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书-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哀帝隆和元年十二月戊午朔,日有蚀之。

晋海西公太和三年三月丁巳朔,日有蚀之。太和五年七月癸酉朔,日有蚀之。

明年,废为海西公。

晋孝武帝宁康三年十月癸酉朔,日有蚀之。晋孝武帝太元四年闰月己酉朔,

日有蚀之。太元六年六月庚子朔,日有蚀之。太元九年十月辛亥朔,日有蚀之。

太元十七年五月丁卯朔,日有蚀之。太元二十年三月庚辰朔,日有蚀之。明年,

宫车晏驾。海西时有此变。又曰,臣有蔽主明者。

晋惠帝永兴元年十一月,黑气分日。晋惠帝光熙元年五月癸已,日散,光流

如血,所照皆赤。甲午,又如之。占曰:“君道失明。”

晋孝怀帝永嘉元年十一月乙亥,黄黑气掩日,所召皆黄。案《河图占》曰:

“日薄也”。其说曰:“凡日蚀皆于晦朔,有不于晦朔者,为日薄。虽非日月同

宿,时阴气盛,掩薄日光也。占类蚀。”永喜二年二月癸卯,白虹贯日,青黄晕

五重。占曰:“白虹贯日,近臣不乱,则诸侯有兵,破亡其地。”明年,司马越

杀缪播等,暴蔑人主。五年,胡破京都,帝遂见虏。一说王者有兵周之象。永嘉

五年三月庚申,日散,光如血,下流,所照皆赤。日中有若飞燕鸟者。

晋愍帝建武元年正月庚子,白虹弥天,三日并照,日有重晕,左右两珥。占

曰:“白虹,兵气也。三、四、五、六日俱出并争,天下兵作,王立亦如其数。”

又曰:“三日并出,不过三旬,诸侯争为帝。”

晋安帝隆安四年六月庚辰朔,日有蚀之。晋安帝元兴二年四月癸巳朔,日有

蚀之。晋安帝义熙三年七月戊戌朔,日有蚀之。义熙十年九月己巳朔,日有蚀之;

七月辛亥晦,日有蚀之。义熙十三年正月甲戌朔,日有蚀之。明年,宫车晏驾。

晋恭帝元熙元年十一月丁亥朔,日有蚀之。

宋少帝景平二年二月癸巳朔,日有蚀之。

文帝元嘉四年六月癸卯朔,日有蚀之。元嘉六年五月壬辰朔,日有蚀之。十

一月己丑朔,又日有蚀之,不尽如钩,蚀时星见,晡方没,河北地暗。元嘉十二

年正月乙未朔,日有蚀之。元嘉十七年四月戊午朔,日有蚀之。元嘉十九年七月

甲戌晦,日有蚀之。元嘉二十三年六月癸未朔,日有蚀之。元嘉三十年七月辛丑

朔,日有蚀之,既,星辰毕见。

孝武帝孝建元年七月丙戌朔,日有蚀之,既,列宿粲然。孝武帝大明五年九

月甲寅朔,日有蚀之。

明帝泰始四年八月丙子朔,日有蚀之;十月癸酉,又日有蚀之。泰始五年十

月丁卯朔,日有蚀之。

后废帝元徽元年十二月癸卯朔,日有蚀之。顺帝升明二年九月乙巳朔,日有

蚀之。

升明三年三月癸卯朔,日有蚀之。

吴孙权赤乌十一年二月,白虹贯日,时地又频震。权发诏,深戒惧天眚。

晋武帝泰始五年七月甲寅,日晕再重,白虹贯之。晋武帝太康元年正月己丑

朔,五色气冠日,自卯至酉。占曰:“君道失明。丑主斗、牛,斗、牛为吴地。”

是时孙皓淫暴,四月降。

晋惠帝元康九年正月,日中有若飞燕者,数月乃消。王隐以为愍怀废死之征

也。晋惠帝永康元年十月乙未,日斗,黄雾四塞。占曰:“不及三年,下有拔城

大战。”晋惠帝永宁元年九月甲申,日有黑子。按京房占:“黑者,阴也。臣不

掩君恶,令下见百姓恶君。”日重晕,天下有立王。晕而珥,天下有立侯。故陈

卓曰:“当有大庆,天下其参分乎?”三月而江东改元朔,胡亦改元朔,跨曹、

刘疆宇。于是兵连积世。

晋元帝太兴四年三月癸亥,日有黑子。辛亥,帝亲录讯囚徒。晋元帝永昌元

年十月辛卯,日有黑子。

晋明帝太宁元年正月己丑朔,日晕无光;癸巳,黄雾四塞。占曰:“君道失

明,臣有阴谋。”是时王敦陵上,卒伏其辜。

晋成帝咸康元年七月,白虹贯日。咸康八年正月壬申,日中有黑子。丙子,

乃灭。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四月戊辰,日晕厚密,白虹贯日中。太和六年三月辛未,

