欢这个外孙,特意叫到跟前来说了一会儿话,才放他出去。



明姜陪着看了半天的戏,觉得有点累了,就想去看看被送到刘氏房里的鹏哥儿,刚回到正房那里,门口守着的小丫头就起身行礼说:“四姑奶奶回来了,老太爷在里面。”明姜一愣,没想到祖父这时候会回来,又觉得这样正好,自己也有机会和祖父多说几句话。



进门的时候严景安刚从西次间出来:“哟,你怎么自己回来了?戏不好看?”



“不是,孙女惦记着鹏哥儿,过来瞧瞧。”明姜走过去搀着严景安到椅子上坐。



严景安笑了笑:“他睡的正香呢,不用惦记。”又问常顾,“在家读书呢?”



明姜点头:“说是爹爹和三叔给留了功课,在家里用功呢。”



严景安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笑道:“他自小是跟着我们读书的,这种考试,其实没什么难的。”说完喝了口茶,又说:“你送来的杨南乡的书稿我看了,有些不能确认的,我也写了信去问人,有些还没回音,那些能确认的,一会儿我把清单给你。我让你三叔给你找了几个书商,等手稿确认了,你选一家就可以付印了。”



明姜有些惭愧:“本是孙女自己想为先生尽一份心,倒让祖父百忙中还操这个心,更连三叔都劳动了,孙女真是惭愧。”



“你如今真是长大了,跟祖父都客气起来了?”严景安不太高兴,瞥了明姜一眼,“不是小时候爬着拔我胡子的时候了?”



明姜忍不住一笑:“祖父真是的,还拿人家小时候的事来糗人,孙女哪是客气,是怕您累着,心疼您呢!”



严景安这才转怒为喜:“这能累到哪去?不过动动笔的事。等你把书印出来,可得先给祖父多送几本来,祖父答应了要送人。”



明姜笑着答应:“好好好,先给祖父送一百册来,祖父留着送人。”



严景安捻须微笑,又问:“你如今可还在画画儿?有了鹏哥儿了,是不是搁下了画笔了?”



“回京以后还没动过画笔,在登州的时候倒常画的,还给鹏哥儿画过几幅肖像。”明姜答道。



严景安很感兴趣:“哦?画的鹏哥儿?几时拿来给我瞧瞧。”



明姜就说:“那明日我叫人送来,祖父给我看看,可还有哪里不足吧。正好我手上有些画儿,自己瞧着怎么也瞧不出到底哪里不好,却总觉着不对劲,您孙女婿又不懂这个,我可真少个先生呢!”



祖孙两个人说定了,明姜当天回去就把自己的一些画儿找了出来,第二日命人送去严府。明姜这里则照着严景安的清单,先把确认了不是杨清写的作品挑了出来,单放在一边儿,正忙着,严家却遣人传话说梁阁老突然病逝,严景安眼下没有空儿,画就先放在他那,等过了这一阵再说。



梁家和严家是姻亲,梁阁老又是内阁首辅,他突然过世,严景安这里确实忙得翻了天。严家众人都去梁家吊唁,元景帝还命太子亲自上门替自己去吊唁了一回,命礼部协理身后之事。



梁阁老这么一去,严景安自然就成了首辅,肩上的担子陡然重了许多,朝里又要推举新的人选入阁,忙忙活活吵吵闹闹的两个月才定下来。等梁阁老停灵期满,子孙扶灵返乡,元景帝赐了谥号文恭,新的大学士也正式入阁了。



接着在乡试前,元景帝又下旨加封严景安为太傅,兼兵部尚书,仍为文华殿大学士,终于是给了他的老师最高位置。



严家自然要摆宴招待来贺的客人们,这一天常家人也都早早的到了严家,明姜和常顾更是跟着一同应酬往来宾客。刘氏把明姜特意带在身边,向各家的夫人、太夫人们介绍自己的孙女。有些不明就里的,不免私下里议论:“严家长房就这么一个独女,怎么舍得嫁给了一个军户家里?”



明姜虽没亲耳听见这话,却架不住有人来跟她学,明姜看着眼前一脸不平的二堂姐明婉,只是一笑:“这爱说人是非的人哪里都有,二姐姐快别跟她们一般见识,没得掉了自己身价。咱们自己的日子,只要自己过得好就成了,管旁人说什么?”



她们两个虽是躲在一旁说的这话,却有旁边侍候的丫鬟听见了,回去学给刘氏听,当晚宴席散了,临走的时候刘氏特意拉着明姜说悄悄话:“乖孙女,你嫁给常顾这些年来,可有委屈?”



“没有啊?怎么会委屈?您孙女婿对我再不能更好了,就是我们太太待我也跟自己家女儿似的,孙女何来委屈?”明姜以为祖母也听见别人闲话,是心疼她了才问,于是十分肯定的答了。



刘氏一脸欣慰的笑:“你能知足惜福,这就最好。人这一辈子啊,有高低起伏都是常事,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