白虹贯日,日晕五重。十一月,桓温废帝。张重华在凉州,日暴赤如火,中有三

足乌,形见分明,数旦乃止。

晋安帝元兴元年二月甲子,日晕,白虹贯日。明年,桓玄篡位。晋安帝义熙

元年五月庚午,日有采珥。义熙十一年,日在东井,有白虹十余丈,在南干日。

依司马彪说,则灾在分野,羌亡之象也。

晋恭帝元熙二年正月壬辰,日晕,东西有直珥各一丈,白气贯之交匝。

晋孝怀帝永嘉五年三月丙申夜,月蚀既;丁酉夜,又蚀既。占曰:“月蚀既

尽,夫人忧。”又曰:“其国贵人死。”

安帝义熙九年十二月辛卯朔旦,月犹见东方。按占,谓之“侧匿。”

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十一月己卯朔,日始出,色赤如血,外生牙,块垒不员。

明年二月,宫车晏驾。

孝武帝大明七年十一月,日始出四五丈,色赤如血,未没四五丈,亦如之。

至于八年春,凡三,谓日死。闰五月,帝崩。

后废帝元徽三年三月乙亥,日未没数丈,日色紫赤无光。元徽五年三月庚寅,

日晕五重,又重生二直,一抱一背。

文帝元嘉中,有两白虹见宣阳门外。

后废帝元徽二年八月壬子夜,白虹见。元徽四年正月己酉,白虹贯日。

后帝升明元年九月乙未夜,白虹见东方。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扬州南徐州徐州南兖州兖州

唐尧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制九州,冀州尧都,土界广远,济、

河为兖州,海、岱为青州,海、岱及淮为徐州,淮、海为扬州,荆及衡阳为荆州,

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为梁州,黑水、西河为雍州。自虞至殷,无所改变。

周氏既有天下,以徐并青,以梁并雍,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汉初又立徐、梁

二州。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雍曰凉,改梁曰益,

凡为十三州,而司隶部三辅、三河诸郡。东京无复朔方,改交趾曰交州,凡十二

州;司隶所部如故。及三国鼎歭,吴得扬、荆、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犹

得九焉。吴又分交为广。魏末平蜀,又分益为梁。晋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统,

凡十有六州。后又分凉、雍为秦,分荆、扬为江,分益为宁,分幽为平,而为二

十矣。

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

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江左又分荆为湘,或离或合,凡有扬、荆、湘、

江、梁、益、交、广,其徐州则有过半,豫州唯得谯城而已。及至宋世,分扬州

为南徐,徐州为南兖,扬州之江西悉属豫州;分荆为雍,分荆、湘为郢,分荆为

司,分广为越,分青为冀,分梁为南北秦。太宗初,索虏南侵,青、冀、徐、兖

及豫州淮西,并皆不守;自淮以北,化成虏庭。于是于钟离置徐州,淮阴为北兖,

而青、冀二州治赣榆之县。今志大较以大明八年为正,其后分派,随事记列。内

史、侯、相,则以升明末为定焉。

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

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今以班固马

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户、王隐《地道》、晋世《起居》、《永初郡国》、何徐

《州郡》及地理杂书,互相考覆。且三国无志,事出帝纪,虽立郡时见,而置县

不书。今唯以《续汉郡国》校《太康地志》,参伍异同,用相征验。自汉至宋,

郡县无移改者,则注云“汉旧”,其有回徙,随源甄别。若唯云“某无”者,则

此前皆有也。若不注置立,史阙也。

扬州刺史,前汉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后汉治历阳,魏、晋治寿春,晋

平吴治建业。成帝咸康四年,侨立魏郡(别见),肥乡(别见)、元城(汉旧县,

晋属阳平)二县,后省元城。又侨立广川郡(别见),领广川一县,宋初省为县,

隶魏郡。江左又立高阳(别见)、堂邑二郡(别见),高阳领北新城(别见)、

博陆(博陆县,霍光所封,而二汉无,晋属高阳。)二县。堂邑,领堂邑一县,

后省堂邑并高阳,又省高阳并魏郡,并隶扬州,寄治京邑。文帝元嘉十一年省,

以其民并建康。孝建元年,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

州。大明三年罢州,以其地为王畿,以南台侍御史部诸郡,如从事之部传焉,而

东扬州直云扬州。八年,罢王畿,复立扬州,扬州还为东扬州。前废帝永光元年,

省东扬州并扬州。顺帝升明三年,改扬州刺史曰牧。领郡十,领县八十。户一十

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六,口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五。

丹阳尹,秦鄣郡,治今吴兴之故鄣县。汉初属吴国,吴王濞反败,属江都国。

武帝元封二年,为丹阳郡,治今宣城之宛陵县。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阳为宣城

郡,治宛陵,而丹阳移治建业。元帝太兴元年,改为尹。领县八,户四万一千一

十,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一。

建康令,本秣陵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置县,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晋武帝平

吴,还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之水北为建业。愍帝即位,避帝讳,改为建康。

秣陵令,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本治去京邑六十里,今故治村是也。晋

安帝义熙九年,移治京邑,在斗场。恭帝元熙元年,省扬州府禁防参军,县移治

其处。

丹杨令,汉旧县。

江宁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分秣陵立临江县。二年,更名。

永世令,吴分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